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模型
心理學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指出,人類心理學或人類精神分為三個特定要素。 這三個要素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為了清晰地瞭解人類行為及其在特定時間特定行為的原因,藉助於觀察個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瞭解一個人的精神至關重要。例如,一個人可能會對某些特定的事情感到焦慮或擔憂。但是,弗洛伊德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一個人只有在他/她最近或一段時間內經歷過任何創傷性經歷後才會感到焦慮。現在,在這種情況下,過去的創傷隱藏在人的意識之外,它可能會在成年後給此人帶來身心問題。弗洛伊德還指出,人的一些行為經驗可能來自反射動作或人在緊急情況下做出的突然決定。
自我
在他的精神模型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指出,自我就是本我的那部分,它在個體周圍環境的直接影響下被修改或改變,或者更簡單地說,受外部世界的影響。意識人格的唯一組成部分是自我。它是個體在考慮自身時所意識到的東西,也是他們通常試圖向他人展現的東西。自我逐漸充當本我的感知與外部現實世界之間的調解者。它是一種與決策相關的性格特徵。自我應該理性運作,而本我應該混亂和非理性。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設計出滿足慾望的實用方法,並且經常推遲或推遲滿足感以避免不良的社會後果。自我透過考慮社會現實、習俗、禮儀和規則來決定如何行動。與本我不同,自我關心的是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來獲得快樂。自我尋求快樂(即緩解緊張)並避免痛苦。自我不知道對與錯;只有在實現其目的且不危及自我或本我的情況下,某事才被認為是好的。根據弗洛伊德的比喻,自我就是騎手,本我就是馬。這位哲學家說,自我“就像騎在馬上的一個人,必須控制動物的強大力量”。
自我運用次級過程思維,這是邏輯的、現實的,並且專注於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果某一行動方案不成功,就會重新思考,直到找到答案。這被稱為現實檢驗,它使人能夠控制自己的自我,並表現出衝動控制和自律。
弗洛伊德的精神自我模型 |
---|
|
超我
良知之聲(做正確的事)和自我批評的來源都來自超我,它是潛意識的一部分。超我有很多規則或禁令,這些規則通常以命令或“不要”語句的形式無意識地給出。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道德理想,一個人有時會意識到自己的道德和倫理。
超我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衝動,尤其是那些在社會上被禁忌的衝動,如性和敵意。此外,它還有說服自我追求理想目標而非僅僅追求現實目標的作用。意識和理想自我構成了超我的兩個系統。
當我們行為不當時,“內心的聲音”或良心會提醒我們。透過灌輸悔恨情緒,良心可以懲罰自我。例如,如果自我屈服於需求,超我可能會透過內疚感使人感到糟糕。
超我 |
---|
|
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弗洛伊德稱之為超我,它發展於一個人第一次重要的浪漫關係,是超我的另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方面。(通常是父母)。它會試圖用崇高、讚美的詞語來描述它希望個人做什麼。理想自我,也被稱為理想自我,是你認為自己應該是什麼樣的理想版本,代表著你對工作、人際關係和社會行為的目標。如果行為達不到理想自我,超我可能會透過使個人感到羞恥來懲罰這種行為。理想自我也可以讓我們在行為“正確”時感到自豪,超我用它來獎勵我們。
由於本我的慾望和驅動力以及超我的禁止和規定,內疚感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防禦機制是指個人處理內疚感的各種方式。
批評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約翰·基爾斯特羅姆指出,弗洛伊德的想法以及他的陳述、理論和模型非常有趣,但是這些模型和理論的科學證據非常少。沒有關於本我、自我和超我及其各自控制整個人類心理的理論的證據。現代心理學無法提供關於自我和超我控制人類心理系統的因素的證據。因此,它站不住腳。基爾斯特羅姆進一步指出,弗洛伊德及其理論非常相關,但僅作為參考點。
結論
雖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病學模型中提到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但這完全基於他的研究工作。但就近現代心理學而言,可以說弗洛伊德關於自我和超我控制人類全部精神活動的說法在其最根本意義上並不完全正確。由於缺乏證據,因此可以說自我或超我無法控制人類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