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球速覽



冰球 - 概述

冰球,也被稱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競技運動,主要在加拿大、北美和歐洲進行,它是從一種名為“赫利”的運動發展而來的。但據信它起源於18世紀初的東海岸新斯科舍省,之後主要作為冬季運動影響了西方。

冰球是在冰面上進行的運動,運動員穿著冰鞋,分成兩隊,用球杆擊打冰球(puck),爭取攻入對方球門得分。這項運動獲得了極高的普及率,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也在奧運會上進行國際比賽。

Ice Hockey

目標

冰球的主要目標是將冰球(puck)擊入對方球門。一支球隊包括一名守門員和五名隊員,透過將冰球擊入球門來得分。比賽結束時,進球數較多的球隊獲勝。

比賽中,冰球在隊員之間傳遞,對方球隊則試圖阻止傳球,對方的守門員則在球門前阻止進球。

隊伍規模

冰球比賽由兩隊進行,每隊六名隊員。每隊由五名滑冰運動員和一名守門員組成。滑冰運動員包括三名前鋒和兩名後衛,可以在冰面上自由移動。守門員在球場上的活動範圍有限,對擊打冰球的控制也僅限於部分割槽域。

這項運動的換人次數不限,可以在比賽的任何時間點進行換人,除非對方球隊犯規或隊員受罰。冰球比賽設有男子組和女子組。

冰球 - 參賽國家

冰球是西方,特別是加拿大和北美地區主要的冬季運動之一。隨著在西方的普及和認可度的提高,冰球也被娛樂行業用作鼓舞人心的英雄主義運動。許多好萊塢電影、音樂專輯和電視節目都以冰球為題材。

這項運動已在全球範圍內廣受歡迎,並透過各種錦標賽聯賽進行,其中最受歡迎的聯賽包括北美國家冰球聯盟(NHL)、斯坦利盃賽、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大陸冰球聯盟(KHL)和亞洲冰球聯盟(ALIH)。國際冰球聯合會(IIHF)是這項運動擁有百年曆史的管理機構,擁有74個成員國,並組織超過25項不同級別的世界錦標賽。

參與冰球比賽的國家

目前大約有80個國家正在進行這項運動,其中74個國家參加錦標賽聯賽。

根據國際冰球聯合會對球員的調查,參賽國家是根據該地區球員的數量來突出的。

冰球 - 比賽環境

冰球被稱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運動。它是在冰面上進行的智慧與技巧的比拼,兩隊為了獲得更多進球而展開激烈的競爭。比賽的主要目標是將冰球擊入對方球門;一支球隊的五名滑冰運動員共同制定策略,克服對方球員設定的障礙。

冰球場設計

冰場的冰面是透過在混凝土表面噴水製成的;冰面下的製冷管道使水結冰。理想的冰層厚度為19毫米。

根據國際冰球聯合會的規定,冰場長200英尺,寬80英尺,分為三個區域。一條位於冰場中央的紅線與兩條藍線平行,將三個區域分開,距離兩側球門等距。中間區域稱為中立區(neutral zone),用紅色圓圈突出顯示的區域是防守區(defending zone)。用藍色圓圈突出顯示的區域以及對方球門是進攻區(attacking zone),如下圖所示。

Rink Design

球門位於冰場的兩端,球門後部覆蓋著網。球門的尼龍網通常高4英尺,寬6英尺,由守門員守護。

冰球比賽時間

冰球比賽通常持續1小時,分為三個20分鐘的階段。比賽計時器僅在冰球被球員控制時才會執行。如果比賽暫停,計時器會立即停止。進攻方和防守方會在第二和第三階段結束後以及加時賽開始時交換場地。

比賽以面門開始,雙方中鋒(C)面對面站在冰場中央,裁判將冰球放在他們之間。兩隊的中鋒試圖爭奪冰球以開始比賽。除了比賽開始外,在比賽暫停後也會使用面門來恢復比賽。

如果比賽打成平局,則進行5分鐘的加時賽,率先得分的球隊獲勝。如果加時賽後仍打成平局,則進行點球大戰,每隊3名球員,進球數較多的球隊獲勝。

冰球 - 裝備

進行冰球比賽所需的基本裝備是冰球和球杆。此外,還有許多其他裝備,如下所述。

冰球(Puck) - 它是一個三維圓形冰球,由黑色硫化橡膠製成。其直徑通常約為80至85毫米,厚度為25至30毫米。冰球的重量通常為1至1.5公斤。它還在外側有一層2毫米厚的保護層。

