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開發生命週期 (DBMS) 的不同階段是什麼?


資料庫管理系統 (DBMS) 中資料庫開發生命週期 (DDLC) 的不同階段解釋如下:

  • 需求分析。

  • 資料庫設計。

  • 評估和選擇。

  • 邏輯資料庫設計。

  • 物理資料庫設計。

  • 實現。

  • 資料載入。

  • 測試和效能調優。

  • 執行。

  • 維護。

現在,讓我們逐一瞭解這些階段。

需求分析

實施資料庫系統最重要的步驟是找出需要什麼,例如企業需要哪種型別的資料庫、每日資料量、需要在主檔案中儲存多少資料等。

為了收集所有這些資訊,資料庫分析師會花大量時間在企業內部與員工、終端使用者交談,並熟悉日常流程。

資料庫設計

在這個階段,資料庫設計人員將決定最適合組織需求的資料庫模型。資料庫設計人員將研究分析人員在需求分析階段編寫的文件,然後開始開發滿足需求的系統模型。

評估和選擇

在這個階段,我們評估各種資料庫管理系統,並選擇最符合組織需求的一個。

為了確定性能最佳的資料庫,應該讓終端使用者參與。

邏輯資料庫設計

一旦成功完成評估和選擇階段,下一步就是邏輯資料庫設計。

此設計被轉換為內部模型,其中包括所有物件的對映,即表、索引、檢視、事務、訪問許可權等的`設計`。

物理資料庫設計

此階段選擇和描述資料庫的資料儲存和資料訪問。

資料儲存取決於硬體支援的裝置型別和資料訪問方法。

物理設計非常重要,因為糟糕的設計會導致效能低下。

實現

資料庫實現需要形成特殊的與儲存相關的結構。

這些結構包括儲存組、表空間、資料檔案、表等。

資料載入

建立資料庫後,必須將資料載入到資料庫中。

如果載入的資料格式不同,則需要轉換所需的資料。

執行

在此階段,終端使用者和應用程式訪問資料庫。

此階段包括新增新資料、修改現有資料和刪除絕對資料。

此階段提供有用的資訊,並幫助管理層做出業務決策。

維護

這是 DDLC 中的持續階段之一。

主要任務包括資料庫備份和恢復、訪問管理、硬體維護等。

更新於:2021年7月6日

11K+ 次瀏覽

開啟您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