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制度的演變
不同的領域對這個實體有不同的定義,社會科學家們在什麼構成一個家庭方面還沒有達成強烈的共識。社會學家經常強調家庭的育兒作用,將家庭描述為共同生活並負責撫養孩子的群體。另一方面,人類學家強調親緣關係,將家庭定義為父母、未婚子女,以及偶爾的一些血緣關係較遠的親屬,他們的血統可以追溯到一起。進化科學家斯蒂芬·埃姆倫將家庭定義為後代在成年後仍與父母經常互動的那些情況。
家庭的演變
家庭是人類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以至於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它們是存在的。但獨特的事實是,只有 3% 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會建立家庭。為什麼家庭如此罕見?為什麼動物王國中的大多數孩子在生物學上能夠獨立生活後就會離開巢穴,而只有極少數會與父母一起生活到性成熟?
最合理的解釋是,留在父母的巢穴裡(或延遲離開巢穴)具有很高的繁殖成本。簡單的家庭中的後代在家裡生活時不會繁殖。然而,在大家庭中,父母經常會故意抑制其後代的繁殖(例如,透過干擾交配行為)(例如,透過干擾交配嘗試)。
因此,家庭給其後代帶來了兩項直接成本:(1)繁殖被延遲,在某些情況下會被直接抑制(可能是最嚴重的成本),以及(2)對食物等資源的競爭集中而不是分散,這使得父母和後代的生活都更加困難。在家庭演化的少數情況下,留在家庭中的繁殖益處超過了提前繁殖的高成本。
家庭型別
斯蒂芬·埃姆倫確定了兩種型別的家庭 -
簡單家庭,其中只有一個雌性繁殖(例如,母親及其未達到繁殖年齡的孩子),以及
大家庭,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性親屬可以繁殖。定義家庭不需要存在繁殖雄性。當父親在場時,該家庭被稱為雙親家庭,因為母親和父親共同承擔特定的育兒責任。
當男性離開時,由於女性負責育兒,該家庭被稱為母系家庭。所有家庭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孩子在達到繁殖年齡後與父母住在一起。總而言之,個體監控其親屬行為的程度受遺傳相關程度和目標性別的影響。
家庭演化理論
為了解釋家庭的演變,提出了兩個主要觀點。第一個是生態限制模型。根據這個假設,當可供性成熟的孩子使用的繁殖空缺數量有限時,就會形成家庭。
在這種情況下,留在家庭中的成本和離開的好處都很少。由於繁殖空缺的短缺,早期繁殖是不可能的,因此留在家庭中的高成本延遲繁殖消失了(即提供繁殖機會的資源生態位)。家庭利益模型是第二個理論。這個觀點認為,家庭的形成是由於它們為其後代帶來的大量益處。
這些優勢包括 -
由於家庭成員的幫助和保護而提高的生存率
可能透過在家中獲得技能或更大的體型和成熟度而提高的後期競爭能力
由於在家中而可能繼承或共享家庭領地或資源
透過能夠幫助和得到基因親屬的幫助而在家裡獲得的包容性適應度優勢。
埃姆倫(1995 年)將這兩種觀點結合成一個統一的家庭起源解釋。他的家庭形成假說基於三個原則。首先,當產生的後代多於可填補的繁殖空缺時,就會出現家庭。這一假設源於生態限制模型。其次,當孩子們被迫等待開放的繁殖空缺,直到他們能夠競爭這些空缺時,家庭就會形成。
最後,當留在家的好處很大時,例如更高的生存率、提高的獲取競爭技能的能力、增加獲得家庭資源的機會以及增強的包容性適應度益處,家庭就會形成。因此,埃姆倫的家庭理論是生態限制和家庭利益模型的結合。
埃姆倫理論的預測
第一組預測涉及親屬關係和合作的家庭動態。
預測 1
當繁殖空缺不足時,家庭就會出現,但當空缺變得可用時,家庭就會解散。家庭將處於變化之中,根據情況發展和解散。這一預測已在多種鳥類物種中得到證實。隨著以前不存在的新繁殖機會出現,成年子女“離巢”並離開家園以填補這些空缺,從而切斷了不間斷的家庭。
這一預測意味著,尚未能夠成功競爭配偶或沒有經濟能力養活自己的性成熟子女傾向於留在家庭單元中。
預測 2
擁有大量資源的家庭將比資源較少的家庭更穩定、更持久。人們會預期富裕家庭比貧困家庭更穩定,特別是如果孩子們可以繼承父母的資源或領地。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預計在何時以及在什麼情況下離開家會更加挑剔。