球杆(Hockey Stick) - 它主要由木材和石墨製成,長度為150至200釐米,帶有稱為球杆頭的水平扁平延伸部分。球杆頭與球杆成135o角,使球杆看起來像字母“L”。球杆頭長25至40釐米,末端略微彎曲,使球員能夠在冰面上控制冰球。球杆的尺寸因球員身高而異。守門員的球杆比滑冰運動員的球杆具有更寬的球杆頭和更小的角度,以便於在球門附近擋住冰球。

Hockey Stick

頭盔(Helmet) - 冰球頭盔可以選擇配戴面罩,所有球員都必須佩戴。這些頭盔由堅硬但靈活的熱塑性塑膠外殼製成,內部採用強力吸震襯墊,以避免頭部和麵部受傷。

護齒(Mouth Guard) - 用於防止牙齒和下頜因撞擊和跌倒而受傷。定製的塑膠護齒對冰上球員來說是強制性的。

護頸(Neck Guard) - 它帶有尼龍外板和內部襯墊,具有抗傷口效能,可用於滑冰運動員和守門員,以避免頸部和喉嚨區域受傷。

肩部和手臂護具(Shoulder & Arm Pads) - 這是關鍵裝備,外層採用堅硬的塑膠製成,內部採用吸震泡沫。它使球員看起來肩寬。這些護具主要保護肩膀、胸部、脊柱和肋骨免受滑冰運動員之間碰撞造成的傷害。

肘部護具(Elbow Pads) - 它保護肘關節、上臂、下臂和前臂免受骨折。

手套(Gloves) - 皮革製成的厚襯裡手套有助於保護球員的指關節和手部免受冰面上強烈的衝擊。

冰球褲(Hockey Pants) - 尼龍膝蓋長度的褲子帶有安全帶,用於固定內部的臀部、尾骨、大腿和骨盆護具。

護脛(Shin pads) - 膝蓋和小腿護具,採用堅固的塑膠外殼,可防止滑冰鞋、球杆、冰球和其他傷害。根據球員的身高和腿部尺寸提供不同尺寸。

冰球襪(Hockey Socks) - 與普通襪子略有不同,冰球襪採用針織羊毛製成,沒有腳部部分,用於覆蓋護脛。在這項運動中,球員的腳部用於平衡滑冰鞋。

冰鞋(Ice Skates) - 滑冰運動員需要完美的堅固外殼靴子和記憶泡沫內底,以及圓形鞋跟和可連線的冰刀,這對冰球運動員來說非常重要。與滑冰運動員不同,守門員需要厚實的冰刀,更大的半徑和更少的踝關節支撐,以便輕鬆地用冰鞋滑行。守門員的靴子比滑冰運動員的靴子更靠近冰面,以防止冰球從靴子和冰刀之間滑過。

球衣(Jersey) - 所有球員都穿著尼龍材質的寬鬆彩色襯衫,帶有彩色側板。通常,球員的姓名和號碼會用其球隊顏色標註。

Hockey Equipments

胸部和手臂護具 - 守門員需要穿上厚厚的泡沫填充胸部和手臂護具,延伸到腹部,並與冰球褲系在一起,以確保對守門員的前臂、肱二頭肌、肋骨和腹部的全面保護。

擋杆(Blocker) - 守門員需要在一隻手上戴上擋杆來握住球杆。這些長方形的填充手套用於擋住冰球並將它們彈回冰面上。

接球手套(Catch glove or trapper) - 守門員在另一隻手上戴上接球手套,通常比普通皮革手套厚,用於透過抓住快速射門來擋住冰球。

Protectors

腿部護具(Leg Pads) - 守門員在冰上最引人注目的裝備是完全平坦的、大量泡沫填充的腿部護具。守門員在護脛上佩戴這些護具,以獲得額外的保護,並用這些護具適當地擋住冰球。

