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定義和含義
人類的認知和情感功能受興趣的顯著影響。與其他動機理念(如任務價值、自我效能和績效目標)相比,興趣被描述為一種個體傾向和一種心理狀態,這些理念更強調人們的信念和認知表徵。專注的注意力、改善的認知和情感功能以及持續的努力是這種心理狀態的標誌。
什麼是興趣?
在心理學中,“興趣”一詞既描述了參與的情感狀態,也描述了一種普遍持久的傾向,即隨著時間的推移繼續參與某個特定主題(如數學)。對於各個年齡段的個人,無論是在課堂內外,興趣都有利於注意力、目標設定和學習技巧。研究人員一致認為,興趣是社會動力學的產物。然而,很少有實證研究考察社會情境,特別是數學課堂中的社會互動,以確定支援學生興趣的因素。這主要是因為在一個科學研究中將個人與社會視角聯絡起來具有挑戰性。
興趣作為一種情感
可以將興趣歸類為基本情感。興趣是一種基本情感,它作為對重大生活體驗的協調反應而發展起來,包括感覺、目的、表達和身體反應。每種基本情感都作為對重大生活體驗的有計劃的反應而存在。例如,失敗或損失是悲傷中的重大生活事件。所有學生都會普遍地對失敗或損失做出厭惡的感覺(痛苦)、有目的的動機(彌補,例如道歉或更加努力)、獨特的面部表情(眉毛內角上揚並靠近,嘴唇角下垂)和功能性身體變化(心率加快,肌肉無力)。
興趣密集型情境
興趣密集型情境會引發與興趣相關的行為或情境群體興趣的出現。例如,年輕人聚集在數學夏令營,因為他們對數學有著共同的興趣。在課堂環境中,這種情況並不常見。但是,有時會發展出某種型別的共享興趣。這個概念解釋了課堂上積極的學生如何與數學材料相關聯。這種關係可以透過學生如何相互交流、為未來制定意義以及情境如何具有數學效價來體現。這意味著學生按順序參與活動,在彼此的想法的基礎上繼續前進,並保持情境價值狀態與數學之間的關係。興趣密集型情境是指情境集體興趣起源的情境。興趣密度是情境集體興趣的同義詞。興趣密集型環境中的積極參與者可能並非個人參與主題內容,而只是意識到他們的興趣。由於他們似乎很感興趣,因此他們至少在與數學材料的平衡、認知、有利價值的關係中培養了情境興趣。因此,預計透過積極參與興趣密集型環境,將促進個人或情境興趣作為數學認同的一部分的形成。
興趣的歷史發展
根據早期現代心理學先驅之一赫爾巴特的說法,興趣的概念在心理學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他認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應該是培養廣泛而多元的興趣的發展。赫爾巴特認為,學習和興趣密切相關。它允許準確和徹底的專案識別,導致有意義的學習,促進長期知識儲存,並激發進一步的研究。儘管近年來研究興趣有所增加,但該主題在心理學和教育領域有著悠久的歷史。德國哲學家赫爾巴特在19世紀指出,對某個主題的好奇心可以激發學習動機。
許多早期心理學家,包括威廉·詹姆斯,強調興趣可能會恢復活力(1890)。約翰·杜威(1913)透過指出個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激發興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桑代克(1935)進一步強調了個體和情境的 اهمیت,認為學習受人們的興趣和活動興趣價值的影響。巴特萊特(1932)以其對人類記憶的研究而聞名,他認為興趣增強了記憶。當行為主義主導心理學時,對該主題的興趣下降了。隨著認知心理學日益突出,早期認知理論集中於資訊處理而不是動機過程,因此情況需要時間才能改善。幸運的是,由於教育、發展、社會和認知心理學研究人員將動機和認知因素整合起來,以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和成就,情況有所改善。
興趣型別
如今,研究人員經常區分情境興趣和個人(或個體)興趣。
情境興趣是對某個主題的更短暫、更特定於情境的關注,而個人興趣是對某個特定主題或領域的更穩定的個人傾向。由於研究從未嘗試評估這兩種型別,因此必須始終承認這種區別,並且有時需要澄清。
個體興趣被定義為一種相當持久的傾向,即關注特定的事物和事件,並參與特定的活動。這種行為傾向於改善學習,並且與持續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情緒有關。例如,一個對生態和保護有個人興趣的讀者會尋找機會沉迷於相關的活動,並在這樣做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學習新事物。
個人興趣 | 情境興趣 |
---|---|
一種穩定而持久的參與活動的傾向 | 環境刺激特徵引起的感情狀態 |
結論
研究表明,情境興趣和個人興趣支援專注、記憶、毅力和努力。這表明興趣對於學習和學業成功至關重要。然而,無論興趣對於績效和成就有多重要,它本身都至關重要。大學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幫助學生髮現他們的興趣,並根據這些興趣規劃人生道路。因此,興趣對於生活適應和滿意度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