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競走 - 快速指南
競走 - 概述
競走理想情況下是田徑專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基於足部競賽,運動員需要在賽道上行走,同時始終保持腳與地面的接觸。這項運動起源於英國。追溯到18世紀,長距離快步走比賽被稱為步行運動,其速度通常比跑步略慢,比步行略快。
競走是一項非常具有競爭性和挑戰性的運動。它是在錦標賽中兩人或多人之間的比賽,也是與其他運動員相比,完成比賽所用時間的較量。這項運動獲得了良好的普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都渴望參加比賽,最終在19世紀,競走被引入男子組奧運會。
競走距離
比賽被組織成公路賽事或在跑道上進行,比賽距離從1000米到50000米不等。根據國際田聯(IAAF)的規定,男子和女子組的標準距離為20公里競走,男子組的獨立距離為50公里競走。男子和女子青少年組進行10公里競走比賽。

在這份檔案中,您可以瞭解競走的規則、世界各地舉辦的不同錦標賽和比賽,以及在這項運動中取得成功的優秀運動員。
競走與跑步或慢跑等其他田徑運動非常相似,不需要任何昂貴的裝置。由於這項運動需要大量的腿部運動,會提高運動員的心跳速度。為了防止運動員肌肉和關節疼痛不適,基本的競走裝備是必不可少的。
鞋子
競走完全基於腳跟到腳趾的運動,行走技術是永遠不會失去腳與地面的接觸,這使得競走對運動員來說更具挑戰性。合適的低跟步行鞋能夠輕鬆實現搖擺運動,並使運動員更容易更快地用腳跟接觸地面。
衣服
男女運動員都需要穿著舒適的吸汗衣物。男子穿著彩色的運動衫,女子穿著彩色的背心和短褲,在錦標賽上代表他們的國家。除了身體衣物外,步行者還應該穿吸汗襪,而不是會吸收汗水並導致運動員腳部不適的棉襪。
競走 - 參賽國家
競走比賽通常在露天道路和跑道上舉行。這些步行比賽一直是英國和美國人對運動員下注的最愛運動之一。全世界近70個國家參加競走錦標賽。世界各地有許多國家湧現出成功的運動員,並且是國際田聯(IAAF,國際田徑運動管理機構)的成員。IAAF幫助組織世界各地的競走比賽。這裡列出了一些培養出競走運動員的國家。
競走在蘇聯非常流行,但許多亞洲國家也參加各種國際競走錦標賽。亞洲最好的運動員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哈薩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和印度。
參加競走的非亞洲國家包括:澳大利亞、俄羅斯、義大利、墨西哥、波蘭、德國、英國、美國、瑞典、拉脫維亞、瑞士、匈牙利、西班牙、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挪威、希臘、加拿大、法國、葡萄牙、芬蘭、羅馬尼亞、哥倫比亞、阿根廷、巴西、秘魯、厄瓜多、智利、瓜地馬拉、玻利維亞、紐西蘭、巴拿馬、哥斯大黎加、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茅利塔尼亞、衣索比亞、埃及、南非和愛爾蘭。
競走 - 比賽場地
公路賽道
步行比賽通常在公路賽道上舉行,比賽從體育場開始,在體育場結束。競走比賽理想情況下在夏季作為公路賽事舉行,通常在戶外進行。通常是在2到2.5公里的公路賽道上進行多圈比賽。根據公路賽道的路徑和距離,最多有九名步態裁判分佈在賽道上檢查運動員的步行技術。根據規則,運動員必須保持腳與地面的接觸,並始終保持直立。每個步態裁判每圈或每段賽程檢查參賽者的樣本。

跑道
競走也曾在跑道上進行,儘管步行者不能在跑道上比賽。然而,有時比賽在跑道上舉行,因為它的表面一致。跑道採用橡膠塗層,使表面均勻且無間斷,這對於錦標賽來說是理想的。跑道上的每個跑道大約122釐米寬,跑道的長度範圍從200米到400米不等。根據跑道的長度,最多有六名步態裁判分佈在跑道周圍。