冰球 - 專業術語

在熟悉比賽規則和比賽指導方針之前,務必先了解冰球中使用的術語。

  • 冰場(Rink) - 冰面比賽場地

  • 藍線(Blue lines) - 冰場上的線條,將進攻區和防守區分開。

  • 紅線(Red line) - 將冰場分成兩半的中心線

  • 球門線(Goal line) - 從球門柱到球門前冰場圍板的紅線。

  • 球門(Goal cage) - 球門線後方的梯形區域,由網和矩形立柱覆蓋。

  • 中立區(Neutral zone) - 冰場中央兩條藍線之間的區域。

  • 進攻區(Attacking Zone) - 從藍線到球門的進攻方比賽區域。

  • 防守區(Defensive zone) - 從藍線到球門另一端圍板的防守方比賽區域。

  • 面門(Face-off) - 用於開始比賽或階段間隙後開始比賽,或在比賽暫停後開始比賽的方法。兩隊在冰場上按照各自的位置排列,兩隊的中鋒球員在冰場中央爭奪冰球,裁判將冰球扔到面門點。

  • 中鋒(Center player) - 位於冰場中央的前鋒位置的球員,負責控制冰球並得分。

  • 邊鋒球員 (Biānfēng qúyuán) − 位處前鋒位置,位於中鋒球員左右兩側的球員,幫助其保持控球權並射門得分。

  • 後衛 (Hòuwèi) − 位處前鋒球員身後左右兩側的球員,負責阻止對方射門得分。

  • 守門員 (Shǒumén yuán) 或門將 (Ménjiàng) − 位處球門附近的球員,透過封堵冰球進入球門線和球門來阻止對方得分。

  • 額外進攻球員 (Érwài jìngōng qúyuán) − 任何一方球隊中,用以替換守門員的場上前鋒球員。

  • 進球 (Jìnqíu) − 當球員擊中冰球,並且冰球越過球門線進入球門時。

  • 助攻 (Zhùgōng) − 最多可記給兩名協助傳球或擊退冰球以完成進球的球員。

  • 撲救 (Pūjiù) − 當守門員或其他任何球員阻止對方球隊得分,甚至阻止控球球員將冰球射過球門線時。

  • 點球 (Diǎnqiú) − 通常在球員嚴重違反規則,阻止對方球隊球員的得分機會時判罰。對方球員將獲得點球,在冰場中央控球,對陣罰球隊的守門員(在其球門前),進行一對一的射門嘗試。

