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的生命週期


引言

蜉蝣(Ephemeroptera目)是一類水生昆蟲,在夏季幾個月大量出現。它們屬於現存昆蟲中最古老的類群之一,起源可追溯到3億多年前。它們的特徵是極短的壽命

它們也被稱為沙蠅、陰蠅、魚蠅、日蠅和水蠅。大多數蜉蝣以藻類、矽藻、有機碎屑和高等植物為食。然而,有些物種是已知的食肉動物。

圖片即將推出

蜉蝣的種類

有三種類型的蜉蝣:

  • 白蜉蝣 − 白蜉蝣(Ephoron leukon)是一種產卵量極高的蠅類,其卵如同冰雪般閃耀。它們主要出現在八月份。它們對光敏感。它們的孵化期持續兩到三週。

  • 巨型蜉蝣 − 它們屬於Hexagenia屬,也因其黃色和棕色的外觀而被稱為金蜉蝣。它們主要分佈在美國東部。它們有兩對翅膀,翅膀又大又黑,呈三角形,還有兩條細長的尾須。

  • 黑蜉蝣 − 它們屬於Hexagenia屬 (H. bilineata)。在早期階段,翅膀顏色較深,隨著年齡增長會變成閃閃發光且透明的。它們的腹部有兩條側線。

蜉蝣的生命週期

蜉蝣的生命週期有四個階段。

  • − 雌性蜉蝣產卵數量從50到100000不等,具體取決於物種。它們的卵大小和形狀各異,可以是橢圓形、長方形或圓形。產在水中時,卵可能會附著在任何水下物體上或沉到底部。平均孵化時間約為兩週。有時,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也會觀察到更長的時期。在此期間沒有生長,稱為滯育

  • 稚蟲 − 稚蟲,也稱為若蟲,是一種水生未成熟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從幾周到幾年不等。在此期間,會發生週期性的蛻皮,範圍從1到50次不等。蛻皮的發生取決於環境條件和物種。

    稚蟲的特點是每條腿末端只有一個爪。它們有兩到三條細長的尾須。它們還在身體的外側和上表面附著著鰓,幫助它們在水下生存較長時間。

  • 亞成蟲 − 稚蟲階段的結束標誌著皮膚從背部和翅膀處裂開,產生亞成蟲,也稱為亞 imago。與棲息在水中的稚蟲不同,它們會在附近的地方尋求庇護。亞成蟲會進行一夜的蛻皮,時間從一分鐘到幾天不等,具體取決於物種。最後一次蛻皮產生成蟲。

    它們眼睛大,觸角短而呈剛毛狀。亞成蟲的翅膀是不透明的,帶藍色、黃色、灰色或橄欖色。前翅呈三角形,後翅呈圓形。由於翅脈上的大量色素沉著,它們呈現斑駁的外觀。亞成蟲的腿和尾須也比成蟲短。亞成蟲蜉蝣一旦進入有翅階段就不能進食了。

  • 成蟲 − 這是蜉蝣的成蟲階段,也稱為 spinner。雖然外觀與亞成蟲相似,但成蟲更硬更鮮豔。它們的長度從2.5毫米到32毫米不等,包括它們的尾須。

蜉蝣的繁殖

蜉蝣的繁殖週期始於最後一次蛻皮結束,即成蟲階段開始。然而,這也標誌著蜉蝣在交配和產卵後立即死亡。在某些情況下,Hexagenia雄性可能會在連續兩天進行兩次交配。類似地,少數雌性成蟲能夠保留卵,可能在連續兩天進行兩次交配。

雄性成蟲透過在日落時分成群進行交配飛行來吸引雌性成蟲。飛航模式包括向上和向前飛行,然後向下飛行,並重復此過程。當雌性加入表演時,雄性從下方接近它們,並透過它們的胸部抓住它們,在翅膀上完成交配。

雄性釋放雌性,雌性產卵後死亡。有些物種是卵胎生的。

稚蟲可以存活一年左右,然而,成年蜉蝣在地球上擁有最短的壽命記錄,只有24小時。除了少數物種外,它們在交配後5分鐘內就會死亡。特殊的群體最多可以存活到第二天連續的第二次交配週期。

蜉蝣的經濟重要性

它們是我們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經濟價值。

  • 由於它們在可食用昆蟲中蛋白質含量最高,因此在世界各地被人類食用。

  • 它們是良好的實驗室生物。

  • 它們作為抗腫瘤分子的潛在候選者。

  • 它們已知透過其調節機制來清潔淡水。

  • 它們作為生物灌溉、生物擾動、養分迴圈和螺旋式迴圈等淡水生態系統的支援系統。

  • 它們可以作為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

  • 它們確保陸地和水生系統之間的養分迴圈。

結論

蜉蝣屬於一個相對較小的短命昆蟲目。然而,由於它們提供營養、修復、生物降解等服務,它們對生態系統非常重要。在氣候變化、汙染、棲息地喪失和入侵的不利影響下,蜉蝣的生存面臨著某些挑戰。為了維持健康的生態系統,必須關注並努力恢復蜉蝣日益減少的數量。

常見問題

Q1. 你如何理解卵胎生的術語?

A1: 那些雌性蜉蝣的物種,它們的卵在交配後漂浮在水面並死亡時在其體內孵化。

Q2. 你如何理解生物灌溉這個術語?

A2: 生物灌溉是指底棲生物將上覆水體中的溶質與沉積物中的溶質進行交換。底棲生物是指生活在海底的生物,無論是附著在堅硬表面上還是可移動的。它在沉積物生物地球化學中起著重要作用。

Q3. 你如何理解生物擾動這個術語?

A3: 生物擾動是指由於受動物或植物影響的生物運輸而導致沉積物地層發生擾動。生物擾動的成因包括攝食、挖掘、排洩沉積物顆粒等。

Q4. 蜉蝣的分佈模式是什麼?

A4: 人們已知約有3700種蜉蝣,分佈在20個科中。其中,僅北美就有近700種。在南極洲沒有觀察到它們。在活動頻繁的地區,稚蟲的密度可達每平方英尺1400個單位。

Q5. 蜉蝣生命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A5: 導致蜉蝣滅絕的主要因素是日益嚴重的汙染、入侵物種、棲息地退化和氣候變化。

更新於:2023年1月23日

517 次瀏覽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