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產量、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曲線的形狀
總產量、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
總產量、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用於分析和檢驗生產過程中產出與投入之間的關係。理解投入變化如何改變產品產出非常重要;因此,總產量、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的概念被用來理解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係。
總產量 (TP)
TP 指的是企業或實體在給定時期內產生的總產量。TP 代表利用各種投入組合(如資本、勞動力和原材料)生產的所有單個產出單位的總和。總產量隨著投入單位的增加而增加,但僅限於某個點,即所謂的遞減報酬點。
邊際產量 (MP)
MP 是在保持其他所有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個特定投入單位所產生的額外產出。它衡量的是由於單個投入單位數量的變化而引起的總產量變化。MP 可以透過計算使用額外一個投入單位時的總產量與使用少一個投入單位時的總產量之差來計算。
平均產量 (AP)
AP 是每個投入單位所產生的總產量。AP 透過將測量的總產量除以用於生產所得產出的投入總量來計算。平均產量提供了每個投入單位的生產力轉化為最終產品的概念。平均產量上升表明每個額外單位的生產力更高。相反,平均產量下降表明每個額外投入單位的生產力較低。
TP、MP 和 AP 這些概念對企業和經濟學家都很重要。它們有助於做出資源配置決策,分析生產過程的效率,並理解產出與投入之間的關係。
總產量曲線的形狀
總產量 (TP) 曲線的形狀通常有三個階段:遞增報酬階段、遞減報酬階段和負報酬階段。
遞增報酬階段
在初始階段,隨著可變投入單位(例如,原材料)的增加(同時保持其他投入不變),總產量以遞增的速度增加,此階段的特徵是規模經濟和資源的有效利用。TP 曲線在此階段顯示出陡峭的向上傾斜。
遞減報酬階段
在遞增報酬階段之後,生產率下降。然而,新單位的生產仍在繼續,但速度較慢。這個第二階段被稱為遞減報酬規律。更多單位的加入使總產量持續上升,但增長速度減慢。TP 曲線在此階段仍然向上傾斜,但角度較平緩。
負報酬階段
在生產過程中的某個點之後,增加更多可變投入單位不會增加產量。相反,這會導致總產量下降。這個階段被稱為規模不經濟階段或負報酬階段。當提供的投入過載或生產過程的管理和協調變得具有挑戰性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TP 曲線在此階段開始向下傾斜。
邊際產量曲線的形狀
MP 曲線與 TP 曲線非常相似。事實上,MP 曲線是從 TP 曲線獲得的,它反映了在保持所有其他變數不變的情況下,新增一個額外可變投入單位所引起的總產量變化。
MP 曲線的形狀如下:
最初,MP 曲線保持向上傾斜,直到達到最大值。在此點之後,TP 曲線開始下降。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在生產早期階段新增的額外投入單位往往會增加邊際產量。投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這為每個新增的投入單位提供了更大的產出。
達到峰值後,MP 曲線開始下降。遞減報酬規律導致邊際產量下降,即使新增更多可變投入單位也是如此。在此階段,可變投入相對於固定投入而言是豐富的。因此,額外投入單位的生產力下降。
最終,MP 曲線下降到與水平軸相交併變為負數。這表明 MP 已經變為負數,這意味著每個額外的可變投入單位現在都會減少總產量。MP 的負斜率發生在 TP 曲線的負報酬階段。當投入變數的生產力適得其反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會導致效率低下和產出減少。
總而言之,MP 曲線最初上升,達到最大值,然後下降,然後變為負數。
平均產量曲線的形狀
AP 曲線最初上升,達到峰值,然後在 MP 曲線開始下降之前達到峰值。在生產的早期階段,隨著更多可變投入單位的增加,TP 以遞增的速度增加。由於 AP 是透過將總產量除以投入總量來衡量的,因此 AP 曲線最初上升。每個新增的可變單位都會增加 TP,這導致更高的平均產量值。
當 MP 曲線開始下降時,AP 曲線在達到峰值後開始下降,遞減報酬規律開始起作用,導致隨著更多可變投入單位的增加,MP 下降。由於 AP 受 MP 的影響,MP 的下降導致 AP 的下降。AP 曲線持續下降,直到與 MP 曲線相交。
AP 曲線通常在其峰值處與 MP 曲線相交。在這個交點處,AP 曲線和 MP 曲線的數值相同。這代表了 AP 的最大值。在此點之後,MP 曲線低於 AP 曲線,導致平均產量下降。
因此,我們可以說,AP 曲線最初上升,達到峰值,然後逐漸下降。AP 曲線的形狀表明變化的投入的生產力變化。它受到 TP 和 MP 曲線中觀察到的各個階段的影響。
結論
TP、MP 和 AP 的曲線可以提供關於生產過程的有用資訊,因此它們對希望最大化生產產出的製造商來說很重要。
常見問題
問1. 總產量是什麼意思?
答:總產量是指企業或個人生產商在給定時期內生產的總產量。
問2. 簡述邊際產量曲線的形狀。
答:MP 曲線最初上升,達到最大值,然後下降,然後變為負數。
問3. 簡述平均產量曲線的形狀。
答:AP 曲線最初上升,達到峰值,然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