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納的歸因理論


人們對因可控原因(例如危險行為的結果)而遭受嚴重後果的個體比對因不可控原因(例如因遺傳性疾病而導致的疾病)而遭受負面後果的個體更加惱怒。韋納的歸因理論可以用來解釋這一點。

什麼是歸因?

理解行為起源的願望使學習者對學習環境保持興趣。行為原因被定義為個體的歸因。根據韋納的觀點,歸因是人們評估自己或他人行為成功或失敗的過程。學習者通常使用三個方面來描述他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1)內在或外在,2)穩定或不穩定,以及3)可控或不可控。

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對我們理解結果歸因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他在成就領域考察了人們對他人感受和評價。他強調了穩定性的因果方面作為外部性-內部性的補充。他證明,由於缺乏努力(不穩定的內部)而導致的失敗被認為比由於能力不足(穩定的內部)而導致的失敗更負面。後來,為了理解社會知覺者如何應對疾病或汙名等結果,韋納還考察了人們經歷的其他結果。他透過關注可控性成分來做到這一點。韋納關於歸因理論的研究值得注意,因為它建立了歸因體驗的維度,將歸因與情感過程整合起來,並闡明瞭成就行為和其他有形體驗領域背後的歸因和情感體驗。

維度

根據韋納的成就動機歸因理論,內部或外部軌跡、跨時間的穩定性和可控性是人們用來理解其成功和失敗的三個基本維度。這些特質隨後會引發基本情緒以及對未來的期望。儘管韋納的最初目的是解釋成就行為,然後擴充套件到更普遍的人類動機理論,但其他領域的許多學者已有效地將這些維度納入他們對各種情境的分析中。韋納在奧利弗(1989)中聲稱,他的方法旨在完全普遍適用,而不受特定環境的限制。

因果軌跡

韋納將海德爾的內部-外部劃分稱為“因果軌跡”。韋納發展了一種更好的多維方法來處理感知因果結構(即因果維度),透過強調因果關係的其他維度或特質,補充了海德爾的開創性思想。

穩定性

它可以從穩定(永久)到不穩定(暫時)不等。穩定性是指潛在原因與行為結果之間聯絡的一致性。能力和任務難度與因果因素和行為之間持續的、長期的相關性相關。這兩個因果因素的區別在於,雖然任務難度被認為是外部控制的,但能力被認為是內部控制的。

可控性

它描述了可以應用於原因的自願影響程度。根據韋納的觀點,行為可能受個人的控制。如果行為是可控的,則個人可以影響任務或行為的結果;但是,如果行為是不可控的,則個人對任務或行為的結果幾乎沒有控制力。

韋納理論在消費者心理學中的應用

消費者研究人員一直對韋納的因果分類方案感興趣,該方案已應用於許多消費者行為研究,以深入瞭解各種消費者行為難題。在關於產品或服務失敗和歸因的研究中,研究了產品缺陷和服務遭遇問題。Folkes 及其同事充分證明了韋納的歸因方法在產品失敗和客戶滿意度背景下的實用性。此外,他們還展示瞭如何根據產品失敗歸因的不同影響來理解由對產品失敗原因的不同觀點引起的買賣雙方衝突。

Swanson 和 Kelley(2001)借鑑韋納的理論,研究了因果關係的分配和針對服務失敗採取的具體行動的長度如何影響服務恢復後對服務質量、客戶滿意度以及口碑和回購行為意圖的感知。Bebko(2001)評估了消費者的歸因水平,以確定哪些服務提供商更有可能被認為對服務問題負責。Poon 等人。(2004)考察了歸因對不滿意服務體驗的影響以及消費者形成的跨國異質性。

韋納理論在社會心理學中的概述

韋納著名的因果歸因分類法使人們能夠透過其基因型相似性(即它們存在於個人內部)對錶型上不同的因果歸因(例如,無能、冷漠或疾病)進行分類。根據韋納的觀點,歸因於事件的確切原因不如事件的潛在維度重要,如因果維度所反映的那樣,即使每個給定事件都有許多感知到的原因。羅素 1982 年的研究有助於驗證這一說法。他要求參與者確定事件最可能的原因,然後根據軌跡、穩定性和可控性方面對該原因進行排名。

在結果預測方面,維度通常優於列出的具體原因。韋納的方法包括認知、情感和行動的過程。當結果被判斷為成功或失敗時,就會產生依賴於結果的情緒。然後,做出導致歸因依賴情緒的歸因。反過來,歸因的維度會引發依賴於維度的、與情感和結果相關的期望。假設第一個廣泛的情感反應將與差異化的情感反應共存。最後,假設這些感受和期望將決定採取什麼行動。根據韋納的觀點,不同的結果、歸因和情緒具有不同的行為影響。

結論

韋納的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反對凱利的理論,因為除了外部-內部之外,還需要兩個額外的歸因維度來解釋人們對結果的道德和情感反應,並且韋納的預測是在沒有考慮協變推理的情況下產生的。這是他工作中一個重要但經常被忽視的部分。然而,與性格歸因和協變推理模型一樣,韋納的結果歸因模型也無法滿足海德爾對行動歸因理論的要求。有目的行為的民間原因尚未得到解釋。

更新於: 2022-12-23

8K+ 次瀏覽

開啟您的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