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穩定性和變化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就會發現我們不再是十年前的自己,也無法預測十年後的樣子。我們傾向於超越自我,放下舊的觀念。例如,一個十歲的孩子在觀看《漢娜·蒙塔娜》時渴望成為搖滾明星,現在可能不再有同樣的童年夢想了。多年來,構成我們人格的核心目標、價值觀和理想都獲得了新的意義。


人格變化的概念

研究穩定和變化的人格,探討了人們如何定義思想、情感和行為,以及它們是否具有動態性。穩定性和變化的問題是關於人格特質最引人入勝的疑問之一。這些問題試圖關注諸如害羞的孩子是否會長大後變得膽小和孤僻等方面。一個持續不安的過度活躍的孩子長大後是否會發展出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更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探索人格穩定性和變化的關鍵概念,才能回答這些問題。

雖然在整個生命週期中都觀察到人格特質的平均變化,但青年時期(18歲到20多歲後期)是監測平均變化最活躍的階段。鑑於人們認為青春期是人格發展和變化的時期,青年時期人格動態的變化表明,成年人的責任可能會對特定的人格發展模式施加壓力。這可能是解釋人格發展遵循成熟原則的一種方式。人格發展的累積連續性原則用於描述這種隨著年齡增長穩定性不斷提高的模式。這種普遍模式適用於各種人格特質,從外向性到開放性和好奇心,對男性和女性都適用。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人格特質通常是穩定的特徵,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些特徵會更加穩定。

運用“五大”人格特質理解人格的穩定性和變化

Costa和McCrae認為,30歲以後,一個人的性格大多是穩定的。然而,一些研究發現,人格往往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波動,而且人格的穩定性取決於社會環境的穩定性和用於衡量人格穩定性和變化的工具。然而,人格特質在整個生命週期中並非完全穩定。有人指出,如果不同時考察社會環境的穩定性和變化,就不可能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研究人格的穩定性和變化。

此外,我們現在瞭解了哪些人格特質最能有效地解釋行為。全世界有幾種定義和假設來描述人格。然而,大多數人格可以根據Paul Costa和Robert R. McCrae提出的“五大”特徵維度進行分類:神經質與穩定性(易於擔憂、悲傷和情緒波動與平靜和情緒有韌性);外向性(以外向、自信和精力充沛等形容詞為特徵與安靜和內斂);宜人性(富有同情心、尊重他人和信任他人與冷漠和好爭論);盡責性(有條理、努力工作和負責任與散漫和易分心);以及開放性。

雖然人格特質會隨著時間推移保持一致,但它們經常會在人的一生中發生變化。此外,這些變化通常是向好的方面發展。包括我自己的一些研究人員在內,許多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更加友善、盡責和情緒有韌性。然而,這些變化通常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顯現,而不是在幾天或幾周內發生。戲劇性的、突然的人格變化並不常見。


結論

研究人格及其相對動態的特性是一個有趣的過程。穩定性和變化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這與個人的環境相關。為了研究不斷發展的人格模式,重要的是在不同年齡段研究人格屬性。最適用的方法是在橫斷面研究中同時測量特定屬性的不同年齡組進行比較。例如,研究人員可以從18歲到80歲的樣本人群中收集資訊,並比較不同年齡段的壓力反應評分。還可以透過縱向研究(對同一組人進行跟蹤,並多次評估他們的人格)來獲得人格穩定性和變化的總體情況。

更新於:2022年10月13日

87 次瀏覽

啟動你的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