  • 壓哨球 (Yāshào qiú) − 在比賽階段結束前瞬間射入的進球。冰球必須在該階段剩餘時間少於0.1秒前越過球門線,否則進球無效。

  • 球門線撲救 (Qiúménxiàn pūjiù) − 當球員試圖射門得分,但冰球僅觸碰到球門線而沒有越過時。

  • 帽子戲法 (Màozi xìfǎ) − 同一名球員連續攻入三個球。

  • 少打多 (Shǎodǎ duō) − 由於犯規,場上球員數量少於對方球隊的球隊。

  • 多打少 (Duōdǎ shǎo) − 由於對方球隊犯規處於少打多的情況下,場上球員數量多於對方球隊的球隊。

  • 單刀 (Dāndāo) − 控球球員與對方球門之間沒有後衛球員。

  • 回防 (Huífáng) − 對對方球隊的進攻做出反應,滑回防守區域。

  • 反手射門 (Fǎnshǒu shè mén) − 使用球杆背面擊球。

  • 傳球 (Chuán qiú) − 球員將冰球傳給隊友。

  • 衝撞式進攻 (Chōngzhuàng shì jìngōng) − 球員運用的一種技巧,從對方球隊的藍線到邊線交匯處控制冰球,從而推進冰球進入進攻區域。

  • 用手傳球 (Yòng shǒu chuán qiú) − 用手傳球,在己方防守區域內允許,但在中立區和進攻區內禁止。

  • 點球大戰 (Diǎnqiú dàzhàn) − 在平局比賽中,以及加時賽以平局結束時,雙方進行多次點球大戰以決定獲勝球隊。

  • 左翼鎖 (Zuǒyì suǒ) − 當失去控球權時制定的戰術。左翼球員改變位置,與後衛球員一起進行區域防守,以重新獲得控球權。

  • 中立區陷阱 (Zhōnglì qū xiànjǐng) − 阻止對方球隊控制並傳球穿過中立區的戰術。

  • 直接射門 (Zhíjiē shè mén) − 球員在接球后,不擊打或處理冰球,直接射門。

  • 加時賽 (Jiāshí sài) − 兩隊打平的情況下進行的額外比賽階段。加時賽中率先得分的球隊獲勝。

  • 蝴蝶式撲救 (Húdié shì pūjiù) − 守門員用來用腿墊覆蓋球門的一種封堵技術。

  • 鐵十字 (Tiě shízì) − 對抗對方球隊的一種防守戰術。中鋒球員、兩名後衛和守門員排成菱形,執行罰球,以阻止對方球隊得分。

  • 凍結冰球 (Dòngjié bīngqiú) − 守門員通常可以用手套抓住冰球來停止比賽。

  • 身體碰撞 (Shēntǐ pèngzhuàng) − 運用力量將對方球員撞倒在地。

  • 少打多防守 (Shǎodǎ duō fángshǒu) − 指處於少打多情況下的球隊球員的陣容、策略和比賽方法。

  • 前場壓制 (Qiánchǎng yāzhì) − 為獲得控球權,球員會在進攻區進行前場壓制,創造得分機會。

  • 髖部碰撞 (Kuān bù pèngzhuàng) − 球員用髖部撞倒對方球員。

  • 高杆 (Gāo gàn) − 用高於肩部的球杆觸碰冰球,將導致比賽中斷。高杆進球無效。

  • 肘擊 (Zhǒujī) − 球員用肘部擊倒對方球員,將導致罰球。

  • 干擾 (Gānrǎo) − 對沒有控球的對方球員進行阻攔而被判罰的小犯規。

  • 拉拽 (Lāzhuài) − 球員抓住對方球員進行阻攔而被判罰的小犯規。

  • 打架 (Dǎjià) − 球員反覆攻擊對方時發生的嚴重犯規。

  • 比賽行為不端 (Bǐsài xíngwéi bùduān) − 即使在多次罰球后,球員因比賽行為不端被逐出比賽。

  • 高杆 (Gāo gàn) − 一名球員用球杆擊中對方球員的頭、臉或肩部而被判罰的小犯規或雙小犯規。

  • 持球杆犯規 (Chí qiúgǎn fàn guī) − 抓住對方球員的球杆而被判罰的小犯規。

  • 鉤杆 (Gōugàn) − 用球杆杆面阻礙對方球員。

  • 罰球區 (Fáchí qū) − 被罰球員坐在冰場旁的區域。

  • 越位 (Yuèwèi) − 一支球隊將冰球擊過中線和對方球門線,而冰球沒有進入球門,也沒有被中立區或防守區中的任何對方球員觸碰,比賽被暫停。越位的球隊在比賽暫停期間不允許換人。

  • 踢球 (Tī qiú) − 用球員的冰鞋推冰球。踢球不能得分。踢對方球員可能會被判罰小犯規。

  • 膝蓋 (Xīgài) − 球員試圖用伸出的膝蓋阻擋對方球員,將被判罰小犯規。

  • 粗野犯規 (Cūyě fàn guī) − 球員用手或拳頭觸碰對方球員將被判罰小犯規。

  • 揮杆 (Huīgàn) − 球員試圖觸碰對方球員的球杆或身體,導致對方在冰鞋上搖晃,將被判罰小犯規。

  • 刺戳 (Cìchuō) − 球員試圖用球杆杆面刺戳對方,將被判罰雙小犯規。

  • 帶球換人 (Dài qiú huàn rén) − 在比賽進行中隨時換人,無需暫停比賽。

  • 越位 (Yuèwèi) − 球員在冰球傳到己方區域之前,越過了對方球隊的區域。

  • 出界 (Chūjiè) − 冰球被射出冰球場。

冰球 - 如何比賽?(Bīngqiú - Rúhé bǐsài?)

