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的演變 - 快速指南



禮儀的演變 - 簡介

禮儀是一套指導方針,遵循這些方針可以給人留下積極的印象。此外,禮儀還能使一個人以專業的方式行事,並以最恰當的方式應對各種情況。

“禮儀”一詞來源於古法語術語estiquette,意思是“票證,標籤”。這一發展源於當時常見的做法,即攜帶印有在宮廷中如何保持適當行為的說明的卡片。後來,富人和精英階層決定採用這種方法。

他們不再僅僅傳送註明聚會日期和時間的請柬,而是開始新增關於不同課程的附加資訊、宅邸的地圖、馬車停放地點等。其他人紛紛效仿,很快公共場所的入口處都張貼了一套說明,說明他們期望訪客遵守的行為準則。

後來,這個詞的發音從estiquette變成了etiquette,這是母音音變的結果。由於這個詞的用法不再侷限於卡片,一些以往只在精英家庭中遵循的標準現在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禮儀”逐漸演變成代表“規定行為”這一術語。

禮儀與禮貌與客氣

由於在日常對話中經常互換使用,許多人往往會在“禮儀”、“禮貌”和“客氣”的用法上犯錯。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們的含義:

客氣

客氣是指有禮貌地行動,做一個人在特定時間認為正確的事情。以前,為女士乘客讓座被認為是一種客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做法也在不斷變化。現代客氣的行為例子包括為同事開啟自動電梯門,方便他們進入電梯。

禮儀

它是人們在不同的社交圈中預期遵守的行為準則。這是一套可能沒有寫出來的規則,但其重要性與書面規則相同。禮儀規定了個人在特定圈子中應該如何表現,以便給在場的所有人留下積極的印象。

禮貌

禮貌是一箇中性詞,它本身只表示“行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前面使用“好、壞”等詞來對其進行限定的原因。所以,當你因為某人無禮而生氣地問他“你有沒有禮貌!”,而他回答“有”,他實際上可能是對的。

每個人都有禮貌,但取決於其教養、環境和教育,他可能擁有良好的禮貌或不良的禮貌。簡而言之,禮儀教導我們應該如何表現,而禮貌是我們最終的行為方式。

禮儀 - 演變

“禮儀”一詞可能是最近才出現的,但是像查爾斯·達爾文這樣的進化論者不僅將禮儀確定為一種普遍特徵,而且還發現了其背後的動機。他觀察到人們的面部表情對羞愧、厭惡、憤怒、悲傷等景象或想法的反應具有普遍性。這些表情不是在成年期或人類成長的任何特定階段習得的。

事實上,他發現即使是嬰兒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壓力、痛苦和快樂做出反應。

  • 在他觀察到的所有新生兒中,沒有一個用皺眉來表達快樂,或用微笑來表達不快。

  • 所有嬰兒都使用同一套表情,幾乎就像是從他們DNA中嵌入的模板中讀取的一樣。

根據這一觀察,他得出結論,這些反應不是從觀察他人那裡學習來的,而是天生的。此外,他還得出結論,這些反應是人類行為發展的結果。

著名的進化論者海倫娜·柯蒂斯提到,禮儀不僅是社會的要求,也是一種生存策略。透過觀察鳥類,她可以確定那些保持衛生和禮貌的鳥類具有最高的生存和繁殖機會。

同樣,史蒂文·諾伊伯格在他的著作《社會心理學手冊》中寫道,動物和鳥類向它們的幼崽傳授禮儀,以傳遞它們在生活中獲得的經驗,以便幼崽能夠保留這些禮貌。透過禮儀,它們能夠向後代傳授某些有助於它們在群體中生存的規範,其中一些成員的身體比它們強壯。這就是禮儀演變的開始,動物和鳥類開始遵循父母傳授給它們的禮儀,並注意到其他動物的類似行為,以識別哪些動物可以信任,哪些動物不能信任。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諺語不僅包括羽毛,還包括習性。一群鴿子也會根據它們研究其他鳥類的習性(即禮儀)的方式,在它們內部形成許多小群體。這幫助它們保持安全,例如在受到攻擊的情況下,志同道合的人會聚集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戰鬥。

