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理論與民族誌的區別


紮根理論和民族誌是社會科學中最流行的兩種研究方法。雖然這兩種方法都用於理解社會現象,但它們的方法、目標和結果有所不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紮根理論和民族誌之間的差異。

什麼是紮根理論?

紮根理論是一種研究方法,它試圖透過發展基於資料的理論來理解社會現象。它是由巴尼·格拉瑟和安塞姆·施特勞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是對傳統實證研究方法侷限性的回應,這些方法經常因為與社會生活的現實脫節而受到批評。紮根理論試圖從體驗者的角度理解社會現象,而不是強加預先存在的理論或框架。

紮根理論的目標是發展一個解釋所研究社會現象的理論,該理論來源於所收集的資料。在紮根理論中,資料收集和分析是交織在一起的,隨著理論的發展,資料不斷被重新審視和重新解釋。研究過程包括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和理論發展的迭代迴圈,直到建立一個解釋社會現象的理論框架。

什麼是民族誌?

另一方面,民族誌是一種研究方法,它試圖透過研究特定人群在其自然環境中的文化和行為來理解社會現象。民族誌研究者沉浸在他們所研究的文化中,並試圖從體驗者的角度理解社會現象。

民族誌的目標是深入理解所研究的文化,而不是發展一個解釋特定社會現象的理論。民族誌研究者通常會花費大量時間在實地,觀察並與他們所研究的人們互動。民族誌中的資料收集可以涉及多種方法,包括參與式觀察、訪談和文獻分析。

以下是進行民族誌研究的一般方法:

  • 評估民族誌是否是最合適的方法

  • 識別和定位最合適的群體

  • 選擇文化主題、理論或問題

  • 確定要使用哪種型別的民族誌

  • 資訊收集

  • 資料分析

  • 參與者和研究者觀點的概括

差異:紮根理論與民族誌

紮根理論和民族誌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在於它們的資料收集方法。紮根理論通常涉及透過訪談或調查收集資料,然後分析這些資料以發展理論框架。另一方面,民族誌則涉及透過觀察和與所研究的文化互動來收集資料。

紮根理論和民族誌之間的另一個區別在於它們對理論發展的態度。紮根理論試圖發展一個解釋特定社會現象的理論框架,而民族誌則試圖深入理解所研究的文化。紮根理論中的理論發展基於資料分析,而在民族誌中,理論發展基於研究者對所研究文化的觀察和互動。

此外,紮根理論和民族誌的結果也存在差異。紮根理論導致發展出一個解釋特定社會現象的理論框架,而民族誌則導致對所研究文化的詳細描述和理解。

下表重點突出了紮根理論和民族誌的主要區別:

特徵

紮根理論

民族誌

哲學視角

紮根理論受符號互動論的很大影響,符號互動論試圖透過研究人類互動(特別是使用語言等符號)來獲得更多關於世界的知識。

民族誌在方法上更全面,很少從哲學角度進行評估。

總體目標

紮根理論的總體目標是研究新興模式,從而形成理論。

民族誌的總體目標是對一個群體的行為及其所在位置獲得豐富而全面的概括。

倡導者

紮根理論歸功於美國社會學家巴尼·格拉瑟和安塞姆·施特勞斯。

民族誌的概念發展歸功於格哈德·弗里德里希·穆勒,而第一個已知的現代民族誌學家是貝爾納迪諾·德·薩阿貢。

形式

紮根理論沒有明確的形式。

民族誌有幾種形式,包括生活史、女性主義和懺悔式;其兩種常見形式是現實主義和批判性。

方法

紮根理論研究中通常的步驟是資料收集和審查、主題編碼、程式碼分類和理論概念化。

民族誌的方法包括人口識別、主題選擇、民族誌型別規範、資料收集和分析以及概括。

優點

紮根理論的優點包括高生態效度、新穎性和簡約性。

關於民族誌,其好處包括解決不受歡迎或被忽視的問題,併為民族誌研究者的創造力提供途徑。

缺點

對紮根理論的批評包括將其誤解為“理論”、其“紮根”概念模糊,以及一些人對其發展歸納性知識的主張持有異議。

民族誌的缺點包括存在偏見風險,因為利用了民族誌研究者的直覺;時間長且成本高,因為可能需要時間才能與參與者建立信任;以及一些群體可能難以接觸。

結論

總之,雖然紮根理論和民族誌在它們都試圖理解社會現象方面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它們的方法、目標和結果有所不同。紮根理論試圖發展一個解釋特定社會現象的理論框架,而民族誌則試圖深入理解所研究的文化。

紮根理論依賴於資料分析來發展理論,而民族誌則依賴於對所研究文化的觀察和互動。

更新於:2023年4月18日

2000+ 次瀏覽

開啟您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