競走 - 常用術語
以下是競走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常用術語:
預備- 用於開始比賽的短語,也是提醒運動員做好比賽準備的警告訊號。
步- 指的是腳從前到後移動以使腳與地面接觸,然後是另一隻腳的動作。
步幅- 步行者在比賽中透過連續邁步向前移動的後續事件。
步頻- 每分鐘步數。
步長- 步行者步幅前進過程中,一隻腳與地面接觸到另一隻腳向後退縮的距離。
步態- 指的是比賽中行走的風格或技術。
步態週期- 指的是從一隻腳的腳跟著地到同一只腳的腳跟著地所用的時間,形成一個迴圈運動。
支撐相- 運動員將全身重量放在一條腿上,特別是從腳跟到腳趾離開地面那一刻的階段。
擺動相- 運動員的腳趾離開地面,腿沒有承受任何體重,直到運動員與地面接觸的階段。
騰空相- 在任何時刻,如果運動員的雙腳都沒有與地面接觸,通常人眼無法察覺,持續時間最長可達毫秒級,一隻腳向前邁進,另一隻腳向後收。
腳跟到腳趾- 競走比賽中步行者為了始終保持與地面的接觸而不彎曲膝蓋而採用的一種技術。
失去接觸- 指的是競走的重要規則之一,步行者的腳絕不能失去與地面的接觸,人眼可見。一隻腳的腳跟必須在另一隻腳的腳趾離開地面之前接觸地面。
彎曲膝蓋- 是競走中的另一條重要規則。在運動員向前邁步的過程中,與地面接觸的腿應從髖部到腳部伸直;直到另一隻腳到達垂直直立位置,膝蓋彎曲表示違反了這條規則。
黃牌- 如果運動員在比賽中非常接近違反任何規則,則會給予警告。
紅牌- 總裁判指出步行者因三名不同的步態裁判在注意到違規後默示發出紅牌而被取消比賽資格。
步態裁判- 經驗豐富的人員,檢查每圈步行者的樣本,指出比賽中發生的違規行為,並將其告知總裁判。
總裁判- 在指定的比賽裁判中,有一名裁判被指定為總裁判,負責在比賽期間對運動員的取消資格做出決定。
如何競走?
競走比賽通常以槍聲開始,運動員在起跑線上的位置。比賽的距離為10公里、20公里和50公里。
準備就緒
當所有運動員在體育場的起跑線集合時,步行比賽開始。由於步行者不能在跑道上比賽,因此他們根據“預備”的命令在起跑線採取站立姿勢。比賽的起跑員確保在發出命令後,沒有運動員站在起跑線上。
在比賽開始前,會向運動員發出五分鐘、三分鐘和一分鐘的警告訊號,然後鳴槍,指示所有參賽者開始比賽。
除了運動員外,裁判在競走比賽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場比賽分配六到九名裁判;以及一名總裁判,在整個比賽期間,沿著公路賽道一直到運動員在終點線結束比賽,持續監控運動員的步行技術。如果運動員在任何情況下從三名不同的裁判那裡獲得三張紅牌,總裁判將取消該運動員的比賽資格。
比賽的快速概覽
競走指的是步行者前進時腳的移動方式,步行者向前移動時始終與地面接觸,並且在任何時候對裁判來說都沒有明顯的失去接觸的情況。理想情況下,這種步行技術被稱為“腳跟到腳趾”的動作,保持手臂到肩膀的動作低至地面。
競走一項重要技術是腿部向前擺動時,膝蓋彎曲程度在肉眼看來不可見,這就是所謂的“抬腿或彎膝”規則。從一隻腳離開地面那一刻起,另一隻腳必須伸直,直到第一隻腳以垂直直立的姿勢回到地面。
在整個競走比賽中,如果運動員三次違反規則,且三位不同的裁判都注意到違規行為,則該運動員將被出示紅牌並取消比賽資格。
完成競走比賽且沒有違規的運動員,將走完規定的距離。與其他田徑專案不同,競走比賽中,運動員需要在其他競爭對手之前觸及終點線才能被宣佈為比賽獲勝者。
競走規則
競走是一項非常艱苦的紀律性運動,由多位裁判進行現場監督,但越來越多的運動員參與到競走道路賽事和比賽中。國際田聯 (IAAF) 為這項運動的參與者明確定義了以下規則:
失去接觸規則 - 在快速行走過程中,運動員的腳絕不能在肉眼可見的情況下與地面失去接觸。一隻腳的腳跟必須在另一隻腳的腳趾離開地面之前接觸地面。每一步都將有一毫秒的時間,運動員的兩隻腳同時與地面失去接觸,但這不在肉眼的可見範圍內,是無法察覺的。