在那些對家庭規則嚴格的家庭中,孩子們不允許在晚上外出,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特點。他們可能會以“這是體面人家孩子不做的”為藉口,從而避免討論晚上四處遊蕩可能帶來的後果(搶劫、襲擊等),並將之與禮儀聯絡起來。

因此,禮儀可以被描述為一套源於觀察和經驗,並出於追求便利和更好生活方式而制定的規範和特定行為準則。

禮儀的演變 - 衛生伴生

專家指出,隨著文化的發展,社會禮儀沿著三大類發生了演變,每一類都圍繞著規範人們個人和社會生活方式的特定主題。

這三大類是:

  • 衛生
  • 客氣
  • 文化規範

衛生圍繞著保護人們免受疾病侵害的衛生和清潔;禮貌圍繞著生存和社會接納;而文化規範是為了讓人們在志同道合的人的陪伴下感到安全。

這被稱為伴生,意思是作為某種行為的結果而產生。由於所有三個領域對一個人的生活都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禮儀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是多麼的全面。

衛生伴生禮儀源於向他人傳授預防疾病及其傳播的行為規範的需要。這些禮儀從小就教導,尤其是在兒童最容易感染疾病的情況下,從小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將有助於養成健康的習慣。

Hygiene-Concomitant Etiquette

問12歲的孩子為什麼他們在喝湯之前要擦拭餐巾,打噴嚏時要捂住鼻子,而其他人只是向空中打噴嚏和咳嗽,他們都會說“媽媽教我們的”。當被問及為什麼他們的母親教他們這樣做時,他們可能會不知所措。當人們達到青春期時,他們會意識到父母要求他們遵守某些準則的原因,但在那之前,禮儀可以保護他們的安全。

父母的管教和健康的成長環境對於這種禮儀的成功至關重要。目的是透過不斷地應用和實踐,使這些禮儀在他們成年之前成為他們天性的一部分。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禮儀,例如不在餐桌上大聲喧譁,吃飯時不說話,或者從不與他人共用手帕,但是學校現在已經制定了一套統一的衛生禮儀準則。

以下是一些最基本的衛生禮儀:

  • 用面巾紙擦拭呼吸道分泌物。

  • 將面巾紙丟棄到合適的容器中。

  • 咳嗽和打噴嚏時捂住嘴和鼻子。

  • 意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消毒雙手。

  • 咳嗽和打噴嚏時與他人保持至少3英尺的距離。

禮貌伴生

禮貌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必需品之一。“禮貌”一詞本身就來自於“有禮貌的”或“宮廷的”,直接指的是當時宮廷中莊重進行程式的方式。有禮貌意味著在與人交往時體貼和樂於助人。

禮貌伴生禮儀是一套將自身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並幫助他人行動的禮儀。這些禮儀有助於給人留下積極印象,並有助於建立社會圈子中的信任。一個有禮貌的人能夠透過規範自身和他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從社會生活中獲益。例如,在排隊時讓殘疾人先走,或為同事開著電梯門,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卻會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禮貌伴生禮儀是唯一一個即使衛生伴生禮儀也可以讓步的禮儀。一個人可以將他(必須是乾淨的)手帕送給一個嚴重割傷並拼命尋找東西包紮傷口的人,或者如果他的朋友感到寒冷,而他本人暫時可以不用這件外套,可以給他朋友提供他的外套。

未能執行禮貌伴生禮儀會導致社會排斥。員工經常抱怨即使工作表現出色,並且對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也沒有被提升到管理職位。然而,大多數此類情況都是由於他們被認為缺乏社會禮儀。

案例研究:韓亞航空801航班空難

在90年代,韓亞航空因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航空公司之一而臭名昭著。大約發生了20起墜機事故,它在墜機事故最多的航空公司的不光彩榜單上名列前茅。當很明顯,這家航空公司在其10年的運營中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壞名聲,比其他航空公司幾十年積累的還要多時,管理層決定聘請專家來了解員工的工作情況。

