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經形態演算法與程式設計
- 神經形態計算 - 脈衝神經網路 (SNNs)
- 神經形態計算 - SNNs 演算法
- 神經形態計算 - 程式設計正規化
- 神經形態計算的應用
- 神經形態計算 - 邊緣計算
- 神經形態計算 - 物聯網 (IoT)
- 神經形態計算 - 機器人技術
- 神經形態計算 - 自動系統
- 神經形態計算 - AI 和機器學習
- 神經形態計算 - 認知計算
- 神經形態計算資源
- 神經形態計算 - 有用資源
- 神經形態計算 - 討論
神經形態計算 - 架構
神經形態計算機的架構靈感來源於人腦的功能,其中神經元和突觸協同工作,作為一個單元來儲存和處理資料。在本節中,我們將討論神經形態架構的關鍵元件、工作原理和示例。

神經形態架構的關鍵元件
- 神經元:神經形態系統中的基本構建塊,與生物神經元相同。它們處理資訊並透過電脈衝進行通訊。
- 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連線,允許訊號傳輸。神經形態系統利用可變強度的連線來模擬突觸可塑性,從而實現學習和記憶形成。
- 神經元層:正如人腦被組織成層一樣,神經形態架構通常具有多層互連的神經元,允許進行復雜的資訊處理和表示。
神經形態計算機如何工作?
要理解神經形態計算機的工作原理,首先需要了解大腦中新皮質的功能。新皮質是大腦的一部分,人們認為較高階的認知功能(如感覺知覺、運動指令、空間推理和語言)都發生在新皮質。
新皮質由神經元和突觸組成,它們以極快的速度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效率向大腦傳送和傳遞資訊。神經形態計算機透過使用脈衝神經網路 (SNNs) 來實現這種效率。在此處瞭解更多關於 SNNs 的資訊。
示例
這是一個簡單的基於 Python 的程式碼示例,用於解釋神經形態計算背後的概念。此示例將模擬人工神經元如何使用脈衝進行通訊,這在神經形態系統中可見。我們將使用一個脈衝神經網路模型,其中神經元基於閾值激發,突觸權重根據簡化的學習規則進行調整。
import numpy as np # Define parameters NUM_NEURONS = 5 # Number of neurons in the network THRESHOLD = 1.0 # Firing threshold for neurons LEARNING_RATE = 0.1 # Rate at which synaptic weights are adjusted TIMESTEPS = 10 # Number of simulation steps # Initialize synaptic weights (connections between neurons) synaptic_weights = np.random.rand(NUM_NEURONS, NUM_NEURONS) # Initialize neuron states (0 means no spike, 1 means spike) neuron_states = np.zeros(NUM_NEURONS) # Simple learning rule: Update synapse weights based on spikes def update_weights(pre_neuron, post_neuron): if neuron_states[pre_neuron] == 1: # Pre-neuron spiked if neuron_states[post_neuron] == 1: # Post-neuron also spiked # Strengthen the synapse (positive reinforcement) synaptic_weights[pre_neuron, post_neuron] += LEARNING_RATE else: # Weaken the synapse (negative reinforcement) synaptic_weights[pre_neuron, post_neuron] -= LEARNING_RATE synaptic_weights[pre_neuron, post_neuron] = np.clip(synaptic_weights[pre_neuron, post_neuron], 0, 1) # Simulation loop for t in range(TIMESTEPS): print(f"Timestep {t + 1}:") # Simulate neuron input as random values inputs = np.random.rand(NUM_NEURONS) # Update neuron states based on inputs and synaptic weights for neuron in range(NUM_NEURONS): # Calculate total input to the neuron from synapses total_input = np.dot(synaptic_weights[:, neuron], neuron_states) + inputs[neuron] # Determine if the neuron fires (spikes) if total_input > THRESHOLD: neuron_states[neuron] = 1 # Neuron fires else: neuron_states[neuron] = 0 # Neuron does not fire print(f"Neuron states: {neuron_states}") print(f"Synaptic weights: \n{synaptic_weights}\n") # Update synaptic weights based on spikes (learning) for pre_neuron in range(NUM_NEURONS): for post_neuron in range(NUM_NEURONS): update_weights(pre_neuron, post_neuron)
解釋
這是一個簡單的 Python 程式碼,它實現了一個 Hebbian 學習規則。Hebbian 學習是一種生物啟發的學習規則,它指出一起激發的神經元會連線在一起。換句話說,如果兩個神經元同時活躍,則它們之間的連線就會加強。該網路由透過突觸(具有權重)連線的多個神經元組成,每個神經元都可以根據其接收的總輸入而“激發”或“脈衝”。
- 定義引數:最初,我們定義所有引數,例如神經網路的神經元數量、閾值和學習率。
- 學習規則:函式 update_weights(pre_neuron, post_neuron):更新兩個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權重。如果前神經元激發而後神經元也激發,則權重增加(正強化)。如果只有前神經元激發,則權重減小(負強化)。換句話說,此函式實現了上面提到的“一起激發,連線在一起”的功能。
- 模擬迴圈:在每個時間步長,都會為每個神經元生成隨機輸入值。此輸入模擬神經元的外部刺激。
神經形態晶片示例
- IBM TrueNorth:一種數字神經形態晶片,設計用於模擬一百萬個神經元和超過 2.56 億個突觸,從而實現複雜的神經網路計算。
- 英特爾 Loihi:一種研究晶片,它使用脈衝神經網路模型進行片上學習和即時處理能力。
- SpiNNaker:一種神經形態計算平臺,設計用於模擬大規模類腦計算,利用數千個低功耗處理核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