冰球比賽以開球開始。裁判在冰場中央會見兩隊中鋒球員,並在兩名對陣球員之間放下冰球。兩名中鋒球員試圖透過爭奪來獲得控球權。擁有控球權的球隊被稱為進攻方,另一支球隊被稱為防守方。

球員及其位置 (Qúyuán jí qí wèizhì)

比賽中列出的冰球隊典型規模為20名球員,其中包括12名前鋒球員(中鋒和邊鋒)、6名後衛和2名守門員,並且在比賽中可以隨時進行無限次換人。比賽中隨時可以進行換人,這被稱為帶球換人 (dài qiú huàn rén)

在冰球比賽中,每隊在冰球場上各有六名球員。球員在冰球場上的位置如下圖所示。除守門員外,所有球員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冰球場上移動。只有守門員不能越過中線。

每支球隊分為四個不同的部分。首先是中鋒。該球員位於冰場中央,擁有控球權。在中鋒球員的左右兩側是左右邊鋒球員 (Biānfēng qúyuán),在開球時支援中鋒球員獲得控球權。

後衛球員 (Hòuwèi qúyuán) 在中鋒球員的身後左右兩側排成一線,在比賽中處理冰球。守門員 (Shǒumén yuán) 位於球門前。他是球隊中最強的球員。他負責阻止冰球進入球門,阻止對方球隊得分。

守門員和後衛主要負責阻止對方球員得分,而前鋒(中鋒和邊鋒)則負責對對方球隊得分。守門員向對方球員發起挑戰,並射門進行反攻。

比賽概要 (Bǐsài guàiyào)

開球后,擁有六名球員的進攻方 (Jìngōng fāng) 獲得控球權,並試圖用他們的球杆將冰球傳到對方球門的球門線,以獲得分數。對方球隊,也就是防守方,試圖阻止冰球進入他們的球門。進攻方和防守方根據控球權不斷變換角色。比賽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20分鐘。球隊在第二和第三階段結束後交換場地。

比賽以開球 (Kāiqiú) 開始,中鋒球員控制冰球。邊鋒全力支援射門,而後衛則在左右兩側成對,在其他球員失誤時控制冰球。

冰球比賽中限制冰球移動的三大關鍵規則是越位、擲球過中線和球出界。如果球員在冰球傳到對方區域之前越過了對方區域,則被認為是“越位”。當防守方將冰球擊過中線和球門線,並且冰球沒有與任何其他球員的球杆接觸時,則發生擲球過中線(Icing)。當冰球離開冰球場時,比賽將立即停止,此時球被認為是“球出界”。

控球和帶球

冰球運動的核心是使用球杆控制冰球。這兩種重要的技能對於冰上球員來說是必須的,他們需要透過在冰球場上滑冰來控制冰球並將其推進到對方球門。控球的中鋒需要帶球突破對手的防線,最重要的是不能丟球。其他隊員為帶球者創造空位,並試圖在對陣守門員時創造得分機會,從而取得進球。

控球技術(Stickhandling)基本上是移動冰球以爭取後續進球並得分的一種技巧。冰球運動員通常擁有精湛的滑冰技巧。當需要處理冰球時,球員的滑冰能力會下降,因為他們需要平衡好滑冰姿勢並用球杆保持冰球的移動。為了讓球員保持頭部和眼睛的協調性,並保持冰球在球杆上,需要遵循一些簡單的規則:

  • 持杆姿勢——正確的持杆姿勢是保持冰球在比賽中的關鍵。球員需要用上手部牢牢握住球杆,而用下手部輕握,以便輕鬆控制冰球。持杆姿勢中一項重要的技術被稱為柔和的持杆(Soft hands)。

  • 球杆刃的擺放——冰球杆刃的擺放是控制冰球的另一種重要方法。球杆刃的移動應該由鞋跟和鞋尖的位置來支撐。移動冰球時,球杆刃應平穩地來回掃動表面,而不要滾動冰球。

  • 頭部姿勢——保持正確的頭部抬起姿勢,球員可以準確地觀察比賽環境,並形成視線,這有助於球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

控球——這是在冰球場上對抗對方球員並保持冰球的一種技巧。整場比賽都圍繞著控球展開。所有球員,尤其是帶球者,都必須控制住冰球並保持控球,直到能夠將冰球傳給其他球員推進進攻。保持控球的最佳方法是:球員站在冰球和防守隊員之間,用手臂擋住防守隊員,並用球杆控制冰球。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角球區、球場圍欄附近以及球門區域周圍。

