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依戀:奧爾波特理論
母嬰依戀:奧爾波特理論
我們可以以大學畢業生開始商業生涯為例,他們努力工作以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他們最終看到了他們時間和精力的回報,積累了足夠的財富,在50歲之前退休。然而,他們仍然像剛被僱用時一樣努力工作。這種行為不再是為了相同的目標——財務保障的目標已經實現並超越。努力工作的動力,曾經是達到目的的手段(獲得報酬),已經發展成為目的本身。其最初的動機不再是必要的激勵因素。因此,檢查一個人的童年不會幫助我們理解成年人的動機。理解它們的唯一方法是調查人們今天為什麼表現得像他們那樣。
奧爾波特理論
根據奧爾波特的說法,人格理論的基本問題在於它們如何處理動機的概念。過去在如廁訓練、學校或其他童年危機中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當前的狀況。過去發生的一切都只是過去,它不再活躍,也不能解釋成人的行為,除非它是一個當前的、有動力的力量。
奧爾波特批評了像弗洛伊德這樣的理論,這些理論優先考慮無意識的、非理性的力量而不是有意識的、理性的力量。有意圖是構成我們是誰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我們想要什麼以及我們努力追求什麼才是理解我們行為的關鍵。因此,奧爾波特試圖利用未來而不是過去來解釋現在。根據奧爾波特的功能自主概念,成熟、情緒穩定的成人的動機與其最初出現的早期經歷在功能上沒有關係。早期的動機因素變得自主,或與其最初的環境分離。
就像我們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獨立於父母一樣。我們仍然與他們有關係,但我們不再在實踐意義上依賴他們,他們也不應該再指導或控制我們的生活。奧爾波特提出了功能自主的兩個層次:外顯功能自主和本我功能自主。
本我功能自主
本我,奧爾波特用來指代自我或自我的術語,是“本我”一詞的來源。奧爾波特使用這個術語來指代那些在我們生活中被認為是溫暖、核心和重要的行為和特徵。他認為本我包括所有有助於內在統一感的人格方面,標誌著與個體特質、意圖和長期目標相關的一致性,這些特質、意圖和長期目標解釋了人格獨特的統一性和獨特性。
兒童時期的人格發展
奧爾波特用“本我”一詞來指代自我或自我。本我包括適合我們情感生活的人格的獨特方面。這些特徵統一了態度、知覺和意圖,並且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
發展階段
奧爾波特將本我的本質和成長劃分為七個階段,從嬰兒期到青春期。
在“本我”開始出現之前,嬰兒沒有自我意識。嬰兒沒有自我來調節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係,因此會自動地、反射性地對他們從環境中接收到的感官印象做出反應。奧爾波特將兒童描述為滿足感強、具有破壞性、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耐心和依賴性。儘管嬰兒期有一些可以稱為“人格”的東西,但我們的遺傳繼承(是我們最終人格的基礎)卻沒有。
本我的發展
當嬰兒意識到奧爾波特所說的“身體的我”時,身體自我就會發展起來。例如,嬰兒開始區分自己的手指和他們握住的東西。自我同一性階段之後是身份連續性的感覺。孩子們理解,儘管他們的身體和能力發生了變化,但他們仍然是同一個人。學習自己的名字並意識到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有助於孩子們發展更強的自我意識。
當他們意識到自己能夠獨立完成任務時,自尊心就會增強。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阻礙了孩子探索的慾望,反而導致孩子產生羞辱感和怨恨,那麼自尊心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自我擴充套件階段涉及孩子越來越意識到周圍的事物和人,並將其認作是自己的。下一步是發展一個自我形象,包括孩子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想要如何看待自己。這些真實的和理想的自我形象源於與父母的互動,父母讓他們的孩子意識到他們的期望以及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滿足或沒有滿足這些期望。
親子互動
在“本我”發展的所有階段或成為我們自己的自我的過程中,我們與父母的社會互動至關重要。母嬰關係作為愛和安全感的來源尤其重要。如果母親或其他主要照顧者提供了足夠的感情和安全感,那麼“本我”將逐漸穩定地發展,孩子將經歷積極的心理成長。兒童時期的願望將被允許發展成為成年期的獨立、自力更生的目標。穩定的情感成年人將作為個人特質模式的結果而出現。
然而,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本我”將無法正常發展。孩子會發展出嫉妒、怨恨、侵略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的特徵。心靈的發展受到抑制。結果,這個人變成了一個具有孩子般動機的精神病患者。成人的動機不會發展出功能自主性,而是與他們最初的環境相聯絡。人格不會從嬰兒期狀態中區分出來,特質或人格傾向也不會。
結論
根據奧爾波特的說法,健康的人格從童年時期生物學上占主導地位的有機體發展到成年時期充分發展的心理有機體。個人的動機從他們早年轉向未來。如前所述,如果童年時期對安全感和情感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本我”將成功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