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倫理
由於技術進步伴隨著適當的哲學分析,其中包括對價值觀(一般而言)和倫理價值觀(特別是)功能的新方法,因此,最近對技術的描述都包含了將其視為價值負載而非價值中立的觀點。內在價值觀影響著技術的目標、程式和輸出。工程師經常將內在價值觀視為工程技術及其實踐的固有屬性。
這些價值觀包括技術熱情、有效性、效率、可靠性、魯棒性、可維護性和理性。外部價值觀是技術在工程實踐範圍之外產生的影響。外部價值觀包括社會、文化、經濟和環境因素。
技術中不同的倫理理論
透過考慮新興技術的倫理影響,我們可以確保以保障人們權利和隱私的方式來建立和應用它們。透過以倫理的方式來處理技術,我們可以促進對社會和環境有益的技術創新。技術倫理透過確保最大限度地發揮新技術的積極影響,同時限制任何潛在的負面影響,從而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會。
權利視角
從基於權利的角度來看,技術倫理在於確保在技術建立和應用過程中維護和保護人們的自由和權利。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必須承認和維護基本人權,例如隱私權、言論自由權和不受歧視權。當權利、原則或義務發生衝突時,就會帶來一組獨特的問題,因為很難在不違反另一項道德理想的情況下維護一項道德理想,或者在不履行對另一方利益相關者的義務的情況下履行對一方利益相關者的義務。當出現“無贏”情景(有時稱為“棘手”的道德情景)時,我們必須確定在這種情況下哪些權利、原則和義務具有最大的倫理權重,並提出一個最大限度地減少倫理違規的解決方案。因此,權利方法不是一個可以機械地使用的簡單的道德清單;相反,它仍然需要嚴格的倫理思考和判斷才能成功使用。
關懷倫理視角
這種視角提倡全面瞭解技術如何影響人和社會,同時強調同理心、同情心和相互依存的價值。關懷倫理主要關注關懷者和被關懷者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個人或社群(儘管關懷也可能是相互的)。關懷倫理強調倫理決策的關係背景的重要性,而不是普遍的倫理原則,並強調相互依存的道德價值,而不是自主性。關懷倫理學家認為,強調抽象的高層概念可能會忽略在判斷在特定情況下道德上應該做什麼時,具體化和情感的重要性。此外,他們認為,關懷倫理方法比(不可能的)完全公正的目標更強調同理心和同情心。
正義/公平視角
從正義的角度來看,技術倫理旨在確保與技術相關的優勢和劣勢的公平分配。這種方法強調解決技術建立和應用中權力、特權和壓迫問題的重要性。哲學家認為,正義需要將需要、貢獻以及社會結構對人和社群的整體影響等因素納入我們的分析。此外,公正和公平需要公正和避免利益衝突。
功利主義視角
根據功利主義的觀點,技術倫理應該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儘可能多的人的傷害,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整體福祉。這種方法經常使用成本效益分析來確定技術的道德價值。它根據行為的後果來評估行為的道德價值。許多工程師發現功利主義很有吸引力,因為理論上它表明可以量化倫理分析並選擇最佳結果。然而,實際上,這通常是一個難以置信或“棘手”的計算,因為技術的衝擊往往會無限期地延續下去(鑑於這些技術對地球環境及其居民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我們是否應該從未發明過汽油發動機或塑膠?);並且跨越人群(如果我們考慮到這一點,社交媒體平臺的發展對人類來說最終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功利主義倫理是一個具有道德挑戰性的標準,因為它要求考慮長期和意外的後果,以及所有受影響的利益相關者的福祉,包括那些與我們距離較遠的人。
德性倫理視角
根據德性倫理方法,技術倫理確保參與其生產和使用的人擁有並實踐這些美德。德性倫理的目標是加強道德品格,強調個人和機構維護美德以做出道德決策的重要性。德性倫理框架比其他倫理體系更難以概括。本質上,德性倫理承認道德法律或戒律的不完整性,以及需要具有良好培養、現實能力的道德判斷力的個人來填補空白。
共同利益視角
與功利主義強調個人的總福祉/幸福不同,另一種倫理思考方式是關注共同利益,它強調共享的社會結構、社群和關係。雖然差異很小,但意義重大。功利主義者在將它們加總以計算整體社會影響之前,會考慮對特定個人的潛在損害或收益。另一方面,共同利益視角關注的是實踐如何影響社群或個人群體的健康和福祉,包括整個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以及作為功能單元。
這裡定義的福祉不僅僅是幸福;它還考慮了諸如政治和公共衛生、安全、自由、可持續性、教育以及其他被認為對繁榮的當地經濟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一項似乎可以透過使大多數人個人感到快樂(例如,透過神經化學干預)來滿足功利主義者的技術進步,如果結果導致社群生活和健康的喪失(例如,如果這些人終生與世隔絕——就像沉迷於技術誘導的個人欣快狀態中的癮君子),則可能無法透過共同利益測試。
技術領域倫理的必要性
我們已經看到,技術的目標、程式和成果對個人、市場和組織產生了現實世界的影響。答案很簡單:技術旨在創造性地改變現實。因此,它的設計旨在改變當前的現實(自然、社會或人工)以實現新的結果。當產品是人工製品(飛機、車輛、計算機、手機、平板電腦等)時,它會直接影響社會中人們的生活。這些變化可能有利於社會進步,也可能降低居民的福祉。外部價值觀可以在三個主要的技術活動階段發揮作用。
它們可以干預設計,因為技術利用科學知識(知道什麼)、專門的技術知識(知道如何)和評價性知識(知道是否)。因此,技術可能會將其設計納入外部價值觀(社會、經濟、生態等)。許多技術進步(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大型飛機等)證明了這種“外部”責任,因為它們必須考慮產品的客戶以及新人工製品的潛在經濟成功。
技術流程是在圍繞某些理想(經濟、文化、政治等)進行社會結構化並具有制度框架(所有者、管理人員等)的公共或私營公司中建立的。
技術的成果是供社會使用的人造物體(通常是人工製品),透過市場和組織進行經濟評估。因此,由於技術作為人類行動在本體論上是社會的,因此可以根據社會理想對其進行判斷。此外,其產品通常是社會物體(即使在與自然相關的技術,如隧道的情況下)。此外,社會條件極大地影響支援技術進步(透過專利)或替代技術(具有新的設計、流程和產品)。
從外部價值觀的角度來看,技術有時會被擔憂,尤其是在當代發展的情況下(例如,核能災難、人類生物技術的應用、奈米技術的擔憂或新興技術(如水力壓裂)的危害)。當哲學要求技術的界限或上限時,這些外部價值觀極大地影響了對技術侷限性的思考。
對最終技術限制的檢查應考慮內部和外部價值觀(社會、文化、政治、生態、藝術、經濟等)。在這種方法中,技術哲學在民主社會框架內解決外部價值觀,該社會關心其公民的福祉,並認為其成員可以參與決策(例如,透過組織或議會成員)。
對技術界限的研究包括預測技術未來可以做什麼以及根據特定理想規定應該做什麼。當重大的社會危害(現在或將來)處於危險之中時,技術的外部價值觀的這種規定性維度變得更加明顯。在對技術中價值觀的調查背後,通常有一些關於技術是什麼以及應該是什麼的重要哲學觀點。
結論
隨著技術的進步,倫理困境和挑戰也隨之出現。例如,個人資料隱私問題、人工智慧對勞動力和社會的影響以及技術在衝突中的應用。為了確保負責任且合乎道德地使用新技術,個人、組織和政府必須考慮這些技術的倫理影響,並制定規則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