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建構理論:喬治·凱利
經常在戶外活動的人會發現自己經常看著雲彩。孩子們也會看著雲彩,並判斷特定的雲彩看起來像什麼。一個人可能會看到兔子,而另一個人可能會看到汽車。類似地,當有人看到一隻又大又黑的狗時,他們可能會去撫摸它。另一方面,其他人可能會害怕它並保持距離。
個人建構理論定義了什麼?
個人建構理論指出,個人發展自己的想法和規則來解釋他們周圍的事物和事件。該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於 20 世紀 50 年代提出,將人視為科學家。像科學家一樣,每個人都觀察他們的環境,理解事件,並得出結論。因此,他們會形成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假設,並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檢驗。這就是為什麼經歷相同事情的人對其的感知卻不同的原因。
什麼是建構?
當人們利用他們的經驗和感知來推斷某些事情時,他們使用的是所謂的“建構”。我們根據預期我們的建構將預測和解釋我們世界的現實來行事。這些被用來檢驗個人發展的假設。隨著我們經歷新的事物,建構會不斷得到評估和修改。
個人建構理論的結構
凱利非常系統地組織了他的理論。有一個基本假設,它在 11 個推論中得到了進一步解釋。
基本假設
基本假設指出:“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受其如何預期事件的影響。”這意味著人類根據他們如何感知或解釋事件來構建建構,並且這種建構在將來被用來驗證該預測是否正確。因此,該假設重申了人類像科學家一樣透過發展和檢驗假設來行動的想法。
11 個推論
正如凱利所建議的那樣,這些推論擴充套件了基本假設。
- 建構推論 - 沒有事件或經歷可以完全按照發生的方式再次發生,但事件仍然可以以一些變化重複發生。我們根據這些相似性來預測我們在類似事件中的行為。
- 個體推論 - 人們在對事件的建構方面彼此不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且擁有獨特的經歷和感知,因此他們的建構也不同。
- 組織推論 - 我們將我們的建構排列成模式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關聯。我們考慮它們的相似之處以及差異。我們將這些建構組織成一個層次結構,一些建構從屬於其他建構。一個建構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從屬建構。
- 二分推論 - 一個人的建構系統由有限數量的二分建構組成。我們儲存的建構是兩極的或二分的。例如,如果有一個“善良”的建構,那麼也一定會有一個“不善良”的建構。這對我們正確預測未來事件至關重要。就像我們注意到人和事件之間的相似之處一樣,我們也必須考慮差異。
- 選擇推論 - 一個人在二分建構中為自己選擇那個他認為更有可能擴充套件其系統的備選方案。這個建構解釋說,人們選擇有助於他們擴充套件經驗的備選建構。
- 範圍推論 - 一個建構僅適用於預測有限範圍的事件,並且一個建構可能具有很大的範圍或非常小的範圍。這意味著我們的建構可以應用於廣泛的物件或非常狹窄的物件。
- 經驗推論 - 當我們體驗到我們沒有預料到的事情時,我們會修改或重建我們的建構。如果我們觀察到一個建構不能正確預測某個情況的結果,那麼它必須被重新制定或替換。
- 調節推論 - 建構根據其滲透性而有所不同。一個可滲透的建構將是一個在建構完成之後可以包含更新和更廣泛的想法的建構。一個可滲透的建構對新的經驗持開放態度,並且能夠被這些經驗修改或擴充套件。
- 碎片推論 - 一個可能有多個相互不相容的建構子系統。
- 共性推論 - 凱利認為,如果一群人以類似的方式解釋一種體驗,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他們的認知過程是相似的。這在文化體驗方面可能是正確的。
- 社會性推論 - 這談論了共性並不一定會帶來積極的關係。為了建立積極的關係,人們必須理解彼此的建構。如果我們要預測某人將如何預測事件,我們必須瞭解該人是如何思考的。
結論
個人建構理論在認知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中非常重要。雖然它引入了許多新的概念和術語,但也受到批評。儘管受到批評,但該理論在其構思後不久就留下了印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