並非管理層態度冷漠或對墜機事故漠不關心;他們的錯誤在於關注公司在面臨此類危機時通常會調查的顯而易見的問題,即發動機、機械、飛行員培訓不足等。簡而言之,他們認為媒體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報道的問題,例如老舊飛機、不合格的員工、溝通差距等。然而,有趣的是,他們面臨的並非技術問題,而是一種極其僵化嚴格的等級制度下的禮儀。

一個許多人起初覺得荒謬且難以置信的發現是,墜機事故是嚴格等級禮儀結構的結果,在這種結構中,韓國人被期望對長輩畢恭畢敬,這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不可想象的。

韓國人在家庭內部以及與不同輩分、關係、職位、等級和權力級別的人交談時,遵循嚴格的禮儀。即使是同一家庭成員,韓國人也遵循六個不同的談話等級,這些等級是根據等級制度制定的,取決於他們的關係和輩分。

例如,一個韓國人與父親說話的方式與與祖父說話的方式不同,與兒子說話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他對年長兄弟姐妹的溝通方式與對年幼兄弟姐妹的溝通方式不同。雖然這種等級制度是圍繞尊重家庭成員的概念設計的,但它在1997年韓航801航班空難中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是航空史上最嚴重的空難之一。

韓航801航班空難

1997年8月6日悲劇性的一天早晨,韓航801航班飛入了尼米茲山,該山距離美國關島安東尼奧·B·溫帕特國際機場的跑道超過五公里,造成機上254名乘客中的223名在墜機現場遇難。其中大多數是度假者和度蜜月者。

在調查墜機事故時,發現事故是由於機長從故障的航高指示器讀取了錯誤的讀數造成的。然而,有趣的是,副駕駛的航高指示器工作正常,但他未能告知機長由於他的錯誤計算而使航班處於危險之中。

在一系列令人震驚的披露中,飛機的語音記錄儀顯示,當副駕駛意識到飛機進入亂流時,他仍然不敢違反溝通等級禮儀,直接向機長指出他的錯誤決定

此外,韓航有一項政策,即招聘之前在空軍服役的飛行員,這強化了更加嚴格的溝通等級結構。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下屬敢於質疑機長的決定,機長當時已處於崩潰邊緣,並在駕駛艙營造瞭如此恐懼和焦慮的氣氛,以至於即使副駕駛意識到飛機正在急劇下降,他也選擇保持沉默。

溝通禮儀是罪魁禍首?

許多人,尤其是西方人,不願相信有人即使在面臨迅速迫近的生死關頭也堅持嚴格的禮儀規範,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援這一單一事件。

航班機長是一位42歲的飛行員,擁有近9000小時的飛行時間。40歲的副駕駛比機長年輕兩歲。更有趣的是,飛行工程師57歲,他的飛行時間超過機長和副駕駛的總和。然而,他們對權威的尊重如此之深,以至於沒有人敢公開指出他的錯誤。

根據此次稽核的調查結果,韓航對其人力資源實踐和培訓程式進行了重大改變。不再從軍隊招聘飛行員,所有培訓程式的設計都旨在促進不同軍銜的官員之間自由交流,同時保持相互尊重。

嚴格的溝通禮儀

在韓航政策修改後,設計了許多這樣的工作表並分發給所有員工,以瞭解他們對禮儀的理解——

  • 如果一位職位較低的同事揮手並問道:“你好嗎?”

    • 你應該告訴他注意自己的禮貌

    • 說“我很好,謝謝。”