透過留下,成熟的孩子可能會繼承財產,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富裕家庭應該比貧困家庭更穩定。一些家庭鳥類和動物的後代偶爾會繼承父母的繁殖地位。戴維斯和達利 (1997) 透過發現高收入家庭比低收入家庭更有可能與大家庭保持社交聯絡,為這一假設提供了經驗證據。
預測 3
在家庭中,撫養孩子的幫助將比在缺乏家庭關係的可比群體中更常見。例如,姐姐或兄弟可以幫助撫養年幼的兄弟姐妹,透過留在家庭中提供重大的包容性適應度優勢。這一預測在人類中很容易進行檢驗。
預測 4
與非相關群體相比,家庭中的性攻擊性會更低,因為親屬會進化以儘量減少近親繁殖相關的危害。兄弟姐妹之間的性慾,以及父子之間爭奪母親性接觸的衝突將很少見。由於家庭內部的性競爭較低,個體可以避免配偶守護的成本。
雖然家庭成員有許多性互動的機會,但在鳥類和哺乳動物中,亂倫交配相對罕見。在這方面研究的 19 種鳥類物種中,有 18 種的交配幾乎總是異族交配——與家庭外的鳥類交配。人類基因親屬之間的亂倫很少見,但在繼父和繼女之間則明顯更為普遍。
預測 5
他確定了兩種型別的家庭 -
簡單家庭,其中只有一個雌性繁殖(例如,母親及其未達到繁殖年齡的孩子),以及
大家庭,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性親屬可以繁殖。定義家庭不需要存在繁殖雄性。當父親在場時,該家庭被稱為雙親家庭,因為母親和父親共同承擔特定的育兒責任。
當男性離開時,由於女性負責育兒,該家庭被稱為母系家庭。所有家庭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孩子在達到繁殖年齡後與父母住在一起。如果父母去世並留下大量遺產,人類也可能發生類似的情況。孩子們提起訴訟要求繼承遺產,而與基因無關的人提出的主張(例如,他遺贈財產的情人)則經常受到爭議。
預測 6
如果現有的繁殖者丟失並被與當前家庭成員在基因上無關的繁殖者取代,性攻擊性將會增加。當母親離婚、喪偶或被遺棄並與一個無關的男性再婚時,她對亂倫的強烈厭惡就會減輕。繼父可能會對繼女產生性吸引力,使母女陷入性別內部衝突。
在一些鳥類物種中,兒子和繼父之間的攻擊性很常見,因為這些無關的雄性現在是性競爭對手。在人類中,家裡有繼父會使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後的女性面臨更高的性虐待風險。
對埃姆倫家庭理論的批判
進化心理學家的詹妮弗·戴維斯和馬丁·達利對埃姆倫的理論提出了批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修正意見,並對一些重要的預測進行了實證檢驗。戴維斯和達利提出了三個廣泛的概念,這些概念為研究人類家庭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人類家庭可能因為其他群體的競爭而保持在一起,這樣,留在一個規模較大的親緣群體聯盟中,在群體間的競爭中更有優勢。
人類基於互惠利他主義與非親屬進行廣泛的社會交換。
非繁殖的幫助者,例如絕經後的婦女,幾乎沒有動機鼓勵其後代分散,這可能有助於穩定家庭。
這三個因素可能會影響埃姆倫預測的邏輯。考慮預測1,該預測指出,當其他地方出現合適的繁殖機會時,家庭就會瓦解。如果一位女性已絕經且無法生育,那麼如果其他地方出現了繁殖空缺,她放棄自己的家庭和她可能提供的幫助對她來說將是有害的。由於她已絕經,因此無法利用繁殖機會。對她來說,留在家人身邊並繼續幫助他們將更有利。因此,人類女性相對較早的更年期可能是影響人類家庭進化的一個獨特特徵。
結論
埃姆倫的家庭理論將生態限制和家庭利益模型結合起來,解釋了家庭的進化。埃姆倫的理論對親緣關係和合作的家庭動態做出了四個預測——
當有足夠的繁殖機會時,家庭就會出現,
當空缺出現時,家庭就會解散,
擁有大量資源的家庭將更加穩定和持久,
撫養孩子的幫助將更加普遍,
家庭中的性攻擊性將低於非親屬群體,
兄弟姐妹之間的性慾將不常見,以及
鳥類和哺乳動物之間的亂倫交配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