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適應度理論的實證發現


包容性適應度理論,也稱為親緣選擇理論,認為生物體更有可能對其基因親屬表現出利他行為,因為這增加了它們的包容性適應度,即衡量其總體繁殖成功率的指標。該理論基於以下前提:如果生物體幫助近親生存和繁殖,那麼其基因更有可能傳遞給後代,因為近親比非親屬共享更高比例的個體基因。因此,透過幫助近親生存和繁殖,生物體可以間接促進其基因的生存和繁殖。

支援包容性適應度理論含義的實證發現

支援包容性適應度理論含義的實證發現有哪些?

實證發現對於支援該理論的假設具有重要意義。一些支援包容性適應度理論及其應用的發現包括:松鼠在感知到地面上的危險時發出的警告聲、昆蟲(尤其是蜜蜂)的社會性以及人類的幾種適應性,例如幫助撫養基因相關的兄弟姐妹的後代、優先幫助親屬成員。

根據包容性適應度理論,主要假設之一是,人們更有可能對近親表現出利他行為,親緣關係的程度決定了利他主義的程度。

從昆蟲到靈長類動物,許多對各種動物的研究都證實了這一假設。例如,在一項關於赤狐合作繁殖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雌性更有可能幫助撫養其姐妹的後代,而不是非親屬雌性。類似地,在一項關於吸血蝙蝠合作餵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蝙蝠更有可能與近親分享食物,而不是非親屬。

以下是支援包容性適應度理論含義的一些關鍵實證發現:

地松鼠的報警鳴叫

貝爾丁地松鼠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子,說明利他行為如何透過包容性適應度進化。在捕食者存在的情況下發出警報鳴叫,松鼠會讓自己面臨被攻擊的風險。然而,這種行為透過提醒它們的基因親屬危險並幫助它們逃脫,從而使它們的基因親屬受益。生物學家保羅·謝爾曼進行了一項研究,以檢驗關於這種行為的三個假設:捕食者混淆、父母投資和包容性適應度。

研究結果表明,捕食者混淆假設被排除在外,只剩下父母投資和包容性適應度假設。發現具有更高父母投資潛力的雌性地松鼠比雄性更頻繁地發出警報鳴叫。這一發現與父母投資和包容性適應度假設一致,因為它們的基因親屬從訊號中受益。

此外,發現雌性地松鼠會在領土衝突中幫助它們的基因親屬,但不會幫助非親屬,這為包容性適應度假設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這項研究突出了親緣關係在利他行為進化中的重要性。包容性適應度可以在動物社會中合作的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許多種類的地松鼠中的個體都會發出警報鳴叫,以提醒其他個體注意任何接近的捕食者或地面上潛在的威脅。然而,捕食者發出警告鳴叫的可能性與其與親屬而非非親屬的距離越近越高。由於警告親屬提高了發出警告者和被警告親屬的適應度,因此這種行為與包容性適應度理論的預期相符。已經提出了幾個假設來解釋這種明顯的利他行為:

  • 捕食者混淆假設 - 警報鳴叫可能起著混淆捕食者的作用,因為所有地松鼠都瘋狂地四處奔逃以求安全。這種混亂可能有助於松鼠(包括髮出警報的松鼠)逃脫。

  • 父母投資假設 - 儘管發出警報的松鼠因發出訊號而面臨更大的風險,但也許它們的孩子更有可能存活下來。警報鳴叫可能起著父母投資的作用。

  • 包容性適應度假設 - 雖然發出訊號者可能在生存方面遭受損失,但松鼠的阿姨、叔叔、兄弟、姐妹、父親、母親和堂兄弟姐妹都從中受益。根據這一假設,該訊號提醒包含松鼠基因副本的“載體”,從而提供包容性適應度的益處。

