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學 - 天體物理學
介紹
天體物理學是自然科學或天文學最古老的分支之一。
天體物理學被用作製作日曆和導航的基礎。
天體物理學也被用作宗教的重要輸入,因為從一開始,占星家就在他們的占星工作中藉助這門科學。

現代天體物理學分支,即“理論天體物理學”,描述了天體的功能和行為。
理論天體物理學使用各種工具,例如分析模型(例如,多方體來近似恆星的行為)和計算數值模擬。
天體物理學主題
以下是天體物理學(現代)的主要主題:
太陽系(形成和演化);
恆星動力學和演化;
星系形成和演化;
磁流體力學;
宇宙射線的起源;
廣義相對論和物理宇宙學。
天體物理學的主要著作
以下是天體物理學的主要發展:
伽利略在1609年利用望遠鏡進行了第一次天文研究。伽利略發現了太陽黑子和土星的四顆衛星。
基於對第谷·布拉赫的觀測,開普勒制定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
1687年,牛頓提出了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愛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相對論,為研究宇宙學提供了第一個一致的基礎。
1926年,哈勃發現星系正在後退,它們的速度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增加。這意味著宇宙正在膨脹,並將這種膨脹追溯到過去,導致了“大爆炸”的概念。
1974年,赫爾斯和泰勒發現了一個由兩顆脈衝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
天文學
天文學是最古老的分支之一,是一門研究天體及其功能現象的自然科學。
為了解釋天體的起源、演化和現象,應用了物理學、化學、數學等不同的科學學科。
研究物件包括:
行星
衛星或月亮
恆星
星系
彗星等。
一些重要的研究現象包括:
超新星爆發
伽馬射線暴,以及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

在20世紀,根據研究方法,天文學被分為:
觀測天文學 - 基於研究方法,觀測天文學家觀測、收集和分析天體資料。為了分析資料,他們使用物理學的基本原理。
理論天文學 - 理論天文學家試圖開發計算機或分析模型來描述天體及其功能。
同樣,天文學包含了諸如天體導航、天體測量、觀測天文學等多種學科;這就是天體物理學與天文學密切相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