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考古學


簡介

民族考古學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由兩個學科——民族誌學和考古學融合而成。 它是一種研究方法,用於在傳統社會和考古記錄之間建立類比。它起源於19世紀末,當時民族誌學家和考古學家越來越感興趣地利用民族誌資料來解釋考古現象。傑西·沃爾特·費克斯被認為是第一位民族考古學家,他在20世紀初研究了北美土著社會的組織。

民族考古學的概念

民族考古學的概念對印度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印度擁有豐富的文化和不同社會群體傳統的生存方式,這些群體至今仍以農村為特徵。在印度部落中,不同文化的發展過程清晰可見。他們世世代代傳承著信仰體系和傳統習俗,這為提取有關史前生活的資訊並幫助考古研究提供了極好的途徑。克萊默是一位人類學家,她在印度的民族考古學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她在拉賈斯坦邦的陶器、陶瓷民族考古學和村莊民族考古學等方面都進行了研究。

民族誌平行或類比

人們曾經認為,除非與細緻的科學檢驗過程相關聯,否則考古學考慮因素的重要性較低,因此,在經過徹底的重新審查後,它被重新修改,民族考古學被髮展成為一種破譯過去的科學工具。霍德爾是第一個在這方面開展工作的人,他闡明瞭在正確視角下使用類比的方法。類比被定義為基於兩者之間某種可比性關係,將資訊從一個主體轉移到另一個主體的過程。民族誌平行或類比基於均變論的原則,該原則依賴於這樣一個事實:現在是過去的鑰匙。

類比的型別

民族考古學家定義了不同型別的民族考古學。

  • 一般比較類比由威利提出,基於跨文化層面上文物與其相關行為之間的聯絡。直接歷史類比基於從史前時期到民族誌時期的明顯連續性。

  • 不連續和連續類比由古爾德提出。不連續類比基於時間和/或空間上廣泛分離的地區在生態、環境和文化適應方面的相似性,而連續類比基於研究史前適應與同一地區過去和現在歷史文化適應之間的斷裂聯絡。

  • 形式和關係類比由霍德爾提出。形式類比被定義為具有某些共同屬性和相似性的情況,但它們之間沒有任何強烈的聯絡。關係類比被定義為與某些文化或傳統聯絡更為密切的情況。

狩獵中的生存與平行

在民族考古學中,生存是一個基於連續性原則的概念。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使用了這個術語,他解釋說,某些文化實踐和信仰仍在繼續,但其中一些已經失去了相關性,因此那些仍在繼續的被稱為生存(隨時間推移而生存的一組條件)。

生存的例子

奧迪沙邦肯傑哈爾的朱昂人有一個被稱為曼多加爾的宿舍,那裡有一根木頭在慢慢地持續燃燒。朱昂人認為火是吉祥的。他們在吉祥的場合從這裡取火。根據民間傳說,朱昂人失去了火,但由於神的保佑,他們重新獲得了火,現在為了防止未來發生這種危險,他們試圖透過持續以緩慢的方式燃燒來保護它。

如上所述,平行是一個基於不同地理位置的文化群體相似性原則的概念。

平行的例子

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的翁格族用微石裝飾他們的身體。他們還用微石進行紋身。但這裡還沒有發現任何中石器時代的遺址,但在另一個地理區域可能存在中石器時代的遺址,因此這可以被認為是史前的平行。

結論

民族考古學基本上是一種定性研究策略,它透過研究現有的民族誌資料來了解過去。現在的物質來源透過平行比較來幫助解釋考古記錄。人們認為,透過增加不同物件之間相似性引數的數量來提供一些合理的論點,並在提供考古推理時,可以證實這些發現。關係類比的主要關注點是定義社會和文化不同屬性之間的功能相互依存關係,如果存在任何差異,它們仍然微不足道。印度在民族考古學方面擁有巨大的潛力。已經開展了許多關於狩獵採集群體(如萬瓦格里人、亞納迪人、琴丘人等)和農業牧業群體(如比爾人、丹加爾人等)的研究。

常見問題

Q1. 什麼是新的類比?

A1. 新的類比是由阿舍爾提出的民族考古學型別,定義為以類似方式操縱類似環境的文化之間的相似性。

Q2. 什麼是過程主義?

A2. 考古學中的過程主義或過程方法使用科學方法,透過將人類社會作為實驗室來概括跨文化的人類行為,並確定影響過去人類行為的環境因素。

Q3. 什麼是後過程主義?

A3. 後過程主義從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的角度處理人類行為。它不贊成概括,而是關注特定情境的原則和解釋。它也被稱為解釋性考古學。

更新於:2023年3月16日

1K+ 次檢視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