人類的親緣識別和親緣分類

人類對親緣的識別對於許多社會行為至關重要,包括父母照顧、親緣利他主義、近親繁殖迴避和最佳異系交配。這種識別是透過各種機制實現的,包括嬰兒期與親屬的早期交往、嗅覺線索、親屬術語、身體相似性和社會認知的“普遍語法”。這些機制使人類能夠根據親緣價值識別潛在的利他主義給予者和接受者。

研究表明,人類不僅可以在近親之間檢測親緣關係,還可以在陌生人或與他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群之間檢測親緣關係。這種能力對於解決重要的適應性問題至關重要,例如識別潛在的盟友或避免與擁有強大的親屬關係的人為敵。經驗證據支援這樣一種觀點,即親緣關係是人類用來駕馭其社會世界並做出關於適應性行為(如利他和自我犧牲行為)的決策的基本社會類別。

洛杉磯女性生活中的幫助模式

在一項針對 300 名洛杉磯成年女性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檢驗了包容性適應度理論,發現幫助行為更有可能發生在近親之間,而不是遠親之間。這支援了包容性適應度理論的一個關鍵預測。研究還發現,女性更有可能幫助自己的孩子、侄子和侄女,而不是反過來,這反映了年輕接受者的未來繁殖潛力更大。

但是,必須注意,許多幫助行為來自密友並針對密友。雖然這些發現僅限於一種性別、一個城市和一種資訊收集方法,但其他研究已將這些發現擴充套件到不同的群體和方法。

例如,一項針對 11,211 戶南非家庭的研究發現,基因相關性的程度預測了在兒童食品、醫療保健和服裝上花費的金額,而一項針對坦尚尼亞園藝人口 Pimbwe 的研究發現,母系親屬網路規模越大,兒童越健康,死亡率越低。

人類生死攸關的幫助

Burnstein、Crandall 和 Kitayama (1994) 進行了一項研究,以檢驗從包容性適應度理論推匯出的關於幫助行為與基因相關性之間關係的假設。研究人員提出,幫助將基於接受者提高幫助者包容性適應度的能力。他們預測了基於基因相關性的幫助梯度。

他們還認為,隨著接受者年齡的增長,幫助會減少,並且具有更高繁殖價值和提供更好投資回報的基因親屬會比那些具有較低繁殖價值和較低迴報的基因親屬獲得更多幫助。在美國和日本進行的研究使用生死攸關的情況和日常幫助表明,隨著基因相關性程度的降低,幫助行為減少,並且這種模式在生死攸關的情況下最為明顯。

該研究支援包容性適應度理論,並突出了基因相關性在塑造幫助行為中的重要性。總的來說,關於利他和親緣關係的研究表明,基因相關性在預測幫助行為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有可能幫助年輕且繁殖價值更高的基因親屬。親緣關係的影響似乎特別強烈,而文化因素的影響較小。

基因相關性和情感親密:血濃於水?

最近的研究表明,情感親密是促使對基因親屬進行利他行為的關鍵機制。研究表明,即使控制了距離和接觸頻率等變數,基因相關性也強烈預測著情感親密和對家庭成員表現出利他行為的意願。

其他情感親密指標包括接觸頻率、幫忙和孩子死亡時經歷的心理悲傷程度。親兄弟姐妹之間經常互相聯絡,並且比同父異母兄弟姐妹、繼兄弟姐妹或堂兄弟姐妹獲得更多的幫助。父母在孩子死亡時比基因關係較遠的親屬經歷更多的悲傷,其中老年和健康的孩子的死亡會導致最強烈的悲傷。

這些發現表明,情感親密可能是促使對基因親屬進行利他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突出了基因相關性在塑造人類社會行為中的重要性。

結論

包容性適應度理論的意義並非沒有爭議,一些研究人員質疑其普遍性和對人類行為的適用性。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充分理解遺傳相關性、情感親密程度和情境在預測對家庭成員利他行為中的複雜相互作用。

總的來說,雖然關於遺傳相關性在利他行為中作用的發現至關重要,但應將其置於影響人類行為的眾多因素的更廣泛背景下考慮。

更新於: 2023年4月11日

63 次瀏覽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