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消費者勸服
文化指的是共享的信仰、價值觀、習俗、行為和人工製品,這些特徵構成了一個群體或社會。文化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的購買行為。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討價還價是習俗,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在某些文化中,贈送禮物是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則並非如此。我們的文化背景也塑造了我們的偏好和品味。
例如,來自重視辛辣食物的文化的人可能會覺得清淡的菜餚不夠吸引人。相反,來自重視簡潔的文化的人可能更喜歡樸素、簡單的服裝。如果營銷人員想要建立有效的營銷活動,他們必須瞭解影響消費者行為的文化因素。
文化與消費者勸服
文化在消費者勸服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勸服是改變或強化態度、信念或行為。態度是對人、物或想法的評價。文化價值觀和信念會影響它們。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個人主義受到重視,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體主義受到重視。這會影響消費者評價產品或服務的方式。例如,來自個人主義文化的消費者更有可能重視強調個人成就或獨特性產品的。
相反,來自集體主義文化的消費者更有可能重視促進和諧或社會聯絡的產品。企業使用各種策略來勸服消費者,例如廣告、促銷和公共關係。但是,這些策略必須適應文化背景才能有效。
文化規範與勸服
文化規範在消費者勸服中也扮演著關鍵角色。規範是文化中共享的行為期望。它們會影響消費者感知和回應勸服資訊的方式。例如,某些文化可能認為直接批評或反對他人是不禮貌的。在這些文化中,具有對抗性或侵略性的勸服資訊可能效果不佳。此外,文化規範會影響消費者對勸服性訴求的回應方式。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人們重視從眾,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們重視個人主義。強調從眾的勸服資訊在重視從眾的文化中可能更有效,而強調個人主義的資訊在重視個人主義的文化中可能更有效。
語言與消費者勸服
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並可能影響消費者勸服。在某些文化中,語言的使用更間接、更微妙。例如,在日本文化中,人們期望使用間接的語言。這會影響消費者對勸服資訊作出回應的方式。直接和對抗性的資訊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可能效果不佳。此外,單詞和短語的含義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所不同。“時間就是金錢”這個短語在重視效率和生產力的文化中可能更有效。相反,強調休閒時間重要性的短語在重視放鬆和享樂的文化中可能更有效。
文化符號與勸服
文化符號在消費者勸服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符號是代表文化意義的物件、影像或行為。它們可以用於勸服資訊中以喚起情感或聯想。例如,在美國,美國國旗象徵著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包含國旗影像的勸服資訊可能會更有效地喚起愛國主義或民族自豪感。但是,符號的含義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白色在某些文化中與純潔和清潔相關聯,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則與哀悼或死亡相關聯。使用白色作為主色調的勸服資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
廣告中的文化線索
營銷人員在廣告中使用文化線索來勸服消費者購買他們的產品。文化線索是與特定文化或亞文化相關的符號、影像或資訊。例如,在重視社交和友誼的文化中,使用快樂、有吸引力的人享受特定飲料的影像的營銷活動可能更有效。
同樣,強調家庭重要性的活動在重視家庭關係的文化中可能更有效。文化線索還可以增強消費者之間的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使用年輕、時尚、都市專業人士形象的服裝品牌可能會吸引認同該亞文化的消費者。營銷人員可以使用文化線索將他們的品牌與特定消費者群體聯絡起來。
內容分析:文化差異在訴求中的普遍性
研究人員可以透過對商業廣告進行內容研究,從廣告訴求的變化中推斷出消費和文化價值觀的改變。跨文化比較也可以為文化差異提供證據。例如,在美國,廣告商經常被建議關注廣告品牌的屬性和利益,假設消費者對品牌的瞭解先於其他營銷效果,例如喜歡和購買品牌,至少在高度參與的情況下是這樣。在美國,試圖“教育”客戶瞭解廣告品牌的商業廣告是標準做法。但是,也使用了其他型別的營銷。
然而,在日本,傳統的營銷目標似乎完全不同。那裡的廣告傾向於關注與觀眾“交朋友”並證明公司瞭解他們的情感。前提是人們會在熟悉並信任公司後購買。由於日本、韓國和其他環太平洋國家擁有集體主義的、“高語境”文化,這些文化偏愛含蓄和間接的溝通,Miracle 相信這些國家商業廣告的情緒和基調對於建立對廣告主的積極情緒至關重要。
同樣,研究表明,日本和韓國的商業廣告比西方直接的策略(如品牌比較)更依賴於象徵意義、情感和美學。這並不是說集體主義文化中的商業廣告比西方的“硬性銷售”、資訊驅動的廣告更“軟性銷售”。集體主義社會廣告的資訊水平可能相當高,超過美國的商業廣告。這通常是資料支援的訴求型別的問題。
例如,對雜誌廣告的內容分析顯示,與美國相比,韓國的廣告更關注家庭福祉、相互依賴、群體目標和和諧,而較少關注自我提升、雄心壯志、個人目標、獨立性和個性。然而,正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所推廣產品的性質減輕了這些影響。當與其他人一起購買和使用東西(例如,食品雜貨、汽車)時,文化差異變得明顯。在兩個國家,不經常共享的商品(例如,保健美容用品、服裝)都更側重於個人、個性化的利益。
一項內容研究顯示,與美國廣告相比,韓國廣告的特點是更注重從眾主題(例如,尊重群體價值觀和信仰),而較少注重獨特性主題(例如,反抗群體價值觀和信仰)。這些文化意義最近在研究中擴充套件到了對網站內容的評價。
例如,美國和英國的公司網站強調消費者資訊和消費者與營銷人員的互動。另一方面,日本和韓國更傾向於促進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這一趨勢與強調集體主義活動以建立相互依賴性和社交性的文化理想相一致。
最後,研究人員發現,與德國和美國的廣告相比,韓國和泰國的廣告更注重以群體為導向的環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中出現了先前描述的垂直/水平差異的重要性證據。在被貼上權力距離較高的標籤的文化(即相對垂直的文化,如韓國)中,幽默廣告中主要角色之間的關係往往比權力距離較低的文化(如德國)更不平等,在這些文化中,這些關係往往更平等。廣告中描繪的不平等關係反映了垂直文化中更常見的等級人際互動。
社交媒體在文化勸服中的作用
社交媒體已成為一種強大的文化勸服工具。社交媒體平臺允許消費者與擁有共同興趣和信仰的其他人聯絡,並分享有關產品和服務的資訊。營銷人員可以使用社交媒體圍繞其品牌建立社群,並以更個性化和真實的方式與消費者互動。
社交媒體還允許營銷人員利用社會認同的力量。社會認同是指人們遵循其社交群體中其他人的行為和觀點的心理現象。例如,如果消費者看到他們的朋友或社交媒體聯絡人都在使用某種特定產品或服務,他們可能更有可能嘗試自己使用。
結論
文化在消費者勸服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瞭解文化背景對於企業制定能夠引起消費者共鳴的有效勸服資訊至關重要。文化價值觀、規範、語言和符號會影響消費者對勸服資訊的反應。透過將勸服資訊調整到文化背景,企業可以提高其營銷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