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tyahara:一種有益的心理健康管理工具


正念冥想對促進積極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否認的益處。這種對內部刺激持續、專注的集中練習,最初被認為是佛教的,現在則被認為起源於古代吠陀教義。以下文字探討了pratyahara如何成為一種心理健康管理和維持策略。

什麼是Pratyahara?

Pratyahara是瑜伽八支法中的第五支,正如帕坦伽利的《瑜伽經》中所述。它是將感官向內收攝的練習,遠離外部刺激,被認為是走向自我實現和開悟的關鍵步驟。這些古老的實踐也得到了相當的支援。Dhodne和Gowda發現,定期練習Pratyahara與青少年和成年人群體的積極心理健康指標呈正相關。

“Pratyahara”由兩個梵語單詞“prati”和“ahara”組成。“Ahara”指的是食物或“我們從外部攝入的任何東西”。介詞“prati”意為“對抗”或“ aside”。Pratyahara翻譯為“掌握外力”或“管理ahara”。它被比作一隻縮排殼裡的烏龜;殼代表頭腦,而烏龜的四肢代表感官。雖然這個詞通常被解釋為“與感官分離”,但它的含義遠不止於此。根據瑜伽哲學,ahara(食物)有三個層次。第一是物質營養,它提供身體所需的五種元素——土、水、火、風和空。第二是印象,它帶來滋養心靈所需的微妙物質。

聲音、觸覺、視覺、味覺和嗅覺構成了微妙的元素:聲音是空,觸覺是風,視覺是火,味覺是水,嗅覺是土。我們的依戀,或我們珍視的人,是ahara的第三個層次。它們幫助滋養我們的靈魂,並透過sattva、rajas和tamas gunas(和諧、分心或惰性的主要品質)影響我們。Pratyahara有兩個方面。它包括放棄不良食物、不良印象和不良關係,同時向好的食物、好的印象和關係敞開心扉。如果沒有一部分健康的食物和健康的關係,我們就無法調節我們的心理印象。

然而,Pratyahara的主要益處在於控制或撤回感官印象,這使心靈能夠向內遊走。Pratyahara透過消除我們對不良印象的意識來提高心靈的免疫力。一個健康的心靈就像一個健康的身體一樣,能夠抵抗周圍的有害感官影響。如果你周圍的噪音和喧囂很快就會讓你煩躁,而你無法在沒有它的情況下冥想,那麼你應該練習Pratyahara。

Pratyahara的型別

Pratyahara的四種基本型別是indriya-pratyahara(感官控制)、prana-pratyahara(呼吸控制)、karma-pratyahara(行為控制)和mano-pratyahara(心靈從感官中抽離)。每種都有獨特的技巧。

感官控制(Indriya-pratyahara)

儘管在重視大眾媒體的文化中,我們並不想聽到這些,但indriya-pratyahara,或感官控制,是最重要的Pratyahara型別。由於報紙、雜誌、書籍、電腦、電視、收音機以及其他一切媒體的持續轟炸,我們大多數人都遭受著感官過載。為了使我們的商業社會運作,我們的感官必須受到刺激。鮮豔的色彩、響亮的聲音和戲劇性的體驗總是圍繞著我們。我們從小就接觸到的娛樂和感官享受的主要來源就是我們的社會。Pratyahara專注於獲取適當的印象。我們大多數人都對我們食用的食物和我們相處的人很挑剔,但我們對感官給予我們的印象可能並不那麼挑剔。我們容忍來自媒體的印象,而我們從未允許這些印象進入我們的私人生活。透過電視和電影,我們歡迎那些我們從未會邀請到家裡的訪客。強烈的感受使我們行為遲鈍、粗心甚至暴力,因為它們麻木了理智。

控制Prana(Prana-Pratyahara)

由於感官遵循prana(我們的生命能量),因此必須發展和控制prana來控制感官。除非我們的prana強大,否則我們將無法控制感官。如果我們的prana分散或紊亂,我們的感官也會同樣混亂和不安。Pratyahara是透過pranayama(呼吸控制法)準備的。在pranayama中,prana被收集,而在Pratyahara中,它被移除。瑜伽書籍中描述的prana撤離技巧的起點是腳趾,如果我們想將注意力集中在第三眼、心臟、頭頂或任何其他脈輪上,我們可以完成這個過程。

行為控制(Karma-Pratyahara)

