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荒漠化公約
1994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是第一個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可持續土地管理聯絡起來的全球性協議(UNCCD)。乾旱地區,也稱為乾旱、半乾旱和乾旱半溼潤地區,是許多最脆弱的生態系統和居民的家園,公約特別針對這些地區。
該公約於1994年6月17日在法國巴黎獲得透過,並於1996年12月生效。它是里約會議《21世紀議程》唯一堅定推薦的條約,也是唯一具有全球強制執行力的、專門應對荒漠化問題的國際條約。
什麼是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由於人為或自然因素導致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土地生產力下降的現象。這並不意味著現有的沙漠會擴大。森林砍伐、過度耕作、過度放牧、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都是導致荒漠化的幾個因素。
締約國
歐盟、所有193個聯合國成員國、庫克群島、紐埃和巴勒斯坦國都已批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加拿大是第一個退出該公約的國家,於2013年3月28日退出。然而,三年後,即2016年12月21日,加拿大重新加入該公約,撤回了其退出決定。因此,加拿大於2017年3月21日再次成為該公約的締約國。唯一一個不是該公約締約國,因此有權加入該公約的國家是梵蒂岡城國(教廷)。
科學和技術委員會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設立了一個科學和技術委員會(CST)。根據公約第24條,CST作為締約方會議的附屬機構成立,其任務和職權範圍在1997年締約方會議首次會議上得到確認和透過。
它由在阻止荒漠化和減輕乾旱影響的各個學科中具有專門知識的政府官員組成。該小組建議改進研究合作和研究重點的措施。所有締約方均可參與,並且它是多學科的。它與締約方會議的例行會議同時舉行。
CST 收集、評估和審查相關資料。它還透過適當的次區域、區域和國家機構,特別是透過其研究和發展活動,促進在防治荒漠化和減輕乾旱影響領域的合作,從而增進對導致荒漠化和乾旱的過程及其影響的瞭解。
締約方會議
締約方會議(COP)負責執行公約。所有批准該公約的政府都在其中代表,公約將其確立為最高管理機構。
COP 13
2017年9月6日至16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締約方會議第十三屆會議(COP 13)在中國鄂爾多斯舉行。為了改進和有效實施公約,…
COP 14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四次締約方會議(COP 14)於2019年9月13日結束。印度今年首次主辦了《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會議。印度是少數幾個主辦過自己締約方會議的國家之一,它承辦了關於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土地的三個里約會議。
締約國已決定製定國家行動計劃,以實現到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乾旱工具箱已被確立為所有與乾旱相關的行動的一站式服務中心。這是一種知識庫,其中包含幫助社群發展其所需的土地管理技能以增強抗旱能力的資源,以及幫助各國更好地規劃乾旱並減少其影響的資源。
14個非洲國家啟動了一個名為“3S”(可持續性、穩定性和安全)的專案,以應對由土地退化引起的遷移。其主要目標是恢復土地,併為定居者和弱勢群體創造綠色就業機會。為了召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倡導者,提高他們的能力,分享經驗,建立網路,並有效地參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程序,荒漠化和土地問題全球青年核心小組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四次締約方會議期間舉行了首次正式會議。
國家、區域和次區域層面上的方案
國家行動計劃(NAP)是執行該公約的主要工具之一。次區域行動計劃(SRAP)和區域行動計劃(RAP)有助於支援這些計劃。國家行動計劃在參與式方法的框架內製定,並使當地居民參與其中,概述了為防止特定生態系統中的荒漠化而要採取的確切過程和行動。
2018-2030年《防治荒漠化公約》戰略框架
《防治荒漠化公約》2018-2030年戰略框架總結了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議程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它還強調了《防治荒漠化公約》執行對實現這些目標的整體貢獻。
《防治荒漠化公約》2018-2030年戰略框架重點如下:
理解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目標。
具體而言,到2030年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5的目標。
加強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
戰略目標包括:
改善受影響的環境
防治荒漠化蔓延
可持續地管理環境
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監測、適應和減少乾旱的影響
創造全球環境效益
調動大量額外資金及非資金資源,以實現《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目標
結論
退化的或遭受乾旱的土地降低了其維持生命的能力,這會產生各種影響,包括農業歉收、遷移和衝突。為了確保所有人擁有更安全、更公平、更可持續的未來,制定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
常見問題
Q1. 什麼是風蝕?
A1. 風蝕是風將土壤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的自然過程。它會對經濟和環境造成嚴重損害。風蝕可能由輕微的風吹動地表土壤顆粒到強風將大量物質捲入空中並導致沙塵暴。
Q2. 什麼是波恩挑戰?
A2. “波恩挑戰”是一項國際倡議,旨在到2020年恢復1.5億公頃退化和森林砍伐的景觀,到2030年恢復3.5億公頃。這項挑戰由德國政府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於2011年發起,到2017年已收到總計1.5億公頃的承諾。
Q3. 什麼是植被退化?
A3. 植被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植被退化定義為生物量的減少或植被群落組成的變化。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如全球變暖、降水模式改變和過度放牧,都可能導致植被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