
- 智慧電網教程
- 智慧電網 - 首頁
- 智慧電網介紹
- 什麼是電網?
- 電網演變
- 什麼是智慧電網?
- 智慧電網 - 功能
- 智慧電網 - 特點
- 智慧電網 - 優勢
- 智慧電網 - 組成部分
- 智慧電網 - 挑戰
- 智慧電網技術
- 智慧能源資源
- 電力系統自動化
- 智慧變電站
- 變電站自動化
- 智慧電網 - 配電自動化
- 能源管理系統
- 智慧電網 - FACTS(柔性交流輸電系統)
- 高壓直流輸電
- 廣域監測
- 智慧電網中的SCADA(監控資料採集與監視控制)
- 智慧電網 - DMS(配電管理系統)
- 智慧電網 - OMS(執行管理系統)
- 電壓/無功功率控制
- 智慧電網 - FMSR(快速故障定位和隔離系統)
- 智慧電網 - HEDT(高效率電力傳輸)
- 相移變壓器
- 智慧電網 - 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 高階計量基礎設施
- 智慧電錶 - 介紹
- 智慧電錶 - AMI(高階計量基礎設施)
- 智慧電錶 - AMIS(高階計量資訊系統)
- 通訊架構
- 驅動因素和益處
- 相量測量單元
- 智慧電子裝置
- 電力質量管理
- 智慧電網中的電力質量
- 電力質量問題
- 電力質量監測技術
- 電力質量調節器
- 電磁相容性 (EMC)
- 電力質量稽核
- 智慧電網通訊
- 智慧電網通訊
- 通訊網路
- 通訊技術
- 電力線寬頻通訊
- 網際網路協議
- 智慧電網中的Web服務
- 雲計算
- 多智慧體系統技術
- 基於IP的協議
- 網路安全
智慧能源資源
智慧能源資源之所以被稱為“智慧”,是因為它們可以使用先進技術來最佳化電力生產、分配和利用。將智慧能源資源整合到電網中,對於提高電力系統的效率、可靠性、彈性和可持續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現代能源系統目前正在經歷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資源的轉型,其主要原因如下:
-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碳足跡
- 減少對化石燃料的需求和依賴
- 利用免費的可再生能源資源
- 降低電力成本
- 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就業機會
- 發展更可靠、更具彈性和更可持續的能源系統等。
然而,這種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資源的轉變面臨著若干挑戰,此處將對此進行討論。
智慧能源資源整合的挑戰
智慧能源資源比化石燃料具有諸多優勢,但其在電網中的部署面臨著各種障礙,解釋如下:
- 技術 - 新技術的開發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專業知識和投資。
- 商業模式 - 新技術和智慧電網產品的市場建立也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 相容性問題 - 由於缺乏標準化,不同技術的整合可能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 法規和政策 - 現有的法規和政策對智慧能源資源的採用支援不足。
- 高昂的初始成本 - 部署智慧能源資源到電網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非常高,是主要的障礙。
分散式發電的概念
分散式發電是指從小型的、直接連線到配電網的發電廠發電的方式。例如,一個太陽能發電廠為一戶人家供電。這被稱為分散式發電,因為這些小型發電廠(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分佈在廣闊的地理區域,靠近用電點。
分散式發電也稱為分散式發電。近年來,分散式發電的趨勢顯著增加。
與集中式發電相比,分散式發電具有以下主要優勢:
- 它減少了長距離輸電的需求,從而減少了相關的損耗。
- 它提高了能源供應的可靠性,因為它們可以在集中式電網停電期間提供電力。
- 分散式發電廠易於根據能源需求進行規模調整。
- 分散式發電中使用最多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因此,它們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碳足跡帶來了許多環境效益。
什麼是分散式能源?
