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作劇:含義及法律性
“任何人如果故意毀壞財產,明知其可能造成對公眾或任何人的不當損失或損害,即構成惡作劇,”即使沒有證據表明犯罪者意圖造成損害。
雖然《印度刑法典》有很多條款涉及保護個人和維護公共治安,但也努力將這些權利擴充套件到涵蓋個人的私有財產或公共財產。未經業主許可擅自進入業主財產區域,就是一個例子。
什麼是惡作劇?
《印度刑法典》第425條對惡作劇作出了定義,第426條規定了處罰。對於加重型別的惡作劇,其具體處罰根據財產損害的型別和程度,在第427條至第440條中規定。
根據《印度刑法典》第425條
任何人如故意或明知可能造成對公眾或任何人的不當損失或損害,而致使任何財產毀壞,或對任何財產或其狀態造成任何改變,致使該財產的價值或效用遭到破壞或減少,或使其受到損害,即構成“惡作劇”。
簡單來說,“惡作劇”是指一個人意圖實施或知道會以某種方式妨礙他人受益於其財產的行為。然而,這種行為也可能針對特定個人或公眾。
為了便於理解,以下是惡作劇的一些示例:
A故意毀壞屬於A和B共有的汽車,從而對B造成不當損失。
考試前,一名學生為了降低試卷的價值,抄錄了試卷。
A想要讓B遭受不公平的損失,所以損壞了屬於B的重要檔案。
A將牛趕入B的農場,以便毀壞他的莊稼。
A故意將球扔過鄰居的窗戶。
目標
《印度刑法典》下惡作劇法的具體目標是,針對導致對公眾或個人造成不當損害的財產破壞行為進行辯護。這是對拉丁格言“sic utere tuo ut alienum non laedas”(己所欲,勿施於人)的擴充套件。
範圍
《印度刑法典》第425條將惡作劇定義為任何導致財產破壞或損害,從而造成不當損失或損害的行為。該條款具有廣泛的適用範圍,涵蓋公共和私人損害。
然而,最關鍵的方面是,如果缺少意圖這一構成要件,則不適用該條款,這在本頁“惡作劇的構成要件”主題下作了進一步解釋。此外,被告是否有充分理由進行“惡作劇”或是否從中受益,並非必要。
惡作劇的重要構成要件
一項行為要構成惡作劇,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明知或故意造成不當損失或損害(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是任何惡作劇行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被告必須具有傷害他人或對其造成不當財產損害的知識或意圖。惡作劇被定義為任何旨在造成損害或不當損失的行為。財產所有人是否是犯罪目標尚有爭議。
這是一個公共事件的例子,其中個人故意損壞財產,但很少考慮財產的所有者是誰,這符合惡作劇的定義。
不當損失和損害
在實施惡作劇時,關鍵的心理因素應集中在對公眾或任何特定個人造成“財產破壞”、“損害”或“不當損失”上,因為這些行為將構成惡作劇的構成要件。指控者可能意圖不當地傷害或使某人蒙受損失。
造成任何財產的改變或破壞
必須以某種方式造成損害,並且損害必須直接源於被告的罪行。任何財產的破壞或改變也可能導致惡作劇。例如,改寫一篇演講稿或故意毀壞他人的財產。
破壞或減少效用或價值等
當某物被故意損壞時,就會發生惡作劇,例如,考試試卷洩露或重要的檔案和資料夾在需要時被故意丟失。物品的效用應由物品的所有者而非被告來確定。在印度石油公司訴NEPC印度有限公司及其他案中,被告拆除了飛機的發動機,降低了其效用並使其毫無價值。法院裁定造成的損害符合惡作劇的要求,構成惡作劇罪。
加重形式的惡作劇
現在讓我們考察一下《印度刑法典》規定的惡作劇的多種定義和標準,如下所示:
基於損害的價值
當發生惡作劇行為且損害可以用貨幣來表達時,處罰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損害的程度。對財產造成的損害,修復費用達五十盧比或以上,或對牲畜或其他農業財產造成的損害修復費用達十盧比或以上,將處以監禁、罰款或兩者並處。
基於財產損害的性質
第428條至第434條根據受損財產的型別,規定了嚴重惡作劇的處罰。這些條款概述了根據造成的損害嚴重程度而變化的處罰。最常見的處罰是監禁或罰款。在損害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同時處以兩者。監禁期限和罰款金額並非固定不變,會根據惡作劇的嚴重程度、造成的損害及其影響而不斷變化。
殺害或致殘價值至少十盧比的動物而造成的惡作劇
第428條規定了故意殺害或致殘價值至少10盧比的動物的處罰。當動物被致殘時,它已受到永久性傷害並喪失效用。該條款規定可延長至兩年的監禁,必要的罰款,或兩者並處。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目標是制止虐待動物的行為。
第428條規定了故意殺害或致殘價值至少10盧比的動物的處罰。當動物被致殘時,它已受到永久性傷害並喪失效用。該條款規定可延長至兩年的監禁,必要的罰款,或兩者並處。
透過殺害或致殘牛等造成麻煩
第429條討論了犯下同樣型別的罪行——殺害或傷害用於商業用途的動物——的處罰。《印度刑法典》試圖分析每項罪行的目的和動機,因此本條認為,指控者意圖致殘或殺害牲畜,目的是對所有者造成不當損失。因此,它規定對價值50盧比或以上的動物造成傷害,將處以罰款、可延長至五年的監禁,或兩者並處。
結論
隨著文明的進步,新的情況和問題也隨之出現。惡作劇罪似乎非常全面和包容,涵蓋了《印度刑法典》的全部十五個章節。它努力透過根據犯罪的嚴重程度為每種惡作劇規定不同的處罰來解決所有可能的惡作劇形式。
然而,它仍然未能為許多其他常見的惡作劇形式規定適當的處罰。此外,它沒有具體說明哪些其他情況也可能屬於惡作劇的定義,完全取決於法官的判斷來確定一項行為是否構成惡作劇,將其歸類為惡作劇,並確定相應的判決。
常見問題
Q1. 惡作劇是可保釋罪行嗎?
答:本節描述的罪行不屬於可認知、可保釋、可和解的罪行,也不屬於治安法庭管轄。
問2:惡作劇與欺詐有何不同?
答:惡作劇被定義為蓄意破壞財產的行為,目的是不正當地剝奪他人或公眾的利益。欺詐是指為了獲得不正當利益或使他人遭受不正當損失而欺騙他人的行為。
問3:惡作劇的例子是什麼?
答:一些常見的惡作劇例子包括:故意損壞他人的財產,例如砸碎汽車或房屋的窗戶、割破輪胎、踢門或在車輛或建築物的牆壁上噴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