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模型:消費者行為的解釋和影響
態度經常受到關注,因為它們可以影響行為。儘管如此,許多因素都會影響人類的行為,並且態度如何影響行為一直存在爭議。有時觀察到態度是實際行為的糟糕指標。對於為什麼會這樣,有明確的解釋。作為行為預測指標,態度通常與人們對自身環境的即時解讀產生的衝動相沖突,並可能導致與態度衡量預期不同的行為。
例如,行為標準可以調節態度和行為一致性之間的關係。此外,當人們在世界上航行時,會遇到態度物件的自然、特定例子。在這些實體出現的環境中,它們與對這些實體的審慎評估之間可能存在很少的相似之處。態度行為一致性MODE正規化描述了預期物件評估關聯將指導行為的廣泛環境。
MODE模型
態度可以自動觸發,並對行為產生相對直接的影響。即使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態度也可以透過影響他們如何評估當前情況下的物品來鼓勵接近或迴避行為。但是,人們也可以透過仔細權衡利弊來選擇適合特定情況的行為方式。
根據MODE模型,動機和機會在決定特定情況是否可能導致自發或審慎的評價處理中發揮作用。其次,審慎處理取決於一個人仔細思考行為選擇的動機。在態度行為關係問題上,MODE模型可以看作是克魯格蘭斯基關於外行認識論概念的擴充套件。克魯格蘭斯基討論了知識獲取必不可少的通用程式和激勵因素。
當人們出於對想象後果的擔憂而努力避免得出錯誤結論時,據說他們具有“無效性恐懼”。這些人更有可能仔細考慮判斷或行動。將這些概念擴充套件到態度行為關係,可以說,當人們受到“無效性恐懼”的激勵而努力付出認知努力時,行為決策(可能看起來與態度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將透過勤奮的考慮做出。
審慎處理可能是由於激勵性考慮而開始的;但是,即使希望進行這種思考,它也並非總是可行的。機會是MODE的首字母縮略詞的第二部分,因為它有時需要由於時間限制或資源限制而付出足夠的認知努力。由於它們能夠自動啟用,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充當預設的行為指南。在態度行為關係的情況下,可及性將充當調節因素,這種關係更具衝動性。
即使沒有機會和慾望,態度也只有在從記憶中調取時才能影響行動。假設之前持有的態度沒有被喚醒。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動機上的任何不足或缺乏進行富有成效反思的機會,一個人的行為都必須由他們對環境的初始評估來決定。在一個使用消費者決策情境的實驗設定中,MODE的首字母縮略詞假設——動機和機會是影響處理型別的因素——得到了檢驗。參與者被桑邦馬蘇和法齊奧提供的一系列評論所引導,這些評論描述了兩個百貨商店的不同部門。
相比之下,布朗通常被描述為負面評價,而虛構的史密斯百貨則相反。參與者最終對史密斯的評價遠高於布朗,這與他們建立對這兩個機構的總體評估的指示相一致。然而,每個機構的相機部門的呈現方式卻相反——史密斯的相機部門被描述為不利,而布朗的則被描述為有利——這與由此建立的總體印象相反。這導致了針對每個商店的總結評分而進行的特定屬性資訊的評價。
接下來,提示受訪者考慮如果他們想購買相機,他們會選擇哪家零售商。選擇史密斯意味著參與者僅依靠他們對百貨商店本身的看法,表現出相對簡單的處理過程。然而,選擇布朗則意味著參與者有意收集相關資料,對位元定特徵資料,並忽略了相對於布朗而言史密斯的總體偏好。
關於激勵措施和參與者有機會考慮決策的方面,修改了做出選擇的環境。透過為某些受訪者分配15秒的決策時間來確定審慎的可能性,而其他人則沒有此類特權。當審慎的可能性被操縱時,50%的受訪者被鼓勵做出好的選擇,因為他們預計以後需要向其他受訪者和調查人員辯護自己的決定。
相反,另一半人沒有這樣的期望。結果與MODE模型預測的結果相符。在他們被驅使做出精確選擇並有無限時間這兩種情況下,參與者更有可能選擇具有特殊相機部門的商店,而不是其他三個引數中的參與者。後者取決於他們對這兩家商店的總體感受。
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赫爾和法齊奧解釋了MODE模型對消費者行為的適用性。該模型深入瞭解了產品態度如何以及何時可能影響購買決策。該模型強調,不同產品類別可能受益於不同的營銷方法。價格昂貴且重要的“大件商品”的購買更有可能在經過仔細考慮後發生,而不是常規購買。
即使是最積極、最容易接近的態度,如果某人證明自己無法購買該產品,也是毫無用處的。此外,決策的重要性可能會促使人們進一步分析和評估現成的屬性資料,而不是依賴於預先存在的態度。可及的態度可能會影響相關事實的取樣和評估。因此,態度並非無關緊要。但是,無效性恐懼更有可能鼓勵自下而上的方法,而不是自上而下、以行為為導向的方法——返回資料。
另一方面,在日常購買中,行為更有可能受自發過程控制,這些過程是由自動態度啟用引起的。這種微不足道的購買減少了規範性擔憂或無效性恐懼的可能性。態度可用性的眾多影響及其在態度行為關係中的中介作用表明,營銷人員致力於提升態度的可及性,尤其是在經常購買的產品方面,假設該產品令人滿意並且情緒是積極的。
結論
MODE模型是對行為和態度不同方面的全面分析,並對日常生活中眾多階層的活動具有啟發意義。因此,儘管它受到批評,但它長期經受住了反彈,並持續最大程度地解釋了消費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