彎膝規則 - 在運動員向前邁步的過程中,與地面接觸的支撐腿應從髖關節到腳部伸直。在另一隻腳達到垂直直立位置之前,膝蓋彎曲即為違反此規則。任何時候,裁判都應能看到膝蓋。
黃牌 - 當運動員非常接近違反上述兩條規則時,裁判可以向運動員出示黃牌作為警告。一位裁判最多隻能向同一運動員出示兩次黃牌,一次是失去接觸,一次是彎膝。
紅牌 - 如果任何一位指定的裁判認為運動員違反了上述兩條規則中的任何一條,則該裁判應立即向該運動員出示一張無聲的紅牌,並將其傳送給主裁判。運動員並不知道自己被出示了紅牌。每位裁判都可以向所有運動員出示紅牌,但在整個比賽中只有一次機會。
運動員取消資格 - 只有主裁判才能取消運動員的競走比賽資格。如果主裁判從三位不同的裁判那裡收到三張這樣的單獨紅牌,他將宣佈該運動員被取消比賽資格。向運動員發出的黃牌不作為取消資格的標準。如果運動員即使在被宣佈取消資格後仍然繼續比賽並獲得第一名,他也不會贏得比賽。
競走 - 錦標賽
競走比賽越來越受歡迎,並於1904年被列入奧運會專案。由於嚴格的規則和運動員面臨的取消資格的失望,使許多體育愛好者失去了動力。
這項足部競速比賽在世界各地舉行,以下列出了幾項錦標賽:
- 國際田聯世界競走團體錦標賽
- 國際田聯競走挑戰賽
- 英聯邦運動會
- 泛美運動會
- 歐洲田徑錦標賽
- 亞洲競走錦標賽
- 奧運會20公里男子&女子組
- 奧運會50公里男子組
- 奧運會10公里青年組
競走 - 冠軍
自19世紀初以來,許多名人堂運動員在競走比賽中取得了成功。以下是基於各個類別的前十名競走冠軍:
男子組
以下為冠軍:
20 公里 | 50 公里 | ||||
---|---|---|---|---|---|
運動員 | 國籍 | 年份 | 運動員 | 國籍 | 年份 |
謝爾蓋·莫羅佐夫 | 俄羅斯 | 2008 | 約安·迪尼斯 | 法國 | 2014 |
弗拉基米爾·卡納伊金 | 俄羅斯 | 2007 | 丹尼斯·尼熱格羅多夫 | 俄羅斯 | 2008 |
傑弗遜·佩雷斯 | 厄瓜多 | 2003 | 馬泰伊·托特 | 斯洛伐克 | 2015 |
帕基略·費爾南德斯 | 西班牙 | 2002 | 內森·迪克斯 | 澳大利亞 | 2006 |
鈴木雄介 | 日本 | 2015 | 謝爾蓋·基爾迪亞普金 | 俄羅斯 | 2012 |
弗拉基米爾·斯坦金 | 俄羅斯 | 2004 | 羅伯特·科爾澤尼奧夫斯基 | 波蘭 | 2003 |
伯納多·塞古拉 | 墨西哥 | 1994 | 亞歷克斯·施瓦澤 | 義大利 | 2007 |
亞歷克斯·施瓦澤 | 義大利 | 2012 | 於朝洪 | 中國 | 2005 |
王震 | 中國 | 2012 | 米哈伊爾·雷佐夫 | 俄羅斯 | 2014 |
內森·迪克斯 | 澳大利亞 | 2005 | 趙成亮 | 中國 | 2005 |
鈴木雄介
他是一位來自日本的優秀競走運動員,曾兩次參加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的20公里專案比賽。他以1小時16分36秒的成績完成了20公里競走比賽,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他從年輕時就一直是一位非常活躍的競走運動員,並在世界青年錦標賽上獲得過數枚獎牌。2007年,他開始參加世界錦標賽的20公里比賽。
約安·迪尼斯
約安是現任世界紀錄保持者,他以3小時32分33秒的成績完成了50公里競走挑戰賽。這位法國競走運動員在50公里競走專案中非常受歡迎,並在世界錦標賽上獲得過數枚金牌和銀牌。他在2014年歐洲田徑錦標賽上比之前的世界紀錄快了1分41秒,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他還參加了20公里競走比賽,並在2015年創造了1小時17分02秒的新世界紀錄,但隨後被鈴木雄介打破。
