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收養與寄養


有時,由於親生父母無力撫養,孩子會被送去收養。收養申請人必須告知當地政府其收養計劃。當收養申請提交法院時,法院會指定一名“監護人”,通常是社會工作者。他們確保在遵守現行法律法規的情況下獲得收養同意。

通常是母親的家長會被要求三次提供同意:第一次,當她請求收養機構安排孩子收養時;第二次,當收養者提交申請時;第三次,當母親在法官面前正式簽署同意書時。

嬰兒期被收養的兒童

這些被收養兒童比非被收養兒童面臨更大的困難,出現更多破壞性行為問題,這些挑戰在童年後期和青春期早期最為明顯。儘管大多數嬰兒期被收養的兒童發育處於正常範圍內,但與非被收養兒童相比,嬰兒期被收養兒童的臨床轉診率要高得多,這表明存在一小部分高風險群體。臨床群體中這種過高的代表性很可能是由於遺傳風險造成的。另一方面,功能良好的收養家庭環境對於親生父母患有遺傳性精神疾病、酗酒或有犯罪記錄的兒童來說是一個保護因素。

新生兒收養的早期短期療法可以提高父母的敏感性和嬰兒依戀的安全感,同時降低依戀紊亂的發生率。嬰兒期後的臨床顯著困難包括兒童對收養的理解加深以及他們對身世的疑問。隨著認知和情感的發展,兒童必須重新審視這些問題。當養父母對這個問題感到不安時,孩子可能會避免提出這個問題,導致父母常常欣慰地認為孩子“不感興趣”或“已經瞭解一切”。

寄養兒童

英國大多數被照顧兒童 (LAC) 都是寄養的。寄養父母通常對孩子的背景知之甚少,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即使在安全的長期寄養家庭中,孩子們也可能缺乏歸屬感或永久感。LAC兒童在學校的表現遠不如其他兒童,而且這種差距隨著年級的升高而越來越大。

進入寄養系統的兒童已經處於社會弱勢地位,但寄養並沒有減輕這種弱勢。先前的虐待嚴重影響寄養兒童的教育成功,即使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如此。與許多缺乏收養者作為父母的合法地位、對孩子的終身承諾以及他們經常擁有的教育和社會背景的寄養者相比,收養者往往可以有力地為孩子的需求辯護。

被照顧兒童的精神疾病發生率明顯高於留在自己家裡的兒童。Ford 發現,46.4% 的 LAC 至少有一種 ICD-10 精神疾病診斷,而處於弱勢地位的兒童為 14.6%,生活在普通家庭中的非弱勢兒童為 8.5%。雖然寄養機構中的兒童問題最多,但 38.6% 的寄養兒童患有精神疾病。合併症很高,這在下文中關於精神病分類的討論中將得到進一步說明。

由於很少有兒童因父母患病而進入寄養系統,因此親生父母的精神疾病無法解釋 LAC 與其他兒童之間巨大的差異。雖然寄養經歷可能與問題有關(例如,當最近多次更換寄養地點時,疾病的發生率更高),但兒童的精神疾病很可能主要源於父母的虐待或忽視。

此外,在暴露於孕期和新生兒期壓力的兒童中,已經記錄了神經異常,這在低收入家庭中預計會更頻繁;眾所周知,神經生物學變化也會因早期虐待而產生。

從寄養系統中收養的兒童

雖然大多數 LAC 年齡超過 10 歲,但大多數被收養兒童年齡小於 5 歲。需要強調的是,Ford 等人發現,在這個較年輕的年齡組中,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與年齡較大的兒童一樣高。虐待以及人際關係中的挑戰是後期被收養兒童和寄養兒童面臨的兩大明顯困難。

關於虐待,正如前面提到的,ACC 會評估各種潛在的困難領域。臨床醫生應該注意創傷後症狀和抑鬱症,這些症狀經常與 PTSD 並存。創傷記憶可能只有在孩子在寄養家庭中感到舒適或收養變得永久之後才會出現。

誘因可能包括後續的損失或重大壓力和提醒,例如週年紀念日或地點。兒童可能記憶碎片化,並感到“瘋狂”或情緒、閃回或噩夢不堪重負;因此,安慰至關重要。最初的創傷經歷通常對服務機構或寄養/收養父母來說是未知的,這使得成年人更難以幫助孩子理解不愉快的記憶或感受。

受虐待的兒童顯然面臨“不安全”依戀模式的高風險;然而,由於他們需要的安全來源的依戀人物也是恐懼的來源,因此他們面臨依戀紊亂的風險大大增加。不安全-紊亂型依戀與隨後的行為和情緒問題有關,包括攻擊性和對抗行為、後期的解離症狀以及較低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治療考慮

在收養安置前經歷過虐待和中斷的兒童會對以前功能良好的收養家庭產生巨大影響,治療師應該對將這些家庭病理化視為問題的明顯來源持懷疑態度。然而,將所有困難都歸咎於孩子的行為和虐待史的模式,並將收養父母視為“共同治療師”,可能會低估兒童-父母互動的重要性;受虐待的兒童可以以專業人士或父母無法始終預測的方式“觸動”收養父母特定弱點中的“按鈕”。

安置的歷史,包括收養父母的期望、他們獲得的關於孩子的資訊、他們被告知的潛在困難、他們能否識別孩子的可愛品質以及他們擁有的支援(包括大家庭)都是臨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收養父母希望獲得關於孩子過去的詳細資訊。如果資訊缺失,應儘快收集,以便臨床醫生可以將其與父母一起使用,以幫助他們調整並理解孩子的反應以及改變不利的互動模式。如果孩子沒有關於他們生活的簡單故事,他們需要幫助創造一個。

這通常以“人生故事書”的形式完成,其中應包括孩子的回憶和感受以及時間順序的敘述。父母應該充分參與其中,而不是將其視為與孩子的直接個體工作;這允許孩子和父母分享孩子的歷史,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孩子,並使收養者更接近父母通常在他們親生子女身上扮演的角色,即“記憶庫”,孩子可以在需要時從中獲取。

結論

兒童的收養和寄養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發展,嬰兒期被收養的兒童比非被收養兒童面臨更大的困難,寄養兒童比其他兒童患精神疾病的機率更高。由於父母的虐待或忽視、神經異常、孕期和新生兒期壓力以及神經生物學變化,受虐待的兒童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很高。

虐待以及人際關係中的挑戰是後期被收養兒童和寄養兒童面臨的兩大困難領域。收養父母應該參與收集關於孩子過去的詳細資訊,並建立一本“人生故事書”來分享孩子的歷史,並幫助更好地理解孩子。

更新於:2023年5月9日

82 次瀏覽

啟動您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