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心理學的研究範圍


印度心理學指的是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關於意識、心靈和行為的大量知識體系。它根植於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三大宗教傳統。由於關於意識起源、自我和心理過程的大部分知識最初產生並發展於各種傳統的精神和宗教實踐及教義之中,因此它通常被認為是宗教或哲學性的。這些主題在印度的宗教論述和哲學討論中經常被提及,但公眾、學者和專業人士都沒有意識到它們在心理學上的相關性或重要性。

印度心理學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斯里·奧羅賓多、賈杜納特·辛哈等人的印度心理學著作以民族主義理想為基礎。他們的目標是引起人們對印度習俗和文化的獨特性重視。鑑於當代科學進步和唯物主義世界觀,他們希望強調本土觀點,並引起人們對印度精神世界觀的重視。他們著重探討了西方心理學與古代思想家對意識本質、心靈、自我以及其他相關主題的解讀之間的差異。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從精神角度構建印度心理學的努力持續存在,借鑑了我們文字中的指導和概念。然而,這些接受過西方科學正規化教育的早期學術心理學家反對此類舉措,將其稱為向迷信倒退的一步。

印度心理學的性質

必須記住,大多數認同吠陀教、耆那教或佛教傳統的印度人仍然堅持幾代人以來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信仰、實踐和習慣。因此,上面討論印度心理學的第二條和第五條陳述密切相關。這些傳統影響了許多其他最終在我國發展起來的宗教體系,以及傳教士和征服者傳入印度的宗教體系。“印度”一詞僅僅是為了引起人們注意我們史前書籍和論文中涵蓋和詳細闡述的關於意識和心靈本質的特殊和不同的觀點。此外,它還暗示了印度人對行為以及人類生活其他方面的觀點。然而,它們都具有全球意義,並且是當前科學心理學的延續。

心理學的本土化

與本土心理學相比,心理學的本土化是指將當代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模型和測量方法適應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它被認為是構建全球規則和原則。在構建本土心理學時,“文化是思想的來源”,而在使心理學本土化時,“文化是目標”。本土化支持者堅定地堅持科學心理學,旨在建立普遍的規則和原則。例如,卡瑪拉·喬杜裡修改了主題統覺測驗(TAT)中的圖片,使其符合印度的社會環境。

另一個例子是比奈-卡馬特智力測驗,其中物件從原始版本修改為適應印度語境。在這兩種修改中,投射心理學和智商測試的基本原理都沒有改變。類似地,J. B. P. 辛哈創造了“養育型任務領導”一詞,用來描述一種適合印度工作文化的新的領導風格。迄今為止,許多心理學家在印度開始了“使心理學本土化”的嘗試,而不是建立本土心理學。

範圍

印度心理學不僅僅關乎宗教和靈性。我們沒有任何思想家忽視任何行為因素。他們關注了人各種行為方面。我們發現關於社會心理學(在《達摩沙斯特拉》和《尼提沙斯特拉》中)、異常行為(在《阿育吠陀》中)、性行為和性行為(在《 कामशास्त्र》中)、經濟和政治活動(在《 अर्थशास्त्र》和《 旃陀羅笈多尼提》中)、發展方面(定義為十六種 संस्कार)等等的知識。與此類似,耆那教和佛教的達拉納以及印度哲學的六個學派包含了大量關於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印度哲學家研究了精神方面以及當代心理學中討論的行為的生物-心理-社會方面。因此,印度心理學涵蓋了從性到靈性的所有內容。

印度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

許多研究人員指出,亞洲文明繼續堅持“精神”視角。因此,主要爭論點在於,在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背景下建立並採用當前科學方法的當代心理學,無法充分解釋仍然擁有精神世界觀並根據其行事個體的行為。西方和非西方心理學(包括亞洲心理學)之間的分歧源於當代心理學是普遍科學這一挑戰。

然而,隨著研究的發展,心理學家發現了西方文明之間許多顯著的差異。一些學者觀察到,很大一部分現代心理學反映的是美國社會的價值觀,而不是所有西方文明的價值觀。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中使用的定量和實驗方法必須能夠充分捕捉心理現象,因為它們往往關注平均規則,而不是理解個體獨特性。正如戈登·奧爾波特所說,它們是“規範的”,而不是“個別的”。因此,需要建立更多定性方法。

因此,隨著心理學家越來越意識到當代心理學在其對西方世界及世界其他地區人群的概括方面的侷限性,“對心理學的重新思考”和“對心理學方法論的重新思考”變得必要。這些變化最終導致了現在所知的“本土心理學運動”。它激發了世界各地心理學家對推進其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學觀點和見解的好奇心。此類舉措旨在透過借鑑特定文化所特有的本土心理學中發現的共享知識和理解,創造出一種“真正普遍的心理學”。

這些領域的少數研究人員開始公開承認,唯物主義世界觀(即宇宙僅由物質構成)是站不住腳的。根據該理論,物質性次於對宇宙的意識。他們還對研究吠陀遺產的精神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包括四吠陀、奧義書、克什米爾溼婆派和吠檀多體系的著作、瑜伽經、正理學和新正理學、佛教的四大宗派、禪宗和道教。由於這些科學家尚未充分關注耆那教經文,因此沒有對其進行研究。醫學科學家對身心關係以及大腦與意識之間的關係感到困惑,而物理和自然科學家則在評估他們的知識與這些關於現實和宇宙本質的傳統著作之間的一致性。

神經心理學家努力研究大腦和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絡,而跨個人心理學家則忙於建立意識狀態的現象學、模型和理論。所有現有的基於我們的感官意識的認知理論在這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它們受到了所謂的“體外體驗”(OBE)和“瀕死體驗”(NDE)現象的檢驗。據報道的體外體驗和瀕死體驗不受五種感覺器官的調節,不遵循典型清醒意識體驗的規範。尤其是在瀕死體驗中,在恢復到正常狀態後,描述此類體驗的個體通常要麼處於昏迷狀態,要麼被 attending surgeons、醫生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員認為已經死亡。

結論

印度心理學以精神視角為主導。它宣稱意識而非物質是根本。意識與心靈相區別。人們相信所有人都可以達到神聖,而認識到自身的神性是存在的目的。所有其他生活目標和驅動力都被視為偶然和次要的。直覺過程是心理過程的一部分。在感官世界之外,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體驗。然而,並非所有這些體驗都被認為是頂峰。人類生活中最重大、最理想的方面是認識到超越所有這些體驗的狀態,稱為“純意識”。這種正規化有助於解釋人類行為。

更新於:2023年2月6日

996 次瀏覽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