內森·迪克斯
作為澳大利亞最成功的競走運動員之一,內森曾是世界紀錄保持者,並贏得過多次競走比賽。他在2004年奧運會上獲得銅牌,在英聯邦運動會的20公里和50公里專案中獲得四枚金牌。內森是第一個連續獲得這兩個專案金牌的人。由於他為澳大利亞帶來了許多榮譽,他曾兩次被評為年度最佳運動員。
女子組
女子組的冠軍如下:
20 公里 | ||
---|---|---|
運動員 | 國籍 | 年份 |
奧爾加·卡尼絲金娜 | 俄羅斯 | 2009 |
葉蓮娜·拉什馬諾娃 | 俄羅斯 | 2012 |
奧林匹亞達·伊萬諾娃 | 俄羅斯 | 2001 |
阿尼西亞·基爾迪亞普金娜 | 俄羅斯 | 2011 |
呂秀芝 | 中國 | 2015 |
切陽什姐 | 中國 | 2012 |
埃爾米拉·阿倫貝科娃 | 俄羅斯 | 2012 |
塔季揚娜·謝米亞金娜 | 俄羅斯 | 2008 |
劉虹 | 中國 | 2012 |
塔季揚娜·西比列娃 | 俄羅斯 | 2010 |
奧爾加·卡尼絲金娜
奧爾加是一位俄羅斯競走教練,也是一位非常受歡迎的競走運動員,自2004年以來一直為俄羅斯贏得獎牌。她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獲得競走金牌,成為速度最快的運動員,並打破了奧運會紀錄,並在2012年倫敦夏季奧運會上獲得銀牌。
作為20公里競走專案的三屆世界冠軍,她還以1小時25分42秒的成績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打破了奧林匹亞達·伊萬諾娃的舊紀錄。
奧林匹亞達·伊萬諾娃
她是來自俄羅斯最優秀的競走運動員之一,從2000年到2007年在世界錦標賽上贏得了許多獎牌。她以1小時27分48秒的成績完成了20公里比賽,戰勝了世界其他選手,並在雅典奧運會上獲得亞軍。她在2001年埃德蒙頓世界錦標賽上獲得了第一枚金牌。
劉虹
劉虹是一位著名的中國競走運動員,也是現任世界紀錄保持者,她以1小時24分38秒的成績完成了20公里比賽,戰勝了奧林匹亞達·伊萬諾娃和奧爾加·卡尼絲金娜的奧運會世界紀錄。劉虹從青年錦標賽開始她的職業生涯,並在她的第一場比賽中創造了賽事紀錄。她在世界錦標賽、亞運會和夏季奧運會上贏得了不少獎牌。
印度競走運動員
來自印度的競走運動員在亞運會上嶄露頭角,並創造了一些重要的世界紀錄。印度田徑聯合會(AFI)為獲得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參賽資格做出了巨大努力。以下是部分知名運動員:
古爾米特·辛格
這位印度競走運動員一直參加亞運會比賽。此前,他參加了2012年夏季奧運會的20公里競走比賽,以1小時22分30秒的成績完成了比賽。古爾米特還參加了國際大獎賽,以1小時22分05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
庫什比爾·考爾
她是第一位在亞運會上緊隨呂秀芝之後完成20公里比賽的印度女子競走運動員,為印度贏得了銀牌。從青年世界錦標賽開始她的職業生涯,她在2012年亞洲青年田徑錦標賽上獲得銅牌後才被人們注意到。
庫什比爾參加了2013年世界錦標賽,成績為1小時34分28秒,並在亞洲競走錦標賽上打破了自己的紀錄,成績為1小時33分37秒,獲得第三名。她以不錯的成績完成了競走挑戰賽,獲得了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參賽資格。
除了上述印度運動員外,還有幾位運動員在世界錦標賽的20公里和50公里競走比賽中表現出色。他們是:
- 桑迪普·庫馬爾
- 馬尼什·辛格·拉瓦特
- 蘇倫德·辛格
競走運動在印度仍處於發展階段。這些經驗豐富的競走運動員為下一代樹立了積極榜樣,展現了他們在田徑運動中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