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汙



去汙是指清除或中和人員或裝置在危險職業場所可能沾染的各種汙染物。去汙過程確保防止汙染物滲透和汙染個人。

此外,去汙還有助於透過控制汙染物攜帶人員的汙染物轉移,對現場內的清潔區域進行隔離。它還可以防止不相容化學品的混合,同時阻止現場內不受控制的汙染物轉移。

本章簡要概述了職業場所工作人員可能遇到的各種汙染物型別。本章還討論了影響汙染物傳播的因素以及這些汙染物造成的汙染的補救措施。

此外,本章還提供了一套在現場制定去汙方案的通用指南。它還有助於確定去汙程式的健康和安全方面。

但是,本章不包括對受輻射汙染的人員或裝置進行去汙。強烈建議在發生輻射汙染的情況下諮詢健康物理學家。

去汙計劃

作為現場安全計劃的一部分,必須制定去汙檔案計劃。該計劃應在任何人員或裝置進入可能接觸某些汙染物的危險區域之前制定。去汙計劃必須考慮以下因素:

  • 計算去汙站的數量。

  • 確認必要的去汙裝置。

  • 確定各種去汙方法。

  • 制定防止清潔區域受汙染的計劃。

  • 規劃隔離和處置受汙染裝置的程式和步驟。

  • 制定消除工作人員在去汙時與個人防護裝置接觸的計劃。

如果個人防護服/裝置的型別發生變化,現場條件發生變化,或現場作業性質發生變化,則必須修訂該計劃。

防止汙染

建立標準操作程式是去汙的第一步。這些程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與汙染物的接觸,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汙染的風險。現在讓我們考慮一下有助於防止汙染的不同活動

  • 適當重視最大限度地減少與危險物質或化學品的接觸。

  • 實施遠端操作、容器開啟和取樣。

  • 將取樣和監測裝置裝入袋子中,在感測器附近留出小開口。

  • 儘可能穿著一次性外衣並使用一次性裝置。

  • 使用可拆卸塗層覆蓋工具和裝置,因此去汙只需剝離即可。

  • 覆蓋汙染源。

除此之外,還必須建立標準操作程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工人。例如,在進入危險場所之前定義的著裝程式將減少汙染物繞過防護服的風險,從而顯著減少汙染物從去汙過程中的逃逸。

通常,紐扣和拉鍊等緊韌體必須扣緊,手套和靴子必須塞在外套的袖子和褲腿下。另一方面,兜帽必須戴在外衣領外。還需要一雙耐用的外用手套。最重要的是,必須對連線處進行適當的封膠,以實現完美的防汙染效果。

每次使用前,必須檢查個人防護裝置是否有可能使佩戴者暴露於某些汙染物的穿孔和缺陷。同樣,皮膚表面的任何切割或損傷也會增加工人的汙染風險。因此,皮膚上有較大面積傷口的工作人員必須避免進入可能受汙染的場所。

必須對每個人進行涵蓋所有標準操作程式的基本培訓,以避免接觸並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安全。這些程式必須在整個現場操作過程中強制執行。

汙染型別

汙染物可能存在於個人防護裝置的表面,也可能滲透到個人防護裝置中。表面汙染物很容易去除;然而,去除甚至檢測滲透到個人防護裝置中的汙染物卻很困難。

如果去汙過程不能去除已滲透到個人防護裝置中的汙染物,它們可能會繼續滲透到材料中,並可能造成意外暴露。以下五個因素會影響滲透程度。

接觸時間

汙染物接觸的時間與風險和滲透程度成正比。這就是為什麼實施去汙過程去除汙染物非常重要的原因。

汙染物的濃度

分子從分子濃度較高的區域轉移到分子濃度較低的區域。隨著汙染物濃度的增加,其進入衣物的可能性也增加。

溫度

接觸汙染物的風險與溫度成正比。

汙染物分子的尺寸

滲透與汙染物分子的尺寸成反比。

汙染物的物理狀態

低粘度的氣體、蒸氣和液體比高粘度流體和固體更有效的汙染物。

去汙方法

必須對離開現場潛在汙染區域的所有衣物、裝置、樣品和人員進行去汙。這些區域通常被稱為隔離區。通常考慮以下三種去汙方法

  • 物理去除汙染物。
  • 使用化學解毒法滅菌。
  • 結合兩者去除汙染物。

物理去除汙染物

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透過實施以下物理措施去除汙染物的總質量:

  • 沖洗
  • 脫落/置換
  • 蒸發
  • 擦拭

必須謹慎使用涉及高壓和/或高溫的物理方法,並且僅在確實需要時才使用。以下類別的汙染物可以透過物理方法去除:

