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夢障礙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壞夢或噩夢。這些可以被描述為帶有某些不愉快情緒(恐懼或焦慮)的負面夢境。噩夢在 5 到 10 歲的兒童中非常常見。另一方面,噩夢障礙極其罕見,當噩夢頻繁發生導致痛苦並干擾睡眠週期時就會發生。
噩夢障礙究竟是什麼?
患有噩夢障礙的個體完全醒來,立即恢復方向,並生動地記住他們的夢境。隨之而來的是一種焦慮感。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DSM-5) 概述了診斷噩夢障礙的基本組成部分。
- 反覆出現的長時間、極其痛苦且記憶深刻的夢境,通常涉及努力避免對自身生存或安全的威脅。
- 過度日間疲勞導致工作或社交場合功能障礙。
- 行為改變。以及,
- 對黑暗和夜晚的恐懼/焦慮情緒增加。
就頻率而言,當平均每週報告的發生次數少於一次時,噩夢障礙可以被歸類為輕度;當每週發生一次或多次但少於每晚時,為中度;當每晚發生時,為重度。
障礙的原因
如上所述,噩夢是內容與某些不愉快情緒相關的生動的夢境。即使噩夢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它們可能由以下因素觸發:壓力、焦慮、創傷、藥物濫用、接觸恐怖電影/書籍等。諸如搬家、親人去世或即將到來的考試等事件可能是噩夢增多的先兆。噩夢障礙的原因也模糊不清。以下精神病理學狀況與噩夢障礙之間存在相關性,而不是因果關係。這包括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雙相情感障礙 (BPD)、重度抑鬱障礙 (MDD) 和藥物濫用。以精神病人群為重點,研究報告了 PTSD 亞組為 50-70%、抑鬱症為 17.5% 和失眠為 18.3%。這些研究表明,無論主要診斷如何,精神病人群中噩夢的患病率都很高。但是,沒有研究報告所有精神障礙中噩夢障礙的患病率。此外,在患有分離性障礙的患者中發現噩夢障礙的患病率為 57%。
評估
為了以更標準化的方式量化和評估噩夢的質量,已經設計了幾種評估工具。例如,噩夢頻率問卷 (NFQ) 可以評估噩夢的頻率。更具體地說,曼海姆夢境問卷記錄了兒童時期的噩夢頻率和成人中反覆出現的噩夢的相對數量。其他心理計量構建的工具,例如噩夢困擾問卷 (NDQ),評估了對噩夢的一般擔憂,包括對睡眠質量、白天信念和感知的影響。除此之外,一些工具側重於焦慮症狀,例如範夢境焦慮量表,或行為後果,例如噩夢行為問卷。
許多患者選擇與他們的噩夢和相關症狀共存,通常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任何治療選擇。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認為他們的噩夢是可以治療的,只有 38% 的人將其報告給醫療保健提供者。未經治療的噩夢障礙通常會持續數十年,儘管存在特定的治療方法,但患者通常得不到治療或治療不足。
美國睡眠醫學學會建議在心理治療方法中使用影像排練療法 (IRT) 來治療噩夢障礙。這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重新編寫噩夢,然後使用意象練習新的夢境。IRT 基於這樣的概念,即噩夢是習得行為,最終可以被不那麼破壞性的行為所取代。在這種情況下,不那麼破壞性的行為相當於夢境的新意象,不會干擾睡眠或白天功能。清醒夢境是另一種可以由被診斷患有噩夢障礙的人經歷的過程。首先教會個體識別何時在做夢,下一步是在體驗夢境的同時改變夢境,使結局變得積極。儘管進行清醒夢境研究的案例很少,但結果非常有希望。在 PTSD 引起的噩夢障礙的情況下,一些心理治療方法是有益的。這些包括眼動脫敏和再加工 (EMDR)、催眠術等。
在這種情況下,也建議使用藥物來治療噩夢。一些療效良好且不良反應最小的藥物包括:哌唑嗪、硝西泮和三唑侖。儘管效果中等至較大,但治療結果仍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特別是,不同工作人群之間的大差異仍然知之甚少。
結論
噩夢障礙,也稱為夢境焦慮,是異相睡眠的一種亞型。儘管其病因尚不清楚,但可以根據噩夢的頻率和日常生活功能的障礙以及圍繞睡眠的高度恐懼和焦慮來診斷該障礙。已經討論了不同的可用治療方案及其未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