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失調理論
每個人對任何話題或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然而,有時兩種觀點之間會發生衝突。例如,假設一個人重視並渴望擁有健康的身體,但仍然繼續食用不健康的垃圾食品。這個人會因其態度系統中兩個核心態度之間的差異而感到困擾。當他們吃一些不健康的東西時會有什麼感覺?內疚、焦慮、尷尬和羞愧?當我們在同一個話題上持有相反的觀點或採取相反的行動時,我們都會面臨心理上的不適。
認知失調理論
萊昂·費斯廷格發展了認知失調理論。相互不一致的認知因素包括知識、觀點、信念和一個人的行為。這種不一致會產生心理上的痛苦,促使人們努力減少或消除它。我們有數百萬種認知,其中大部分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費斯廷格假設了一對認知成分之間三種可能的關係。首先,兩個認知成分可能是相關的且一致的。其次,可能存在兩個相關但又不一致的認知成分。然而,很難確定這種聯絡,因為兩個部分在一個環境中可能聽起來不和諧,但在另一個環境中則不然。例如,一個人持有的兩種態度是相反且不一致的。這會導致心理上的不適,因為存在認知失調。
理論的假設
費斯廷格對人類行為做出了一些基本假設。
人們對思想和行動之間的衝突很敏感。該理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能夠認識到我們的行為與我們的觀點、態度和信念不一致的時候。無論我們是否喜歡,當我們注意到這種不一致時,都會有一個內建的警報響起。例如,如果你認為作弊是錯誤的,但發現自己在考試作弊,你會注意到並受到這種不一致的影響。
當這種不一致被認識到時,就會產生失調,這會促使一個人解決這個問題。這種觀點認為,人們不能忽視這種心理上的不適。一個遭受不一致的人會遭受心理上的痛苦。失調的程度取決於信念、態度或價值觀對你來說有多重要,以及你的行為與這種信念的矛盾程度。無論如何,該理論認為,失調越大,人們找到解決辦法的動機就越強。
失調研究中的研究正規化
該理論的重要研究集中在人們做出決定後會發生什麼、接觸到與先前信念相矛盾的資訊的後果、努力支出的影響以及人們以與自己的信念和態度相矛盾的方式行事後會發生什麼。
自由選擇正規化
做出決定時,很可能產生認知失調。在選擇之後,所選選項的每個負面因素以及被拒絕替代方案的正面特徵都與該決定不一致。另一方面,該決定與所選選項的每個正面因素以及被拒絕替代方案的負面因素一致。困難的決定應該比簡單的決定引起更多的失調,因為困難的決定會導致比簡單的決定更高的不一致認知比例。因此,在做出艱難的決定之後,人們更有可能減輕認知失調。選擇後的失調可以透過消除所選選項的負面特徵、為被拒絕的替代方案新增正面特徵或為所選的替代方案新增負面特徵或為被拒絕的替代方案新增正面特徵來減少。當改變選擇替代方案的特徵以減少失調時,所選選項變得更具吸引力,而被拒絕的替代方案變得不那麼理想。這種現象被稱為替代擴散,實驗正規化被稱為自由選擇正規化。
信念反證正規化
當人們面臨與他們的觀點相矛盾的知識時,他們會經歷認知失調。假設需要透過修改一個人的信念來解決認知失調。在這種情況下,它可能導致對情境資訊的誤解或曲解、資訊拒絕或反駁、尋求與自己信念一致的人的支援以及努力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費斯廷格、裡肯和沙赫特(1956)調查了信念反證對傳教的影響,方法是作為參與觀察者加入一個致力於一個重要信念的群體,該信念足夠詳細,能夠被明確地反證。該組織確信,根據預言,一場洪水將吞沒整個大陸。
努力辯護正規化
當一個人從事不愉快的活動以實現一個好的目標時,就會發生失調。它源於以下認知:該行動是不愉快的,一個人不會參與其中;該活動是不愉快的認知與參與其中不一致。失調越大,獲得預期結果所需的令人不適的努力就越大。可以透過增加結果的吸引力來減少失調,從而增加一致的認知。
誘導順從正規化
當某人做或說了一些與先前持有的觀點或態度相矛盾的事情時,就會發生失調。如果一個人知道過去的思想或態度,他就不會參與這種活動。參與此類活動的動機,例如獎勵的承諾或懲罰的威脅,會提供與該行動一致的認知,而這些想法為行動提供了藉口。支援該行為的認知的數量和重要性越大,失調就越小。可以透過調整一個人的觀點或態度使其更接近所說的話來減少失調。這種正規化現在被稱為誘導順從,而不是最初的術語強制順從。
如何解決失調
當存在兩種相反的態度時,人們會因這種差異而感到不適。為了緩解這種心理上的不適,需要改變其中一種態度。第一種方法是改變你的信念。改變信念是使你的行為和信念更加一致的最簡單方法。如果這種信念對你來說很重要,並且是你的核心價值觀,那麼這種行動是不太可能的。
此外,由於我們非常依賴自己的世界觀來預測事件和組織我們的思想,因此我們的基本態度和信念相當穩定,人們不會隨意改變它們。因此,即使這是解決失調最直接的方法,它可能也不是最受歡迎的方法。例如,如果一個人認為吸菸有害健康,但仍然繼續吸菸,這會導致心理上的不適。但是,如果這個人只是改變了吸菸無害健康的信念,那麼這種不適就會得到解決。然而,如上所述,如果這種態度是我們的價值觀體系的核心,那麼這將具有挑戰性,因為這個人知道吸菸的後果。
改變行為是解決這種心理不適的另一種方法。確保你永遠不再重複這種行為是第二個選擇。內疚和焦慮可能是行為改變的催化劑。厭惡性條件反射,或被誘導產生內疚或焦慮的感覺,通常可能是一種相當糟糕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在一個人無法體驗這些情緒的情況下。此外,違揹你的原則的活動可能以某種方式服務於你的利益。挑戰在於在不改變你的信念或行為的情況下消除這種情緒,這讓我們想到了第三種,也許也是最受歡迎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這個人改變了他吸菸的行為,這將解決這種不適。
解決認知失調的另一種方法是改變對行動的認知。改變你看待、記憶或感知自己行為的方式是一種更復雜的方法。人們會“合理化”他們的行為。換句話說,人們重新構建圍繞他們行為的想法或背景,使其不再顯得與之衝突。例如,你可以改變其他人對吸菸的看法,但這很難,因為這個人仍然知道吸菸有害健康。
結論
萊昂·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費斯廷格引入了這個概念,它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當關於同一主題的兩種態度相反時,它們會導致心理上的不適。費斯廷格對此進行了研究,並提出兩種態度之間應該存在一致性,並且存在解決這種心理衝突的方法。可以改變態度、人們對問題的看法或行為。應用其中任何一種選擇都可以幫助一個人解決這種心理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