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哲學
在全世界範圍內,紀德·克里希那穆提被尊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和精神領袖之一。他是一位精神導師,他鼓勵在精神領域進行懷疑和探究,而不是無條件的信任和接受。他沒有闡述任何哲學或宗教,而是談論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問題,例如在當今暴力和腐敗的社會中生存的困難,個人對安全和幸福的需求,以及人類擺脫內心負擔(如恐懼、憤怒、傷害、悲傷等)的必要性。他準確地展示了人類思維是如何運作的,並明確指出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注入高度沉思和宗教的方面。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哲學
他對當今教育機構的目標、程式和課程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反對現行教育體系過度且排他性地關注技術,而忽視了人為因素。他認為,向學生傳授資訊並讓他們準備考試是最不聰明的教學方式。他聲稱,知識僅僅是發展智力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紀德·克里希那穆提像泰戈爾、甘地、維韋卡南達等其他人一樣,創辦了自己的教育機構來實踐他的教誨。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貢獻
印度的學校、英國的布魯克伍德公園和加州奧海的橡樹園學校引起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濃厚興趣。他說,每兩週他會給他們寫一封信,概述一所理想學校的特徵,強調他們應該繼續培養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學術卓越的中心。他們的目標是營造一個沒有恐懼、權威壓力和競爭的環境,以便孩子們和老師能夠自然地成長並展現他們獨特的優勢。在克里希那穆提去世後,又建立了一些機構,如浦那附近的薩亞德里學校。
這是一所寄宿學校,為富裕家庭的年輕人提供服務。來自中下層家庭的孩子則將他們的孩子送到另外兩所學校,即北方邦的巴吉拉蒂谷學校和孟買的巴爾阿南德學校。由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印度分會發起創辦的安得拉邦的瑞希谷教育中心體現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理念。瑞希谷教育中心旨在帶來一種新型的教育,這種教育既能教育孩子們,又能幫助他們認識到學習並非人生的最終目標,對樹木和鳥類的敏感,理解愛的含義以及善良的重要性同樣重要。
當老師能夠超越文字並激發學生潛能時,這是可行的。毫無疑問,權威是有害的,確保孩子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非常重要。就其產生智慧而言,這是一個建設性的過程。孩子們被教導要更多地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任何人。當一個人依賴特定的人來獲得安全、金錢或快樂時,很有可能,當這些人做了令他們不快的事情時,他們會感到害怕、惱火、憤怒、嫉妒和失望。
教育的目標
J. 克里希那穆提抨擊傳統學校教育,因為它使得獨立思考變得極其困難,並阻礙了人們對自己作為一個整體過程的理解。儘管它在學術上喚醒了我們,但現行教育體系卻讓我們變得服從、機械和極度缺乏思考;從內部來看,它讓我們變得缺乏、呆滯和缺乏創造力。他認為,因為每個人都由多個實體組成,所以教育應該幫助這些實體融合在一起,因為沒有它,生活將僅僅是一系列爭吵和痛苦的延續。他聲稱,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聰明的人,而不僅僅是獲取資訊、收集事實和建立關聯。換句話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成熟、無畏並擁有自我意識、愛和善良的人,而不是僅僅培養學者、技術人員和求職者。
培養新的價值觀是教育的另一個目標。教育應該喚醒智力,並幫助下一代防止進一步的戰爭和悲劇,因為教育與當前的全球問題直接相關。此外,他強調,正確的教育是接受一個孩子本來的樣子,而不是強加於他我們認為他應該成為的理想。也不應該有任何強迫,因為敏感性永遠無法透過強迫來喚醒。
根據克里希那穆提的說法,教育的另一個目標是培養健康的人際關係,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包括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在沒有任何強迫或威脅的情況下,適當的教育將促進對他人的同情和關愛。透過真正的教育可以理解人類存在的內在意義,但要做到這一點,一個人的思想必須明智地從追求獎勵的衝動中解放出來,這種衝動會滋生恐懼和順從。換句話說,教育應該促進對固有傾向和環境因素的認識,這些因素會影響身心,並導致一個完整的人。它還應該提供個人自由,透過這種自由,愛與善良可以蓬勃發展。
課程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一所理想的學校應該只有少量學生,因為大規模教學無法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個性。學校必須努力理解孩子們的才能和侷限性。克里希那穆提一直對教育懷有強烈的熱情,他曾在印度和海外創辦了一些男女同校的學校來實踐他的理念。他每年都會去那裡一次,與教授和學生交流。雖然這些學校遵循了常規的課程,但他建立這些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為孩子們提供充足的機會和自由,讓他們能夠在沒有民族、種族、社會或文化偏見的情況下成長,並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教師和學生
他認為,真正的教師不僅僅是所教授內容的權威,而且還是引導學生走向智慧和真理的人。克里希那穆提將溝通定義為包括傾聽和學習。教師們可以從瞭解兩者之間的區別中獲益匪淺。教師不如課程本身重要。為了構建一個新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成為真正的教師。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既是學生又是教師。他認為,雖然孩子擁有所有自我發展的潛能,但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孩子發揮其真正的潛能。
結論
紀德·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印度哲學家和教育家。他認為,教育的主要目標應該是培養人類的精神性。精神性並不意味著成為任何宗教的奴隸,而是透過自我實現和自我分析來獲得對現實的認識。他建議課程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制定。課程中科目和內容的組織應該以兒童心理學的原則為基礎,透過這些原則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