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語症:口語障礙


在神經影像技術出現之前,對語言處理神經基礎的大部分了解都來自於對腦損傷患者的研究,這些患者患有各種型別的失語症。失語症是一個廣泛的術語,指的是由於神經損傷導致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綜合缺陷,即使發音機制完好無損。


什麼是失語症?

失語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由負責語言的大腦區域受損引起。患者最常受影響的是大腦左側。失語症通常由於腦腫瘤或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中風或頭部受傷後逐漸發展。閱讀、書寫和語言理解都受到這種疾病的阻礙。最典型的有非流利性失語症或布羅卡失語症、流利性失語症或韋尼克失語症,以及兩者兼有的全球性失語症。

流行病學和合並症

失語症影響 21%–38% 的急性中風患者,並與嚴重的短期和長期發病率、死亡率和成本相關。在美國大約有 200 萬人患有失語症,在英國有 25 萬人患有失語症。雖然外傷通常會導致失語症,但它會影響所有年齡段的人。失語症與失用症、言語失用症、腦外傷、構音障礙、吞嚥困難和痴呆症並存。

體徵和症狀

定位論方法試圖根據失語症的主要特徵及其最可能導致它們的腦區對其進行分類。這些方法的靈感來自 19 世紀神經學家保羅·布羅卡和卡爾·韋尼克的早期工作,確定了失語症的三種主要亞型:

表達性失語症或布羅卡失語症——布羅卡失語症最早由 19 世紀巴黎醫生保羅·布羅卡明確描述。布羅卡失語症患者在說話或試圖理解或重複臨床醫生提供的語言輸入時,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言語輸出緩慢費力,缺乏功能詞。布羅卡失語症患者還可能因為調節發音器官(例如,舌頭肌肉)的缺陷而出現言語發音問題。這些患者有時難以理解可逆句,因為理解取決於對主題角色的正確句法分配。

接受性失語症或韋尼克失語症——韋尼克失語症最早由德國醫生卡爾·韋尼克完整描述。這是一種主要的語言理解障礙——患有這種疾病的患者難以理解口語或書面語言,有時根本無法理解語言。儘管這些患者的言語流暢,具有正常的韻律和語法,但他們所說的話大多毫無意義。

傳導性失語症——卡爾·韋尼克發現一條大的神經纖維束——弓狀束——連線著布羅卡區和韋尼克區。他預測,這條纖維束的損傷將以一種應該導致另一種形式的失語症的方式切斷韋尼克區和布羅卡區。這種型別的失語症被稱為傳導性失語症。傳導性失語症患者能夠理解他們聽到或看到的詞語,並且能夠聽到他們的言語錯誤,但無法糾正它們。他們還難以產生自發言語和重複言語,有時會使用不正確的詞語。

三種主要型別失語症的主要特徵(根據波士頓分類法)

失語症型別 言語重複 命名 聽覺理解 流暢度
表達性失語症(布羅卡失語症) 中度-嚴重 中度-嚴重 輕微困難 非流利性、費力、緩慢
接受性失語症(韋尼克失語症) 輕度-嚴重 輕度-嚴重 缺陷 流暢性言語錯亂
傳導性失語症 相對較好 流暢

疾病的病因

失語症最常見的原因是中風,大約四分之一的急性中風患者會發展成失語症。然而,任何疾病或對控制語言的大腦部位的損傷都可能導致失語症。這些包括腦腫瘤、外傷性腦損傷和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

左半球深部的皮質下結構受損,例如丘腦、內囊和外囊以及基底神經節的尾狀核,也可能導致失語症。失語症的型別及其症狀取決於腦損傷或萎縮的位置和程度。“布羅卡失語症”與左下額回後部病灶相關,該區域包括三角部和蓋部,也稱為布羅德曼 44 區和 45 區,現在被稱為布羅卡區。韋尼克失語症與顳上回後部損傷相關,此後被稱為韋尼克區,以及顳頂葉皮質和顳枕葉皮質的損傷。


圖:左半球受損時可能導致失語症的區域

治療

語言和溝通能力可能會持續多年得到改善,並且有時會伴隨著靠近受損區域的腦組織出現新的活動。腦損傷的原因、受損的腦區、損傷程度以及個人的年齡和健康狀況都是可能影響改善程度的一些變數。

失語症治療主要包括言語治療,旨在透過幫助患者運用他們剩餘的語言技能、儘可能恢復他們失去的語言技能以及學習替代性交流方法(如手勢、圖片或電子裝置的使用)來改善患者的溝通能力。個體治療側重於個體的獨特需求,而團體治療則讓患者有機會在一個小組環境中練習新的溝通技能。

最近的技術進步為失語症患者提供了新的工具。“虛擬”言語病理學家讓患者在家中透過電腦靈活方便地接受治療。對於有言語困難的人來說,平板電腦和其他移動裝置上的語音生成軟體也可以作為一種替代性溝通方式。


結論

一些失語症患者會自行完全康復。然而,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失語症都會持續存在。失語症患者及其家人有時會發現這具有挑戰性且令人沮喪。家庭成員必須找到與親人溝通的最有效途徑。

更新於:2022年11月28日

瀏覽量:116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