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歷史與演變



超文字標記語言 (HTML) 最初由蒂姆·伯納斯-李於 1991 年後期開發。它被設計為一種標準語言,用於在全球資訊網上建立和格式化文件。網際網路上的所有網頁都是由 HTML 製成的。

從 1990 年到 1995 年,HTML 經歷了變化和擴充套件,最初在 CERN,然後在 IETF。全球資訊網聯盟 (W3C) 成為 HTML 開發的新家園。

超文字

為了理解 HTML 的起源,我們必須首先考察超文字的概念。像範內瓦·布什這樣的 20 世紀初的先驅提出了透過超文字將資訊聯絡在一起的概念,設想了一種“麥克斯”機器,它可以使用連結的縮微膠片來組織海量資訊。

然而,美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泰德·尼爾森在 20 世紀 60 年代首次使用了“超文字”一詞。尼爾森對超文字的想法是開發一個連線的文字和多媒體網路,允許非線性資訊導航。

HTML History and Evolution

歷史與演變

在這裡,您將看到 HTML 在過去幾十年的演變。主要升級是在 2012 年的 HTML5 中完成的。

年份 進展
1991 蒂姆·伯納斯-李建立了超文字標記語言,但尚未正式釋出。
1993 蒂姆·伯納斯-李建立了 HTML 的第一個版本,該版本已釋出並供公眾使用。
1995 HTML 2.0 釋出,其中包含一些附加功能以及現有功能。
1997 曾嘗試使用 HTML 3.0 擴充套件 HTML,但被更實用的 HTML 3.2 取代。
1998 W3C(全球資訊網聯盟)決定將重點轉移到基於 XML 的 HTML 等效項 XHTML。
1999 HTML 4.01 於 1999 年 12 月成為正式標準,是 2000 年代初使用最廣泛的版本。
2000 XHTML 1.0 於 2000 年完成,是 HTML4 與 XML 的結合。
2003 XForms 的引入重新激發了對改進 HTML 本身而不是用新技術替換它的興趣。這一新理論認識到 XML 更適合 RSS 和 Atom 等新技術,而 HTML 仍然是 Web 的基石。
2004 W3C 舉辦了一個研討會,探討重新開放 HTML 演變的可能性。Mozilla 和 Opera 聯合提出了後來影響 HTML5 的原則。
2006 W3C 對 HTML5 開發表示興趣,並組建了一個工作組與 WHATWG 合作。W3C 的目標是釋出“完成”的 HTML5 版本,而 WHATWG 則專注於“活文件標準”,不斷發展 HTML。
2012 HTML5 可以看作是 HTML 4.01 的擴充套件版本,於 2012 年正式釋出。

HTML 功能的演變:從 HTML 1.2 到 HTML 5

隨著 HTML 新版本的推出,增加了對其他功能的支援,並增強了使用者體驗。下表顯示了在 HTML 後續版本中引入的功能

內容型別 HTML 1.2 HTML 4.01 HTML 5 描述
圖片 img 標籤允許將圖片新增到 HTML 文件中
段落 HTML 中的段落元素用於表示網頁上的文字段落。
標題 標題用於 HTML 中定義可變長度的標題。(h1 到 h6)
地址 HTML 中的地址元素用於包含使用者的聯絡資訊。
錨點 錨點標籤用於在網頁中定義超連結。
列表 列表用於 HTML 中顯示相關專案的列表。
表格 表格用於將資料組織成行和列
樣式 樣式用於向網頁新增 CSS 樣式
指令碼 指令碼用於向 HTML 新增 JavaScript。
音訊 允許將音訊引入網頁
影片 允許將影片引入網頁。
畫布 允許將圖形元素引入網頁。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