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經形態演算法與程式設計
- 神經形態計算 - 脈衝神經網路 (SNNs)
- 神經形態計算 - SNNs 演算法
- 神經形態計算 - 程式設計正規化
- 神經形態計算資源
- 神經形態計算 - 有用資源
- 神經形態計算 - 討論
神經形態計算 - 類比電路
類比電路是神經形態計算機的基本組成部分。這些電路被設計成模擬生物神經元,生物神經元使用模擬訊號等連續值來處理資訊。在本節中,我們將解釋神經形態計算機中類比電路的元件、工作原理、特性和示例。
關鍵元件和流程
神經形態計算機中類比電路的基本構建塊是根據生物神經元建模的。以下是關鍵元件
- 神經元模型:類比電路的核心單元是生物神經元的模型,包括
- 胞體:整合傳入訊號的細胞體。
- 樹突:接收來自其他神經元的訊號的分支擴充套件。
- 軸突:將訊號傳遞到其他神經元的長而細的纖維。
- 突觸:神經元之間傳遞訊號的連線點。
- 訊號表示:在類比電路中,訊號表示為連續電壓或電流,類似於生物神經元在大腦中傳遞電脈衝的方式。
- 突觸權重:神經元之間連線的強度(突觸)由突觸權重表示,突觸權重可以隨時間調整以實現學習和適應。
- 整合:來自多個突觸的傳入訊號在胞體中整合,通常透過對加權訊號求和。
- 放電閾值:如果整合訊號超過閾值,則神經元放電,產生一個輸出脈衝,並將其傳遞到其他神經元。
- 非線性:生物神經元表現出非線性行為,其中它們的輸出與其輸入不成正比。類比電路複製這種非線性以獲得更符合生物學現實的行為。
- 可塑性:突觸連線的強度可以隨時間變化,這一過程稱為突觸可塑性,使電路能夠學習和適應。
示例:一個簡單的洩漏積分發放神經元
神經形態計算中最廣泛使用的模型之一是洩漏積分發放 (LIF) 神經元。該模型的操作可以用以下步驟描述
- 訊號整合:傳入訊號在胞體中整合,導致神經元的膜電位升高。
- 洩漏:膜電位隨時間逐漸衰減(洩漏),模擬離子跨神經元膜自然洩漏的情況。
- 放電:當膜電位達到閾值時,神經元放電,產生一個脈衝。
- 復位:放電後,膜電位重置到靜息值,準備接收下一個輸入。
類比電路的特性
以下是一些使類比電路成為神經形態計算理想選擇的關鍵特性
- 連續訊號處理:類比電路處理連續訊號,使它們能夠複製生物神經元中觀察到的分級、可變響應。
- 能效:類比電路需要更少的功率來執行,使其適用於大規模的、受大腦啟發的網路。
- 即時操作:這些電路即時處理訊號,以便立即響應變化的輸入。
- 適應性:類比電路與可塑性機制相結合時,可以根據學習的模式或經驗來調整其行為。
- 生物真實性:透過模擬生物神經元的連續、非線性響應,類比電路為受大腦啟發的計算提供了更準確的模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