    • 無視他並繼續走。

    • 輕輕點頭並保持權威的肢體語言。

  • 與高階同事交談時,應該站在離他近的地方——

    • 如果是親密朋友。

    • 如果不是來自其他部門的同事

  • 一位同事帶著朋友來到你的隔間並想介紹——

    • 他應該立即向你介紹他的朋友。

    • 他應該立即向他的朋友介紹你。

    • 他應該先和我交談,然後再介紹他的朋友。

    • 他應該在帶朋友來見我之前通知我。

  • 你有一個預定的約會;但是,你一直在等待——

    • 開啟門說“對不起”。

    • 站在門口,以便你前來會見的人看到你。

    • 繼續等待一段時間,然後留下一張便條離開。

    • 自信地走進去,介紹自己,並提及你的約會。

  • 為了向某人表達感謝,合適的做法是——

    • 送他一份附有便條的禮物。

    • 順便去辦公室邀請他共進午餐或咖啡。

    • 送鮮花到他家。

    • 給他打電話。

  • 男士應該等待女士在會面時主動握手——

    • 總是

    • 如果她是下屬則不必

    • 如果她是同等職位的同事則不必

  • 以討論天氣、政治和交通來打破僵局是可以的——

    • 總是

    • 只有當對方是下屬時

    • 只有當對方是同等職位的同事時

  • 向商務聯絡人傳送電子郵件時,你應該——

    • 像書寫紙質信函一樣正式。

    • 遵循輕鬆而正式的寫作風格,反映寫作媒介的特點。

    • 儘可能正式,並將郵件內容限定在事實和要點上。

    • 保持簡短、扼要,並引發回覆。

  • 在辦公時間接聽私人電話是可以的——

    • 總是

    • 開會時不可以

    • 周圍有人時不可以

  • 如果同事與你分享謠言——

    • 你把謠言傳出去

    • 嘗試自己核實事實

    • 詢問相關同事資訊以進行核實

    • 將資訊保密並責備員工

令人驚訝的是,在分析結果時,大多數員工在回答問題的方式上都具有非常“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大多數飛行員的回答要麼是絕對肯定的“總是”,要麼是絕對否定的“從不”。

有些人選擇在極端之間保持平衡,但在這些員工中,機組人員很少。考慮到這一點,航空公司進行了許多改變。這些大刀闊斧的措施的結果是,自此之後,韓航再沒有發生過類似的致命事故,除了幾年後2007年的一次孤立事件,當時一架飛機降落在滑行道而不是預定的跑道上。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這也不是致命事故,機上人員也沒有受傷。

禮儀的演變——文化伴隨性

文化伴隨性禮儀是個人在擁有各種文化代表的社會中渴望擁有獨立身份的結果。它幫助他們識別那些尊重相同文化價值觀的人,並與他們建立關係。

文化禮儀是一套人們透過觀察、遵守和習慣化過程從家庭成員那裡學習的禮儀。幾天後,這些行為對他們來說變得熟悉,並被視為第二天性。在這個階段,與外國文化的人互動會讓他們意識到這些人是“其他人”。

Cultural-Concomitant Etiquette

不遵守文化禮儀常常導致身份危機和疏離感。那些完全拋棄母文化,並開始模仿他們在新文化中生活的人,為了在一個外國成為其中一員,常常開始發展強烈的渴望回到自己文化的人群中。

榮譽文化禮儀

在美國一群人身上進行的三項獨立的基於觀察的實驗發現,南部各州實行一種獨特的榮譽禮儀,這是其歷史和血統的結果。

人們根據其原籍州進行分類,並被不知情地作為參與者參與社會實驗。科學家們向這些毫無戒心的參與者介紹自己為“營養學家、營養學家和醫生團隊”,他們希望志願者參與一項監測練習,參與者將被連線到機器上,在他們步行幾公里後,機器將讀取他們的心跳、呼吸頻率等。

他們都同意了這個看似無害的練習,併為他們規劃了一條步行路線。然而,實際的計劃是在同一條步行路線上的相反方向安排一個魯莽的人,此人首先會故意在參與者在人行道上行走時撞到他們,然後用髒話辱罵他們。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北方人似乎並沒有受到這種糟糕經歷的太大影響,並且很樂意將整件事一笑而過繼續前進,但許多南方人立即感到被冒犯,並採取了報復措施,例如進行反駁、訓斥,或——在極端情況下——進行肢體衝突。

Cultural Etiquette of Honor

檢查機器的讀數後,他們的皮質醇水平和睪酮水平顯著上升,表明他們很生氣,並且正在為侵略做好準備。在詢問他們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憤怒時,他們的所有答案都充分表明他們感到自己的男子氣概受到了威脅。在美國各地,多年來發生了許多此類事件,即使引發事件並不嚴重,也發生了暴力犯罪。

