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療法與印度思想
心理療法,即透過心理手段治療精神健康問題的療法,擁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在印度思想中,精神健康和福祉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哲學和精神實踐的組成部分。在接下來的文字中,我們將探討古代吠陀思想如何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煥發新生,並重新發現《博伽梵歌》和吠陀經等寶貴文字的療愈和啟迪特性。
印度語境下的療法:本土方法
印度對療法並不陌生。從一開始,我們的聖賢就努力理解心靈的運作方式以及控制心靈的各種技巧。眾所周知,宗教和哲學書籍與印度人的心理實質緊密交織在一起,融合了宇宙學、神學、神話和哲學。古代印度經文中可以找到對多種心理學概念(包括心靈、認知、人格、情緒等)的詳細而細緻的描述。
傳統文獻提供了大量證據表明,印度對心理學,特別是療法,的認識存在於這種環境中。這一事實最近也得到了幾位學者的關注,他們指出了西方某些心理學理論與古典印度著作中提出的理論之間的相似之處。古代印度著作和經文中有很多心理學理論,可以幫助理解療法程式。
此外,印度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使用各種與文化相適應的心理治療方法。吠陀經和奧義書是印度關於療法程式的基本知識來源。四吠陀經包括《梨俱吠陀》、《雅俱吠陀》、《 सामveda》和《阿闥婆吠陀》。《雅俱吠陀》和《梨俱吠陀》解釋了各種心理學概念,例如心靈和精神疾病。《奧義書》解釋了感知、意識、認知等等。
特別是,精神病理學和精神健康問題被描述為三體液和三性質的不平衡。傳統上,父母和老師被視為一個人一生中各個階段的主要治療提供者。因此,旨在幫助兒童發展其才能併成為體面人的療法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社會化過程的自然組成部分。
理解自我
在印度思想中,“自我”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這取決於所考慮的特定哲學或精神傳統。然而,一些關鍵思想是許多這些傳統共有的。
關於印度思想中自我的一箇中心思想是“ātman”的概念,它指的是個體最內在的本質或真實本質。“ātman”通常被描述為永恆的、不變的和不可分割的,並且被認為是意識和終極現實的源泉。在某些傳統中,“ātman”被視為與終極現實或“梵”(Brahman)相同,而在另一些傳統中,它被視為神聖的火花或“吉瓦”(jiva)。
“瑪雅”(Maya)的概念也很重要,它指的是分別存在的幻覺或妄想。根據這個觀點,個體自我是一種幻覺,它源於對身體、心靈和自我的認同,並且與終極現實是分開的。為了實現終極現實,有必要克服這種幻覺,看穿瑪雅的面紗。
《博伽梵歌》與對重大問題的解答
《博伽梵歌》是一部用梵文寫成的印度教經文,是世界上閱讀最廣泛和最有影響力的文字之一。《歌》如通常所知,是王子阿周那與神克里希納之間的對話,克里希納在一次大戰的前夜為阿周那提供了指導和智慧。本文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包括自我的本質、宇宙的本質以及開悟的道路。
《博伽梵歌》中與精神健康相關的關鍵主題之一是“三摩地”(samadhi)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種深度冥想和精神沉浸的狀態。在《歌》中,克里希納將三摩地描述為一種完美的精神和情緒平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心靈擺脫一切干擾,完全專注於神聖。這種狀態被認為會帶來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感,並被認為對精神健康和福祉至關重要。這種原始而未經過濾的現實體驗在亞伯拉罕·馬斯洛等現代現象學理論中得到了強調,他將類似的存在狀態稱為“高峰體驗”。
《歌》中與精神健康相關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業”(karma)的概念,它指的是因果報應的規律。根據《歌》,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會產生後果。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清晰和平靜,重要的是要正直地行動並遵循達摩(道德和倫理原則)。這個想法類似於正念,這在現代心理治療中經常被強調,並在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中得到了恢復,他邀請病人根據對有意義事物的信念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達摩以及一個人應該做什麼?
“達摩”(dharma)的概念是印度思想中的一箇中心思想,它在心理治療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達摩指的是個人的道德和倫理義務和責任,它被認為對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幸福至關重要。當我們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行事時,我們更有可能體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有助於良好的精神健康。另一方面,當我們以與自己的價值觀不一致的方式行事時,我們可能會體驗到內疚或悔恨,這會對我們的精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除了促進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感之外,遵循達摩的生活也被認為可以幫助個人在自身和周圍的世界中獲得平衡與和諧。當我們按照自己的職責和責任行事時,我們可以使自己的行為與普遍原則相一致,並在生活中找到目標和意義。這種目標感和意義感對於促進精神健康和福祉可能非常重要。在現代心理治療中,達摩的概念通常透過基於價值觀的方法來融入,這些方法側重於幫助個人識別其價值觀和指導原則,並使其行為與這些價值觀相一致。史蒂文·海耶斯在發展接受和承諾療法時使用了類似的概念,該療法利用認知行為療法的原則來邀請人們審視他們的價值觀並讓價值觀指導他們的行為。
師徒關係
印度思想還強調“師徒”(guru-shishya)關係的重要性,在這種關係中,個人向精神或智力導師尋求指導和指導。這種關係對於個人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它通常透過治療關係和治療師作為指導者和導師的作用融入到現代心理治療中。這種具有療愈和洞察力的關係被像歐文·亞隆和卡爾·羅傑斯這樣的其他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更好地恢復了,他們非常重視治療師和來訪者之間的二元關係作為治療力量。
整合方法
從整合的視角來看,個人被視為智慧、身體和靈魂的整合。與許多西方哲學不同,這種方法以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為中心。《泰特里亞奧義書》認為一個人有五個維度或五個“ कोश”(Koshas),這導致了對人的整合觀點。
安娜瑪雅 कोश(Annamaya Kosha)——它講述了身體生理系統及其運作方式。它被稱為食物鞘,是最外層的 कोश。
普拉納瑪雅 कोश(Pranamaya Kosha)——它指的是身心成分,基本上包括感官感覺。普拉納(Prana),將身心結合在一起的力量,構成了這個鞘。呼吸是這個 कोश 的物理表現。
瑪諾瑪雅 कोश(Manomaya Kosha)——雖然它指的是心靈,但也與各種心理過程和情緒有關。人類的存在依賴於這個鞘。
維吉納瑪雅 कोश(Vijnanamaya Kosha)——“維吉納瑪雅 कोश”一詞指的是更高的認知過程,並與智力和學習有關。維吉納納(Vijnana)意味著智力。智力和思考的力量構成了這個鞘。
阿南達瑪雅 कोश(Anandamaya Kosha)——阿南達瑪雅(Anadamaya),一個人的 कोश,是他們的精神方面。阿南達(Ananda)描述了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情況。它指的是超越理解的概念的超越,它是 कोश中最深層的。
結論
印度思想對心理治療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達摩、瑜伽和師徒關係等概念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思想繼續被納入現代心理治療實踐中,並被用於幫助個人獲得幸福,過上相對無壓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