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的文化差異:奧爾波特的理論


面部表情的文化差異:奧爾波特的理論

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人員收集了大量資料,表明有些人可以僅根據面部外觀和表情對陌生人的性格形成可靠的印象。例如,Ambody 和 Rosenthal(1992 年)的研究表明,觀察者可以透過觀看一個人短短 30 秒的影片來準確評估焦慮等性格因素。在另一項研究中,人們根據他們看到的陌生人的影像對他們形成了看法,並且這些評價與那些熟悉該材料幾周的同學給出的評價一樣準確。這些以及類似的研究支援了奧爾波特的觀點,即表達行為反映了性格特徵。


從他人的表達行為中判斷他人的能力

奧爾波特(1937 年)對在哪裡尋找人們性格的內容和結構有著非常強烈的看法:在表達的動作上。例如,如果一個人觀察到在一個正在進行棒球比賽的體育場裡,人們面帶笑容,步伐輕快,他們的 T 恤、帽子、手錶和手提袋上都印著主隊的標誌,這將表明他們對參加棒球比賽非常熱情。然而,奧爾波特認為,表達動作不僅僅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傳達相同的資訊。奧爾波特認為,表達行為是無意識決定的,因此可以提供線索,揭示性格的深層方面,這些方面並不總是體現在行為的內容中。

表達行為的一致性


奧爾波特對可能具有意義的表達行為的種類有著非常廣泛的看法。其中一些對當代非語言交流的研究者來說非常熟悉,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言語流暢性和聲音強度等線索。奧爾波特認為,這些多種多樣的表達行為歸為三大類:擴充套件性、強調性和外向傾向或外向性。因此,很明顯,奧爾波特將他的假設建立在表達動作的一致性之上。他認為,不同的表達行為是一致的,並且特定個體的任何給定的表達行為都將隨時間和情境保持一致。然而,他的預期並非絕對的。相反,他提醒說,一致性永遠不會是完美的。如果真是這樣,個人可以採取任何表達行為並瞭解有關人格的一切。相反,奧爾波特認為,研究人員需要觀察表達線索的整體模式,並且應該期望在表達行為中找到與人格本身一樣多的一致性。

奧爾波特理論中的研究:面部表情

保羅·艾克曼(1997 年)的一個長期研究專案確定了七種可以客觀且一致地彼此區分的情緒的面部表情。這些情緒包括憤怒、蔑視、厭惡、恐懼、憂鬱、驚訝和快樂。艾克曼和他的同事根據他們對 43 塊面部肌肉的分析開發了一個編碼系統。面部動作編碼系統 (FACS) 被美國警察部門、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用來檢測犯罪嫌疑人和恐怖分子的說謊行為。

其他研究表明,我們的面部表情可以揭示一些基本的性格方面。例如,神經質的一些表現方式包括憤怒、蔑視和恐懼的表情。笑聲和其他友好的社互動動跡象是隨和性的標誌。微笑、大笑和其他享受和娛樂的表達是外向性的標誌。尷尬的表情,例如緊繃的微笑、迴避的目光以及頭部向下遠離觀察者的動作,表明盡責性。

面部表情的跨文化感知

面部表情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一個關鍵問題。相同的表情是否在不同文化中都表示相同的性格特徵?證據並不一致。對來自美國和中國的嬰兒和成年人的研究發現,某些基本情緒在兩種文化以及所有年齡段中都透過相似的面部表情表達。一項比較美國、中國和日本嬰兒面部表情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中國嬰兒的面部表情行為變化始終不如美國和日本嬰兒。美國嬰兒的面部表情與中國嬰兒有顯著差異,但與日本嬰兒的差異不大。

參與者判斷不同文化個體成員的性格特徵(即跨文化人際感知)的研究相對較少。對情緒面部表情、欺騙檢測、娃娃臉和對身體吸引力的感知的研究構成了人際感知的主要研究,其中感知者和目標來自不同的文化。儘管側重於不同的現象,但這些研究表明普遍性而非文化調節。例如,跨文化研究通常表明,情緒的面部表情在文化內部和文化之間都被一致地感知。鑑於這種現象的穩健性和可靠性,達爾文(1872 年)關於情緒的面部表達在意義上是普遍的,並且在生物學上起源的假設已被廣泛接受為有效。關於說謊檢測的研究也表明了文化相似性,即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使用類似的外部線索來檢測欺騙行為。

結論

關於面部表情文化差異的研究表明,在文化內部對非常不同文化成員的性格判斷存在共識,並且在兩種文化成員之間存在判斷上的文化間一致性。此外,在美國人和中國人之間觀察到了可觀察特徵(例如,外觀和非語言行為)與性格特徵之間協變的相似性和差異。這些發現與社會文化理論和生態理論都一致。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許多個體層面的假設源於並反映了文化對社會世界的信念,這些信念起源於環境固有和真實的結構。

更新於: 2022年10月13日

250 次檢視

開啟您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