如果沒有額外控制運動器官,我們就無法控制感覺器官。實際上,我們的運動器官積極地讓我們參與外部環境,由於運動器官能夠傳遞來自我們感官的衝動,我們變得更加參與感官活動。由於慾望沒有限制,實現我們的目標並不會讓我們快樂;相反,不再需要來自外部世界的任何東西才會讓我們快樂。同樣,感覺器官受我們接受的印象控制,而我們的行動控制運動器官。這意味著練習karma yoga(業瑜伽),回饋他人,並將日常活動轉變為崇敬的儀式。透過放棄對我們行動中個人利益的所有渴望,並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視為對上帝或人類的服務行為,我們可以練習karma-pratyahara。

心靈的抽離(Mano-Pratyahara)

根據瑜伽士的說法,心靈是第六感官,控制著所有其他感官器官,使其成為第六感官。只有當我們的心靈專注時,我們才能感知感官體驗。我們總是在練習Pratyahara。因為心靈一次只能專注於一種感官印象,所以我們必須遮蔽其他感知才能專注於一種感知。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時,我們自然會忽略其他事情。透過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我們的感覺轉移開,我們可以控制它們。《瑜伽經》II.54指出,當感官模仿心靈的特性而不是符合其目標時,就會發生Pratyahara。

Pratyahara的心理效應

它包括

培養正念和自我意識

當外部刺激不斷轟炸我們時,很難找到內心的平靜,並調整我們的思想、感受和感覺。透過練習Pratyahara,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內在平靜和寂靜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將注意力轉向內心,並更加關注我們的內心體驗。這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瞭解自己以及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它還可以幫助我們培養更平靜、更中心的狀態。除了幫助我們轉向內心並變得更加自我意識之外,Pratyahara還可以幫助我們發展對周圍環境和當下的更強烈的意識。當我們不被外部刺激不斷分散注意力時,我們可以更加關注我們環境和當下的細微之處。這可以幫助我們培養一種存在感,並充分參與我們周圍的世界,而不是迷失在我們的思想中或陷入我們的精神分心。

管理壓力和情緒

這是Pratyahara練習的另一個方面,也是佛教冥想的特徵。快節奏的世界使我們難以將鏡頭集中在轉瞬即逝的想法上。當面臨逆境時,人們傾向於將自動想法委派給獨立解決。像Pratyahara這樣的正念練習使我們能夠有意地關注活躍意識背景下的想法,並認識到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清醒狀態。這增強了我們的自我意識,並使我們能夠在生活中獲得更多的自主權,而不是僅僅成為無意識力量的受害者。

加深精神修行和與神性的聯絡

Pratyahara可以幫助我們加深精神修行和與神性的聯絡。透過將感官從外部世界抽離並轉向內心,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內在的寧靜和寂靜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與神性連線,並體驗與宇宙的統一和合一感。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神性”並不一定指特定宗教或教派的上帝。相反,它指的是

發展自我同情心和改善自我概念

Pratyahara還可以幫助個人發展更強的自我同情心。透過承認和接受他們的掙扎和缺點,個人可以學會對自己更加理解和友善,而不是不斷追求完美或嚴厲地評判自己。這對於那些正在與心理健康問題作鬥爭的人來說尤其有益,因為它可以幫助他們感到更有韌性,並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此外,Pratyahara還可以幫助個人發展更強的自我接納感。透過認識和重視自己獨特的優勢和品質,個人可以學會對自己更有信心和積極,這反過來又可以幫助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整體福祉。

Pratyahara的派生詞

Pratyahara的收攝感是許多印度哲學和精神傳統中的一個關鍵原則。它有幾個派生詞,在促進心理健康和福祉方面也很重要。


這些派生詞包括

Dharana

Dharana,或專注,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物體或思想上的原則。這一原則與Pratyahara密切相關,因為它涉及將感官從外部刺激中抽離,並將注意力轉向內心。透過培養Dharana,個人可以學會平靜心靈,並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專注和投入。

Dhyana

禪定(Dhyana),或冥想,是持續專注於單一物體或思想的原則。這一原則與Pratyahara和Dharana密切相關,因為它涉及將感官從外部刺激中抽離,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內在較長時間。透過修煉禪定,個人可以培養內心的平靜與清晰,並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專注和投入。

三摩地(Samadhi)

三摩地(Samadhi),或開悟,是將個體自我與終極現實融合的原則。這一原則與Pratyahara、Dharana和禪定密切相關,因為它包含深度的專注和正念,使個人能夠超越自我,與終極現實連線。透過修煉三摩地,個人可以培養與世界合一的感受,並在生活中體驗更深層次的意義和目標。

結論

Pratyahara的實踐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廣泛的作用,從培養正念和自我意識,到管理壓力和情緒,提高專注力,以及加深我們的精神聯絡。它是走向自我實現和開悟的重要一步,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內心的平靜、平衡和滿足感。

更新於:2023年2月6日

瀏覽量:421

啟動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