鬆散汙染物

粘在裝置和工人身上或被困在針腳等微小開口中的塵埃顆粒和蒸汽可以透過將其浸入水中和其他沖洗液中去除。可以在衣物上塗覆抗靜電溶液以增強靜電汙染物的去除。

粘性汙染物

一些汙染物由於其粘性而粘在衣物上。在一系列汙染物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粘性特性。這些汙染物的粘性特性也會根據環境因素(例如溫度、大氣壓和空氣密度)而變化。

這些汙染物的一些例子包括水泥、膠水、樹脂和泥土。這些汙染物的粘性比元素汞高,因此很難透過物理方法去除。但是,可以透過固化、冷凍、吸收、吸附和熔化等方法去除這些汙染物。

揮發性液體

蒸發和用水沖洗可以去除以揮發性液體形式存在的汙染物。蒸汽噴射可以極大地加快揮發性液體的蒸發過程。但是,工人在吸入充滿汙染物的蒸汽方面存在非常高的風險。因此,必須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以確保蒸汽的適當隔離。

化學去除汙染物

在物理去除汙染物後,應採取下一步清洗和清潔步驟。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做到這一點:

溶解汙染物

可以透過將這些汙染物溶解在溶劑中來化學去除表面汙染物。溶劑與汙染物的化學相容性對於去除這些汙染物至關重要。具體來說,這在對由有機材料製成並可能被有機溶劑損壞的個人防護服進行去汙時尤其重要。

此外,在選擇、使用和處置易燃且可能有毒的有機溶劑時必須非常謹慎。以下幾種有機溶劑使用最廣泛:

  • 醚類
  • 醇類
  • 酮類
  • 直鏈烯烴
  • 石油產品
  • 芳烴類

滷代溶劑

通常,滷代溶劑具有毒性,與個人防護服不相容。這些溶劑只能在極端情況下使用,在其他清潔劑無法去除汙染物的情況下使用。

表面活性劑

表面活性劑透過降低汙染物與待去汙表面之間的粘附力來輔助物理清潔方法。最常用的表面活性劑是家用洗滌劑。洗滌劑與一定比例的有機溶劑混合後,可以更好地分散和稀釋汙染物。

固化

透過固化液體或凝膠狀汙染物,可以大大增強其物理去除效果。各行各業通常遵循以下固化機制:

  • 使用吸收劑,例如生石灰粉和粘土粉,去除水分。

  • 使用化學試劑和聚合催化劑與汙染物發生化學反應。

  • 使用冰水凍結汙染物。

沖洗

可以透過溶解、物理吸附和稀釋沖洗去除汙染物。與單次沖洗相比,多次使用清潔溶液沖洗可以去除大量汙染物。連續沖洗比多次沖洗能去除更多汙染物。

滅菌

對於滅活感染性因子,更實際的方法是使用化學消毒劑進行消毒。然而,對於大型裝置和防護服,實施標準滅菌技術通常不切實際。這就是為什麼通常建議專門使用滅菌方法來消毒感染性因子。

淨化設施的設計

在危險作業場所,汙染物減少區 (CRZ) 必須包含淨化設施。汙染物減少區通常位於支援區和隔離區之間。場所內的幾個因素有助於確定所需的淨化級別。這些因素包括:

  • 汙染物的毒理學、物理和化學特性。

  • 場地的致病性。

  • 汙染物的數量及其位置和包含情況。

  • 汙染物滲透、降解和穿透用於製造個人防護服和裝置的物質的可能性。

  • 不相容廢物的範圍。

  • 人員和裝置在作業場所各個區域的移動。

  • 可用於工人的淨化方法。

  • 淨化物質對工人安全和健康的影響。

  • 緊急情況。

淨化程式必須制定一個有組織的流程,以減少各個級別的汙染。淨化過程必須包含一系列特定順序的程式。

例如,高度汙染的物品(如靴子和手套)必須首先進行淨化。每個程式都必須專門設定一個單獨的站,以減少交叉汙染。淨化線是指一系列站點的術語。此外,這些站點之間必須存在物理屏障,以防止交叉汙染。

不同區域的入口和出口必須清晰標記,並且汙染物減少區和隔離區必須分別設定入口和出口。在汙染物減少區的入口和出口處必須分別提供更衣和脫衣站。

處置方法

對用於淨化的裝置和材料進行淨化和處置非常重要。刷子、桶、衣物和其他工具的收集和放置必須放在貼有適當標籤的容器內。此外,淨化過程中使用的汙水和溶液必須收集起來並與環境隔離。應使用塑膠袋盛放未完全淨化的衣物和裝置。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