分散式能源,也稱為分散式能源,是指在小型聯網裝置中發電或儲存能源的能源資源。這些能源資源可以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直接向負載發電和供電的能源;另一種是能量儲存系統,在低需求期間儲存能量,在高需求期間供電。
分散式能源通常位於靠近用電點的區域,發電能力較低。
分散式能源的特性
以下是分散式能源的一些關鍵特性或特徵:
- 分散式能源是分散式系統,安裝在靠近負荷點的本地。
- 這些資源直接整合到配電網路中,而不是輸電網。
- 分散式能源具有更快的需求響應能力,可以調節發電量以平衡供需。
- 分散式能源可以無縫地與智慧電網技術整合,以更好地控制和最佳化電力系統。
分散式能源型別
現在讓我們討論一些流行的分散式能源型別:

熱電聯產
熱電聯產是指利用發電過程中產生的餘熱。然後,這種熱量用於其他用途,例如空間供暖、生產蒸汽或用於工業過程。
透過熱電聯產發電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 將主要燃料(如煤炭、生物質、天然氣等)輸入主廠。
- 燃料輸入旋轉原動機(如汽輪機、燃氣輪機、內燃機等),進而驅動發電機併發電。
- 回收發電過程中產生的餘熱,並將其用於其他應用,例如空間供暖、熱水供暖、蒸汽生產或任何其他工業過程。
以下是熱電聯產的一些主要優勢:
- 它可以將系統的效率提高 10% 到 30%。
- 它有助於降低能源成本,因為它利用了餘熱。
- 它減少了排放和對環境的影響。
熱電聯產作為智慧能源資源或分散式能源的概念,用於商業建築、工業、醫院或大學,以平衡能源需求和提高能源效率。
太陽能發電系統
太陽能發電系統是最流行的智慧或分散式能源型別之一。在這個發電系統中,陽光的能量直接轉換成電力。
太陽能發電中最廣泛使用的技術是光伏技術,其中光伏電池以太陽能電池板的形式組裝起來,用於將陽光轉換成電力。
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電力是直流電 (DC),並儲存在電池組中。之後,它藉助逆變器轉換成交流電 (AC)。
現在讓我們瞭解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執行方式。
- 光伏系統直接暴露在陽光下。
- 它產生直流電,儲存在電池組中。
- 儲存在電池中的能量轉換為交流電並使用。
太陽能發電系統具有以下優點:
- 太陽能是可再生能源,並且大量免費提供。
- 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執行和維護成本低。
- 它在執行時不會產生任何排放。
如今,太陽能發電系統被用於住宅和商業發電應用。這些系統既可以用作獨立系統,也可以整合到電網中。
風力發電系統
風力發電系統是另一種最常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資源。在這個系統中,氣流的動能用於旋轉風力渦輪機併發電。
風或氣流旋轉風力渦輪機的葉片,從而旋轉與其連線的電動發電機的軸,產生電力。
風力發電系統具有以下主要優點:
- 它是一種可再生且清潔的發電系統,因為在執行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排放。
- 風是主要的能源,它在大自然中是免費提供的,因此使這種發電系統成為一種經濟高效的電力來源。
- 透過向現有風力渦輪機新增額外的風力渦輪機,可以輕鬆提高風力發電系統的發電能力。
風力發電系統用於全年氣流穩定的地區。這些系統通常用於丘陵地區發電。
水力發電系統
它也被稱為水力發電系統。水力發電是另一種用於發電的主要智慧能源資源。在這個發電系統中,流動或下降的水的動能用於旋轉水輪機,水輪機旋轉與其連線的發電機的軸併產生電力。
此處解釋了水力發電系統的元件和工作原理:
- 大量的水儲存在水壩和水庫中以創造水頭。
- 釋放儲存的水,使其流過水輪機。
- 渦輪機透過機械軸連線到電動發電機。
- 旋轉的渦輪機驅動發電機發電。
- 之後,水流入河流。
水力發電系統具有以下主要優點:
- 它是一種可再生且自然提供的能源。
- 它不需要任何化石燃料來執行。
- 它可以透過水壩和水庫系統持續發電。
- 水力發電系統的執行成本非常低。
- 水力發電系統可以快速響應負載變化。
水力發電系統用於大規模和商業化發電。這是因為它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資。
垃圾發電系統
還有一種發電系統,透過處理城市固體垃圾和自然垃圾(如汙水汙泥、食物垃圾和動物糞便)來發電。這些廢棄物被分解以排出含甲烷的氣體,該氣體被儲存並用作燃氣輪機中的燃料以發電。
讓我們瞭解一下垃圾發電系統的執行方式:
- 收集並處理廢棄物以排出含甲烷的氣體。
- 收集甲烷氣體並用作燃料來旋轉燃氣輪機。
- 渦輪機反過來驅動電動發電機併發電。
以下是垃圾發電系統的一些關鍵益處:
- 它減少了送往垃圾填埋場的垃圾數量。
- 它提供了一種從廢棄物中回收能量的方法。
- 它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因為它持續不斷地生產。
- 它具有多種環境效益,並減少了垃圾填埋場的甲烷排放。
垃圾發電系統可用於小型規模以及商業化規模,用於從廢棄物中發電。
車輛到電網 (Vehicle to Grid)
車網互動 (Vehicle to grid,V2G) 是一種最智慧的能源或技術,允許電動汽車向主電網供電。
這種發電技術的運作方式如下:
- 電動汽車配備雙向裝置,可以從電網獲取電力,也可以回饋電力到電網。
- 電動汽車在低需求時段從電網獲取電力,並在高峰需求時段將儲存的能量回饋到電網。
車網互動能源具有以下優勢:
- 車網互動系統有助於在高峰需求時段透過提供額外能源來平衡負荷需求。
- 車網互動系統使車主能夠出售電力併產生額外收入。
- 它還透過在低需求時期進行大規模發電並將電力儲存在電動汽車電池中來提高能源效率。這種儲存的能量可以在高需求時期回饋到電網。
- 該系統為高功率發電和經濟增長創造了空間。
車網互動系統是一種分散式智慧能源資源,可用於平衡高峰需求時段的能源需求。
智慧能源系統
智慧能源系統是一個整合且高效的能源系統,其中可再生能源、熱能和燃氣輪機發電廠組合在一起,為主要電網提供電力。這也提供了所有這些能源資源之間的協調,以實現滿足整個能源需求的最佳解決方案。
智慧能源系統只不過是一個由電力基礎設施和新技術組成的能源系統。這種組合是為了開發一個可靠且具有彈性的能源系統。
結論
從傳統能源資源向智慧能源資源的轉變是智慧電網技術的核心。因此,智慧能源資源是現代電網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資源對於平衡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和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非常重要。
智慧能源資源的整合在提高電網的可靠性和彈性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