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10月時事
- 時事 - 首頁
2019年10月時事 - 環境
1 - 喀拉拉邦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鰻魚物種

由喀拉拉邦漁業和海洋研究大學(Kufos)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獨特的地下魚類物種。這種新物種被命名為“Pangio bhujia”。
這種鰻魚只有大約3釐米長,呈粉紅色。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沒有背鰭和腹鰭。由於存在長鼻須,它也與其他Pangio屬物種有所不同。
2 - 瑞士冰川五年內縮小10%

創紀錄的融化導致瑞士冰川在過去五年中縮小了10%,這是過去一個多世紀的觀測中從未見過的速度。研究表明,在過去的12個月裡,瑞士總冰川體積損失了約2%,這令人擔憂氣候變化。
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冰川學家警告說,如果不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到本世紀末,阿爾卑斯山脈散佈的約4000個冰川中,超過90%可能會消失。
3 - 亞馬遜的雄性白鍾鳥是世界上最響亮的鳥類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亞馬遜雄性白鍾鳥的鳴叫是世界上所有鳥類物種中記錄到的最響亮的鳴叫。白鍾鳥的鳴叫聲可以達到125分貝,幾乎和非常響亮的搖滾音樂會一樣響。
研究人員認為,雄性可能會發出這種像鏈鋸一樣的鳴叫聲來吸引潛在的配偶。此前,尖叫皮哈(Lipaugus vociferans),也是亞馬遜的一種物種,保持著世界上最響亮鳥類的記錄。
4 - 交通噪音影響鳥類的生理和生殖健康:研究

根據發表在《保護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與在安靜的棲息地繁殖相比,生活在持續車輛交通噪音環境中的鳥類可能會發生生理和生殖健康的改變。
研究強調,暴露於噪音的鳥類的雛鳥比安靜巢穴中的幼鳥體型更小。研究人員研究了交通噪音對繁殖斑胸草雀(一種原產於澳大利亞中部乾旱地區的鳥類)的應激激素水平、健康和繁殖成功率的影響。
5 - 印度、尼泊爾和不丹計劃跨境保護區

印度、尼泊爾和不丹起草了一份諒解備忘錄,以建立一個跨境野生動物保護“和平公園”。擬議中的公園將包括這三個國家毗鄰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景觀。
跨境公園代表著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一個根本轉變。它將從物種關注的方法轉變為景觀關注的方法。印度和不丹之間已經有一個跨境保護區,其中包括阿薩姆邦的馬納斯景觀。
6 - 政府啟動了第一個全國性方案,用於統計印度雪豹的數量

環境、森林和氣候變化部在國際雪豹日之際啟動了第一個全國性方案,用於統計該國雪豹的數量。國際雪豹日每年10月23日慶祝,旨在保護雪豹。
據信,印度有400到700只雪豹分佈在喜馬偕爾邦、烏塔拉坎德邦、錫金邦、阿魯納恰爾邦、查謨和克什米爾邦以及拉達克地區。“雪豹專案”是環境部的倡議,旨在保護和儲存印度獨特的山地野生動物種群及其棲息地。
7 - 印度推出“綠色鞭炮”,以遏制空氣汙染

為了解決空氣汙染危機,政府推出了綠色鞭炮。科學和工業研究委員會(CSIR)實驗室成功研製了各種環保煙花,如聲響鞭炮、花盆、鉛筆、旋轉鞭炮和閃光棒。環保鞭炮減少了排放,使用硝酸鉀作為氧化劑,減少了30%的顆粒物。
此外,這些綠色鞭炮還將配備綠色標誌以及快速響應(QR)編碼系統,用於區分綠色鞭炮和傳統鞭炮。
8 - 比傑諾爾開始恆河豚普查

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度與北方邦森林部門合作,在哈斯蒂納普爾野生動物保護區和納羅拉拉姆薩爾遺址之間約250公里長的上恆河河段,開展了年度恆河豚普查,這是“我的恆河,我的恆河豚”運動的一部分,普查在比傑諾爾開始。
2019年普查將採用著名河流和海洋生態學家吉爾·布勞利克開發的串聯船調查方法。使用兩艘並排行駛的充氣船來計數海豚。工業汙染的傾倒是對海豚的威脅。2018年的數量是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