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芻障礙
反胃是將吞嚥的食物重新吐回嘴裡的行為。聽起來不太舒服,不是嗎?然而,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修訂版》(DSM-V-TR)中,以反胃為中心的單獨疾病被歸類為攝食和進食障礙。它不僅有單獨的疾病分類,而且根據一項涵蓋 26 個國家和 50000 名參與者的調查,它還影響著 5.8% 的人。反胃障礙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反芻障礙?
DSM-V-TR 將反芻障礙描述為至少一個月內反覆反胃食物。反胃的食物要麼被重新咀嚼、重新吞嚥,要麼被吐出來。反覆反胃沒有其他相關的胃腸道或其他醫學狀況解釋。它也不會僅發生在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暴食症或迴避/限制性食物攝入障礙中。如果症狀出現在任何其他精神障礙或神經發育障礙的背景下,則應嚴重到需要額外的臨床關注。
先前吞嚥或可能部分消化的食物被帶回口腔,並且通常伴隨著咳嗽、舌頭或腹部收縮,或將手指放入嘴中。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活動令人愉悅,他們會進行反胃以自我安慰或自我刺激。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種難以減少的行為。
發病可能發生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或成年期。在嬰兒期,通常在 3 到 12 個月之間,並且可能危及生命。在患有智力發育障礙或其他神經發育障礙的個體中,反胃和反芻行為具有自我安慰或自我刺激的功能。它還與體重減輕、營養不良、口臭、牙齒腐蝕、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電解質異常有關。它也與其他心理障礙共病,如廣泛性焦慮障礙(GAD)、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強迫症、適應障礙、直腸排便障礙引起的便秘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歷史發展
它的發展可以透過以下時間線看出
最早的反芻障礙描述出現在 17 世紀,當時它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胃或食道功能障礙。這種行為獲得了反常的、文化上可恥的意味。在 18 世紀出現新的發現後,它被視為一種退化的行為。到 18 世紀後期,一些反芻者被貼上裝病者的標籤,注意力轉向了智力障礙者。到 20 世紀,研究也開始關注嬰兒的反芻現象。
該障礙在 DSM-III 中首次被命名為“通常在嬰兒期、兒童期或青春期首次出現的障礙”部分。當時,它被稱為“嬰兒期反芻障礙”。症狀包括至少 1 個月內觀察到的反覆反胃,沒有噁心或胃腸道疾病,並且與體重減輕或未能達到預期體重增長相關。在 DSM-IV 中,重新咀嚼的成分排除了與進食障礙的共病診斷,並且在智力障礙背景下的診斷僅在嚴重到需要額外臨床關注時才有效。所有與體重相關的特徵也被刪除。最後,在 DSM-V 中,它被移至“攝食和進食障礙”部分。儘管診斷標準的變化很小,但它們仍然旨在提高臨床效用和跨年齡範圍的適用性。
相關特徵
患有反芻障礙的嬰兒的特徵姿勢是用力和弓背,頭部向後仰。他們用舌頭做出吸吮的動作,並可能給人以從中獲得滿足的印象。在反胃發作之間,他們可能會感到煩躁和飢餓。通常觀察到體重減輕和未能達到預期的體重增長,也可能發生營養不良。
診斷和治療
反芻障礙的診斷可能有點困難,它完全取決於病史和體格檢查。目前沒有測試可以評估反芻障礙;但是,可以使用測試來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治療通常遵循行為矯正療法。在向個體解釋病情後,指示他們不要排出反胃的食物,而是重新吞嚥。還建議進行膈肌呼吸,因為它可以抑制嘔吐並與反胃反射競爭。建議兒童嚼口香糖以減少發作。持續的鼻胃腸內營養支援已被證明可以減少營養性體重減輕和營養不良患者的症狀。持續的管飼也可能有幫助,因為它可以逆轉營養不良的症狀。藥物的使用在治療程式中相當有限。質子泵抑制劑可以保護牙齒、咽喉和食道。抗抑鬱藥或抗焦慮藥可用於治療共病障礙。
結論
反芻現象往往被忽視和誤診。篩查和治療程式也不成熟;研究仍在繼續。需要進行更多的篩查,尤其是在成人中。應探索流行病學、共病性、病因學和循證治療,以定義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