榮譽準則

諸如謀殺之類的罪行是由於諸如辱罵、言語侮辱之類的事件造成的,這對許多人來說可能聽起來微不足道,但對參與其中的人來說並非如此。人類學家稱之為榮譽準則

社會學家對南方各州人民奉行的這種榮譽準則提出了一些解釋,許多人認為這可以追溯到歷史上那些年,當時南方的定居者來自英國的邊緣社會,習慣於無法無天和氏族統治。

在沒有任何執法機構的情況下,他們教育孩子保持自己的榮譽,並準備好進行自衛來保護它。榮譽不是一種情感,而是男子氣概和武士美德的象徵。它被視為生存本能。如果一個人被認為是“可以被欺負的人”,那麼就會傳出他活不長久的訊息。這種將男子漢氣概與捍衛自身榮譽聯絡起來的觀念,使得即使是孩子也會對他們認為冒犯自己的人勃然大怒。這是幾代人灌輸報復性正義觀念的結果,這種觀念延續了幾十年。

即使到了1940年代,如果罪犯聲稱他殺害某人是由於對方侮辱了他,那麼在南方法院幾乎不可能判處其死刑。即使是一般不贊成暴力或不參與暴力活動的南方男性,也會認為用暴力來“捍衛自己的榮譽、財產和家庭”是正當的。

案例研究:IBM進軍文化相關的禮儀

杰特·霍夫斯泰德,一位著名的荷蘭社會心理學家,利用IBM在50多個國家進行的一系列員工調查收集的資料,發現不同文化相關的禮儀對跨文化組織運作的影響清晰而顯著。

IBM在全球擁有超過11.6萬名員工。當所有這些員工都被問到各種問題時,發現他們的行為圍繞著四種不同的禮儀——

  • 對權威的尊敬
  • 個人身份與集體身份
  • 冒險偏好
  • 男性氣質/女性氣質

對權威的尊敬

來自那些對權威的尊敬是天性的文化的員工,例如馬來西亞人和韓國人,他們對長輩有著嚴格的尊重準則。這種對權威的尊敬不僅體現在職位的高低,也體現在年齡的大小。但這並不意味著職位較高或年齡較大的人就可以對下級漠不關心。他們之間互相尊重彼此的尊嚴。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丹麥等文化中,對權威的尊敬並不那麼嚴格。丹麥人對待資歷的態度更為寬鬆,並且覺得與那些具有強烈等級觀念的人打交道不舒服。他們更喜歡一種允許他們更多參與決策的組織風格。

個人身份與集體身份

個人主義文化更傾向於擁有和培養個人的身份認同感、責任感和成就感,而不是將這一切作為群體成員來體驗。來自英國等個人主義文化的成員,他們保持輕鬆的社會聯絡,優先考慮個人權利和獨立性,並追求個人成就。

Individual Vs Collective Identity

相反,委內瑞拉等集體主義社會更重視團隊的成就,而不是個人成就。對他們來說,如果一個團隊獲勝,每個人都獲勝。如果他的團隊沒有獲勝,一個表現出色的人也會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集體主義者比任何東西都更看重忠誠,並將所有行動都集中在滿足某些群體(例如家庭、朋友或同事)的需求上。然而,法國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同樣尊重個人權利和不同社會的權利。

冒險偏好

有一些社會,例如新加坡,人們知道如何處理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因此他們樂於冒險,更容易接受新想法,而這在往往避免任何具有不確定引數的專案的希臘人身上很難找到。

希臘人重視可靠性和結構化計劃,這反映在他們明確的社會禮儀和法律中。這種文化的人不經常更換僱主,但對新的角色、工作職位的變化和處理新的責任並不熱衷。

男性氣質/女性氣質

日本擁有強大的男性文化,其中成就、競爭、物質財富等情感定義了男性主導地位和成功。相反,女性文化往往重視人際關係和生活質量。

瑞典等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非常重視健康生活、休閒時間、優質教育等。擁有這種文化的人們更關心整體生活水平和福祉,而不僅僅是滿足底線。

Sense Of Masculinity Femininity

基於這些反饋,IBM為不同的文化設計了四種不同的工作禮儀模型。前往其他地方擔任高階職位的員工會接受文化敏感性培訓,以瞭解他們即將與之合作的人們的本土文化。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