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管理與倫理
醫療管理計劃有多種形式,而且這些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明顯。正如一位作者所說:“如果你見過一個醫療管理計劃,你只見過一個醫療管理計劃。” 由於這種巨大的異質性,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評估醫療管理的經濟效益都極具挑戰性。儘管這些機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但更合理的理解是,醫療管理計劃整合了多種不同的流程。不同的機制在理論和實踐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某些組合可能比其他組合更有效。
醫療管理的歷史
醫療管理的歷史非常悠久。自1849年以來,已經有檔案記載,一個人與幾位醫生簽訂合同,以預定的費用為特定人群提供治療。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大型預付費群體診所,例如凱撒醫療計劃。然而,直到最近,這些理念才緩慢發展。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一些醫生和醫療團體試圖透過非正式和規章措施取締合同醫療的做法,因為他們反對這些“合同醫療”安排。
例如,在一些地區,參與預付費計劃的醫生被禁止加入醫療協會,並被拒絕進入醫院。一度,有17個州強制規定醫生選擇自由,取締了超過一半州的消費者控制醫療計劃,從而終結了大多數醫療管理模式。為了阻止消費者控制的預付費群體診所計劃的蔓延,催生了各種不同的醫療管理安排。“基礎計劃”是當今蓬勃發展的獨立執業協會的前身,由經營自己私人獨立診所的醫生組成。
醫療管理中的倫理
這些包括:
信任
維護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應該是基於角色的醫學倫理的主要目標。信任不僅因為它本身的理論價值,而且因為它具有治療作用。因此,與其僅僅關注倫理妥協是否容易引起公眾的不滿或破壞信任的基礎,不如考慮它是否會削弱患者尋求治療、提供必要資訊和遵循治療建議的意願。
財務激勵下的患者忠誠度
傳統的觀念認為,無論成本多少,每個患者都應該接受任何可能對其有益的治療,這與醫生在當前保險政策和醫療管理計劃下所扮演的角色不相容。許多付款方、客戶和臨床醫生都認為偏離這一理想是可取且可接受的。然而,由於這種現實檢驗,該行業可以保持所有型別的患者忠誠度。透過更溫和的原則,例如最大限度地提高醫生照顧的患者群體的健康狀況、群體成員之間的護理公正性、角色分離和患者權益維護以及利益衝突的誠實性,醫生仍然可以展現出對患者利益的堅定承諾。如果遵循這些準則,醫生可以誠實地說,他們在保險公司財務限制範圍內為每位患者提供儘可能最好的護理。
患者之間的公正性
每位醫生都應該調整其臨床判斷,以形成一種實踐風格,這種風格考慮到其執業環境和患者群體所呈現的獨特的財務激勵和資源限制。這項指導方針並非強制要求所有醫生在所有執業環境中都採取一致的行為。相反,在一個環境中,公正的誓言要求醫生對每位患者應用相同的臨床標準,而不管患者的保險如何。實際上,公正性意味著使用與臨床相關的合理的資源分配標準,並且這些標準不會因患者的財務狀況、社會地位、種族或保險狀況而有所不同。即使醫生將控制成本的影響納入其執業風格,即使不同的醫生可能有不同的執業風格,保持對每位患者進行公正治療的目標,使醫生能夠保持對每位患者醫療福利的忠誠承諾。
誠實
當醫生在隱蔽的或廣為人知的財務利益衝突下工作時,例如當今的人頭費和醫生所有權利益,對患者的忠誠度需要高度的透明度。很少有醫療管理組織公開討論這些付款方式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客戶的激勵措施。一項對醫療管理組織營銷的調查得出結論,它們“傾向於產生一種服務以自由和不受限制的形式提供的印象,這與預付費醫療管理組織實踐的經濟原則相矛盾”。
醫療管理的益處
醫療管理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益處,那就是它揭示了患者/醫生關係,照亮了陰暗角落和缺陷。患者現在被迫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即使是將決策權委託給一位有信譽和值得信賴的醫生,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最佳利益一定會得到維護。因此,至少在這方面,醫療管理對患者是有益的。此外,至少在這方面,醫生的自主權受到了嚴重限制;換句話說,他們對臨床環境的影響力不再像以前那樣大了。他們現在必須考慮到患者和財務管理人員,他們更瞭解醫療決策中涉及的因素,並且更渴望行使他們的自主權。
全國心理健康計劃
全國心理健康計劃於1982年成立,旨在確保為所有人,特別是弱勢群體和弱勢群體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國家心理健康計劃的目標是:a)預防和治療精神和神經系統疾病及其相關的殘疾;b)利用心理健康技術改善一般服務;c)在國家全面發展中應用心理健康原則,以提高生活質量;d)精簡/現代化精神病院;以及e)改進精神科部門的研究和發展。
結論
一些醫療管理模式危及患者和公眾的信任。信任就是相信並依賴他人會在道德上、普遍地以及在特定情況下采取行動。控制在更大或更小程度上破壞了信任。當我們無力控制他人的行為時,我們要麼信任他們,要麼不信任他們。在沒有控制的情況下(或只有少量控制的情況下),我們處於暴露狀態,將信任寄託於他人,並冒著被辜負的風險。它們涉及信任或不信任。在大多數情況下,控制和懷疑是混合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