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感知覺實驗研究
透過非正常生理感官獲取資訊的能力被稱為超感知覺 (ESP)。心靈感應(心與心之間的溝通)、透視(感知遙遠的地方或事件)、預知(對未來事件的瞭解)和心靈致動(用思想影響物體的能力)都是這種現象的例子。

什麼是超感知覺實驗研究?
超感知覺 (ESP) 研究是在實驗室環境中,以志願者為物件進行的科學調查。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研究了人們是否有可能在不使用任何五種已知感官的情況下感知資訊。這些研究旨在評估 ESP 的真實性,通常基於超心理學家 J.B. Rhine 的信念。Rhine 設計了測試心靈感應、透視和預知的方法,例如猜牌實驗。
在進行 ESP 研究時,研究人員可能會採用各種方法和途徑,例如使用電子語音現象 (EVP) 來檢查個人是否能夠在白噪聲錄音中捕捉到看不見的聲音,或者使用 GESP 或 Ganzfeld 研究來測量超自然資訊的接收。為了防止欺詐的可能性,測試通常設計為防止實驗者或受試者影響測試結果。
在 ESP 實驗中,正確預測每張卡片顏色(紅色或黑色)的機率為 0.5(50%);因此,準確猜測一整套卡片的機率將隨著每張選定的卡片而減半。因此,正確猜測第一張卡片的機率為 50%,正確猜測其後兩張卡片的機率為 25%,正確預測連續三張卡片的機率為 12.5%。這使我們得出結論,無需尋找任何進一步的解釋,因為確實存在相當高的機率可以透過偶然性連續獲得三個正確的選擇(P = 0.125 或 12.5%)。
Dalton(1997 年)的研究透過系統地比較不同創造性個體的成功率,更詳細地探討了創造性參與者的這一問題。Dalton 發現音樂家的成功率最高,其次是藝術家。演員和作家的成功率最低,但仍然明顯高於偶然性預期。這項研究使用問卷衡量個性和創造力,是超心理學家試圖理解為什麼特定參與者特徵與 ESP 成功相關的絕佳例子。這些結果只有百分之一的機會被發現。因此,預測有創意的個人將在隨後的實驗中表現更好。
在六次 KPU Ganzfeld 實驗中有三次對創造性人士進行了驗證,成功率分別為 41%、33% 和 47%。Dalton 的研究 (1997) 透過系統地分析不同類別創造性人士的成功率,更詳細地探討了創造性參與者的這一問題。Dalton 發現藝術家和音樂家的成功率最高。作家和演員的成功率最低,但仍然遠高於偶然性預期。這項研究很好地說明了超心理學家如何嘗試使用問卷測量個性和創造力。
萊茵的實驗
在 20 世紀中葉,杜克大學的心理學家 J.B. Rhine 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檢驗超感知覺 (ESP)。萊茵的研究試圖確定人們是否有可能獲取超出已知身體感官的資訊。他設計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使用猜牌測試,也稱為 Zener 卡。
萊茵研究中的參與者獲得一副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五個符號之一:圓形、正方形、星形、十字形或波浪線。然後要求參與者僅使用他們表面上的超心理能力來估計每張卡片上的符號。萊茵觀察到,一些人在猜測中表現優於偶然性,這意味著存在 ESP。
萊茵的發現引起了廣泛關注,一些人將其解釋為超心理能力存在的證據。然而,他的工作因方法論弱點和缺乏充分的控制而受到嚴厲批評。懷疑論者認為,感官洩漏(個人在不知不覺中捕捉到細微線索)可以解釋這些發現。此外,統計分析的困難、對有利結果的選擇性報告以及缺乏獨立的重複驗證都使萊茵的結論產生疑問。
總之,萊茵使用 Zener 卡進行的測試是 ESP 研究的早期例子。雖然他的發現引起了早期的關注,但進一步的審查和重複失敗使他的發現的有效性和超感知覺的可能性受到質疑。
Ganzfeld 實驗
Ganzfeld 方法是一種用於研究超感知覺 (ESP),即心靈感應的研究方法。它包括透過向受試者呈現均勻且無模式的視覺和聽覺刺激來創造感官剝奪。其目的是誘導一種放鬆和易受影響的狀態,從而接收心靈感應資訊。一個基本的 Ganzfeld 實驗包括將一個人置於舒適的環境中並指示他們放鬆。
然後,他們透過佩戴半透明護目鏡和收聽白噪聲或舒緩的音樂來進行感官剝奪。這減少了外部感官資訊,使大腦更容易受到潛在的心靈感應訊號的影響。
同時,在另一個房間裡的“傳送者”專注於目標影像或影片剪輯。傳送者試圖在精神上將目標材料傳達給處於 Ganzfeld 狀態的接收者。在 Ganzfeld 會話結束後,接收者被要求描述他們的印象、想法或心理影像,並將其與一系列潛在的目標備選方案進行匹配。Ganzfeld 的實驗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一些研究表明心靈感應的統計學意義上的證據,表明接收者的描述與目標的匹配率高於偶然性。這些積極的發現通常在薈萃分析中被彙總,這些薈萃分析揭示了微小但持續的影響。
然而,批評者認為,Ganzfeld 實驗的良好結果可能受到方法論困難和偏差的影響。他們強調了諸如隨機化不足、實驗者失明不足以及潛在的感官洩漏等問題,在感官洩漏中,參與者在不知不覺中從實驗者那裡吸收了線索。
總之,雖然某些 Ganzfeld 實驗揭示了心靈感應能力的存在,但由於方法論問題、重複驗證困難以及需要更有力的資料,科學界仍然持懷疑態度。
遠端觀看
這指的是遠端觀看的研究,這是一種個人使用超心理手段獲取有關遙遠或看不見的目標的資訊的技術。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斯坦福研究所 (SRI) 開展了政府資助的遠端觀看實驗。在這些研究中,參與者被指示在精神上“觀看”並描述與他們物理距離遙遠的目標。
根據 SRI 研究人員的說法,他們獲得了有利的資料,表明遠端觀看的真實性。然而,科學界對他們的方法和發現提出了批評並表示懷疑。
對 SRI 研究提出的反覆批評是缺乏適當的控制和嚴格的方法論。懷疑論者認為,使用的方法不夠嚴格,無法排除其他解釋,例如感官訊號或隨機猜測。他們還對潛在的實驗者偏差表示擔憂,這意味著進行試驗的研究人員可能無意中影響了參與者的反應。
由於方法論問題和缺乏成功的重複驗證,科學界對遠端觀看持懷疑態度,認為它是一種合法的現象。由於缺乏令人信服、可重複的資料,遠端觀看尚未被接受為科學證明的能力。因此,遠端觀看和其他形式的超感官體驗仍然是科學探究中存在爭議的話題。
試圖複製 SRI 研究結果的嘗試也產生了相互矛盾和不一致的結果。許多研究人員未能複製報告的遠端觀看準確性,這使得最初發現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質疑。

結論
最終,超感知覺 (ESP) 的可能性仍然不確定,並且在專家中存在很大爭議。雖然萊茵的猜牌實驗和 Ganzfeld 的實驗都已進行以評估 ESP 的存在,但此類研究因方法論問題和缺乏對其發現的支援而受到批評。
此外,遠端觀看實驗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證明這種現象的存在。所有這些因素都表明,超感知覺的主張缺乏令人信服的驗證,並且仍然是科學研究中存在爭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