Puck Control

得分

在冰球比賽中,採用基於積分的計分制度。滑冰者的主要目標是透過球隊進球獲得積分。得分最高的球隊贏得比賽。除了進球外,球隊還可以透過助攻獲得積分。通常情況下,助攻會記給進球隊的兩名球員:觸球、傳球、擊球或改道冰球的球員,以及透過移動來支援前鋒進球的球員。這些助攻球員會根據他們的表現獲得積分。獲得助攻的防守隊員將獲得一分。

當冰球擊過球門線並進入球門,越過對方守門員的阻擋時,便算進球。進球的一方獲得一分。

在以下情況下,不能判罰進球:

  • 如果球員試圖用腳踢或用手扔冰球進球門,而不是使用球杆。

  • 如果進球時,進球方在冰球場上超過六名球員。

  • 如果守門員將冰球擊過中線進入對方球門。

  • 如果進球時球門被撞歪了。

  • 如果對方球員阻礙守門員封堵球門。

冰球 - 進球型別

冰球比賽中球員的進球方式有很多種,但每種進球的積分都是一樣的。

  • 均勢進球——當雙方在冰球場上各有六名球員時打進的球。

  • 少打多進球 (SHG)——由於球隊球員犯規,球隊以較少球員進行短板防守時打進的球。

  • 多打少進球 (PPG)——如果一方球員犯規,則由另一方以更多球員進行多打少進攻時打進的球。

  • 烏龍球——球員將冰球射入己方球門,但積分記給對方。

  • 空門球 (ENG)——由於換下守門員增加一名前鋒而守門員不在球門前防守時打進的球。

  • 點球進球——由於犯規而進行的點球(進攻球員和對方守門員之間)打進的球。

Goals

處罰

在這場比賽中,違反規則會導致對球員或球隊進行處罰,這會影響整個比賽。當球員受到處罰時,球員需要進入罰球區,而他的球隊需要在一段時間內以五名球員繼續比賽。處罰分為大處罰和小處罰。小處罰通常為兩分鐘,而大處罰根據球員犯規情況為五分鐘。被罰隊的稱為“少打多”,而從處罰中獲益的球隊則處於“多打少”狀態。

小處罰

當球員透過以下行為阻擋對方球員時,將被處以兩分鐘的處罰,不允許換人,被罰球隊處於少打多狀態。

  • 膝蓋頂撞
  • 用球杆勾人
  • 肘擊
  • 干擾沒有控球的球員
  • 用球杆揮打,用手抓住
  • 用球杆刺戳
  • 冰球場上超過六名球員
  • 高舉球杆(擊打對方球員的頭部和麵部區域)
  • 打架(冰球場上球員之間的肢體衝突)
  • 交叉檢查(用球杆猛擊對手)

如果對方球員因犯規受傷流血,則對球員處以4分鐘雙小處罰。如果被罰球隊在少打多狀態下進球,則處罰結束。

大處罰

如果球員在冰球場上與對方球員發生衝突,則將被處以5分鐘的處罰,不允許換人。如果在衝突中對方球員受到故意傷害或頭部和麵部區域受傷,通常大處罰會被作為小處罰的延伸。

冰球 - 冠軍

冰球起源於西方國家。它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節奏最快的運動。根據國際冰球聯合會(IIHF)的排名,擁有大量球員和世界最佳球隊的七大強隊如下:

排名 國家 球隊 冠軍
第1名

Canada 加拿大

  • 加拿大男子國家冰球隊
  • 加拿大女子國家冰球隊。
  • 蒙特利爾加拿大人隊
  • 卡爾加里火焰隊
  • 埃德蒙頓油人隊
  • 渥太華參議員隊
  • 多倫多楓葉隊
  • 溫哥華巨人隊
  • 戈迪·豪
  • 馬里奧·勒米厄
  • 韋恩·格雷茨基
  • 斯科特·奈德邁爾
  • 帕特里克·羅伊
  • 馬克·梅西耶
  • 喬·薩基克
  • 羅布·布萊克
  • 克里斯·普朗格
第2名

