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脈衝電路時間基準發生器
- 時間基準發生器(概述)
- 時間基準發生器的型別
- 自舉時間基準發生器
- 米勒掃描發生器
- 脈衝電路掃描電路
- 單結電晶體
- UJT作為弛豫振盪器
- 脈衝電路 - 同步
- 脈衝電路 - 封鎖振盪器
- 脈衝電路取樣門
- 脈衝電路 - 取樣門
- 單向取樣門
- 具有更多輸入的單向取樣門
- 雙向取樣門
- 脈衝電路有用資源
- 脈衝電路 - 快速指南
- 脈衝電路 - 有用資源
- 脈衝電路 - 討論
脈衝電路 - 不穩定多諧振盪器
不穩定多諧振盪器沒有穩定狀態。一旦多諧振盪器開啟,它就會在由RC時間常數確定的特定時間段後自行改變狀態。電路執行需要直流電源或Vcc。
不穩定多諧振盪器的構造
兩個名為Q1和Q2的電晶體相互反饋連線。電晶體Q1的集電極透過電容C1連線到電晶體Q2的基極,反之亦然。兩個電晶體的發射極都連線到地。集電極負載電阻R1和R4以及偏置電阻R2和R3的值相等。電容C1和C2的值也相等。
下圖顯示了不穩定多諧振盪器的電路圖。

不穩定多諧振盪器的執行
當施加Vcc時,電晶體的集電極電流增加。由於集電極電流取決於基極電流,
$$I_c = \beta I_B$$
由於沒有兩個電晶體的特性完全相同,其中一個電晶體,例如Q1,其集電極電流增加,因此導通。Q1的集電極透過C1連線到Q2的基極。這種連線使Q1集電極上增加的負電壓施加到Q2的基極,從而使Q2的集電極電流減小。這種持續的作用使Q2的集電極電流進一步減小。當該電流施加到Q1的基極時,使Q1更加負偏,並且由於累積作用,Q1進入飽和狀態,而Q2截止。因此,Q1的輸出電壓將為VCE (sat),而Q2將等於VCC。
電容C1透過R1充電,當C1兩端的電壓達到0.7V時,足以使電晶體Q2飽和。由於該電壓施加到Q2的基極,它進入飽和狀態,使其集電極電流減小。B點的電壓降低透過C2施加到電晶體Q1的基極,這使得Q1反向偏置。一系列這些動作使電晶體Q1截止,電晶體Q2飽和。現在A點具有VCC電位。電容C2透過R2充電。當該電容C2兩端的電壓達到0.7V時,將電晶體Q1導通至飽和狀態。
因此,輸出電壓和輸出波形是由電晶體Q1和Q2交替切換形成的。這些ON/OFF狀態的時間週期取決於所使用的偏置電阻和電容的值,即取決於所使用的RC值。由於兩個電晶體交替工作,因此輸出為方波,峰值幅度為VCC。
波形
下圖顯示了Q1和Q2集電極處的輸出波形。

振盪頻率
電晶體Q1的導通時間或電晶體Q2的截止時間由下式給出:
t1 = 0.69R1C1
類似地,電晶體Q1的截止時間或電晶體Q2的導通時間由下式給出:
t2 = 0.69R2C2
因此,方波的總週期為
t = t1 + t2 = 0.69(R1C1 + R2C2)
由於R1 = R2 = R且C1 = C2 = C,方波的頻率將為
$$f = \frac{1}{t} = \frac{1}{1.38 R C} = \frac{0.7}{RC}$$
優點
使用不穩定多諧振盪器的優點如下:
- 無需外部觸發。
- 電路設計簡單
- 價格低廉
- 可以連續工作
缺點
使用不穩定多諧振盪器的缺點如下:
- 電路內能量吸收較多。
- 輸出訊號能量低。
- 無法實現小於或等於50%的佔空比。
應用
不穩定多諧振盪器廣泛應用於業餘無線電裝置、莫爾斯電碼發生器、定時器電路、類比電路和電視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