Russia 俄羅斯

  • 俄羅斯男子國家冰球隊
  • 俄羅斯女子國家冰球隊
  • 弗拉迪斯拉夫·特列季亞克
  • 維亞切斯拉夫·費季索夫
  • 伊戈爾·拉里奧諾夫
  • 帕維爾·佈雷
  • 謝爾蓋·費多羅夫
第3名

USA 美國

  • 美國男子國家冰球隊
  • 美國女子國家冰球隊
  • 芝加哥黑鷹隊
  • 霍比·貝克
  • 佈雷特·霍爾
  • 凱文·史蒂文斯
  • 邁克·莫達諾
  • 克里斯·德魯裡
  • 喬·穆倫
  • 布萊恩·利奇
  • 馬克·豪
  • 菲爾·豪斯利
  • 安吉拉·魯傑羅
第4名

Czech Republic 捷克共和國

  • 捷克男子國家冰球隊
  • 捷克女子國家冰球隊
  • 彼得·施塔斯尼
  • 多米尼克·哈塞克
  • 鮑比·霍利克
  • 理查德·斯梅利克
  • 米哈爾·喬丹
第5名

Finland 芬蘭

  • 芬蘭男子國家冰球隊
  • 芬蘭女子國家冰球隊
  • 萊雄納特(芬蘭語中的“雄獅”)
  • 伯尼·費德科
  • 亞里·庫里斯
  • 安特羅·尼蒂馬基
  • 特穆·塞拉涅
第6名

Slovakia 斯洛伐克

  • 斯洛伐克男子國家冰球隊
  • 斯洛伐克女子國家冰球隊
  • 帕維爾·德米特拉
  • 馬裡安·加博裡克
  • 里加迪納摩隊
  • 米羅斯拉夫·薩坦
第7名

Sweden 瑞典

  • 瑞典男子國家冰球隊
  • 瑞典女子國家冰球隊
  • 托米·阿布拉罕松
  • 博耶·薩爾明
  • 馬茨·桑丁
  • 彼得·福斯伯格
  • 尼克拉斯·利德斯特羅姆

冰球名人堂

冰球史上最受歡迎的四位球員如下:

韋恩·格雷茨基

他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的球員,在1979年到1999年期間效力於四支球隊。他是一位非常高產的得分手,為球隊貢獻了大量的進球和助攻。他是唯一一位單賽季得分超過200分的球員,並且連續14個賽季得分超過100分。他創造了許多紀錄,例如61項NHL紀錄和40項常規賽紀錄等等。

戈迪·豪

他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的球員,在1946年到1980年期間,效力於NHL 26個賽季,WHA 6個賽季。戈迪·豪創造了許多後來被韋恩·格雷茨基打破的紀錄。豪四次獲得斯坦利杯冠軍,六次獲得哈特獎盃(最有價值球員獎)。此外,他還六次獲得亞特羅斯獎盃(最高得分獎)。

謝爾蓋·費多羅夫

他是一位俄羅斯冰球運動員,現任大陸冰球聯盟(KHL)的經理。他曾效力於國家冰球聯盟(NHL),三次獲得斯坦利杯冠軍,並獲得一次哈特紀念獎盃(最有價值球員獎)。他在1200場NHL比賽中攻入483球,被認為是NHL最佳球員之一。

維亞切斯拉夫·費季索夫

Viacheslav Fetisov

他是一位俄羅斯冰球運動員,曾效力於莫斯科中央陸軍冰球隊(HC CSKA Moscow)13個賽季。之後,他加入NHL,贏得了多次斯坦利杯冠軍。他還作為蘇聯國家隊隊長,在冬季奧運會上獲得兩枚金牌。退役後,他執教新澤西魔鬼隊,並幫助球隊獲得了兩次斯坦利杯冠軍。

印度冰球

冰球運動在加拿大、北美和歐洲部分地區尤其盛行。它在印度也相當受歡迎。然而,印度國家冰球隊直到2009年才開始參加國際冰球聯合會亞洲挑戰杯和其他錦標賽,但在印度北部的一些地區,如拉達克、西姆拉、德hradun和查謨和克什米爾的部分地區,冰球已經獲得了相當的知名度。

這項運動從英國殖民時期就開始在當地進行。目前,大約有六支州隊參加全國比賽。許多外國人都很樂意在拉達克和西姆拉山區海拔最高的冰球場進行比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