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7月時事
- 時事 - 首頁
2016年7月時事 - 環境
新聞1 - 研究表明南極臭氧層正在修復

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了第一個明確證據,表明南極上空正在變薄的臭氧層開始修復。該空洞比2000年縮小了約400萬平方公里——面積大約相當於印度。
該研究將臭氧的恢復歸因於“源自氯氟烴(CFCs)的大氣氯的持續下降”。1987年,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該議定書禁止使用氯氟烴。
新聞2 - 婆羅洲猩猩被列入極度瀕危動物名單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佈,由於棲息地喪失、棲息地退化和非法捕獵等多種原因,婆羅洲猩猩被列為極度瀕危動物。據觀察,每年有2000至3000只猩猩被獵人或村民殺死,因此,從2010年到2025年,未來幾年猩猩數量將進一步下降22%。
最近,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鯨鯊也被IUCN列入瀕危物種名單。
新聞3 - 罕見的雲紋地圖蝶在東高止山脈被發現

一群綠色愛好者,包括印度森林管理局官員N·錢德拉莫漢·雷迪,在安得拉邦東戈達瓦里區馬雷杜米利曼達爾PM科塔村附近的東高止山脈發現了罕見的雲紋地圖蝶。這是這種通常在東北部發現的雲紋地圖蝶物種首次在南印度被發現。
雲紋地圖蝶(Cyrestis cocles)被列為稀有蝴蝶物種。它的分佈僅限於錫金和阿魯納恰爾邦、賈坎德邦、不丹和緬甸之間地區的森林山區。
新聞4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那爛陀摩訶毗訶羅為印度第33處世界遺產

位於巴特那98公里處的那爛陀摩訶毗訶羅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世界遺產。這將是繼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寺之後,印度的第二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地。被稱為比哈爾邦古那爛陀大學遺址的古那爛陀摩訶毗訶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遺址包括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3世紀的修道院和學術機構的考古遺蹟。古那爛陀大學是一個主要的摩訶毗訶羅,或是一個大型的佛教寺院,從公元5世紀到1200年,它也兼具瑪迦達王國的知識資源中心的功能。
新聞5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增9處世界遺產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林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決定在其世界遺產名錄中新增9處遺址,使迄今為止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981處,包括文化和自然遺產。
9處新增的世界遺產包括:
- 古代阿尼城
- 那爛陀(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
- 腓立比古遺址(希臘)
- 施泰奇中世紀墓碑墓地
- 伊朗的波斯坎兒井
- 南馬都爾(古代儀式中心)
- 安特克拉巨石墓(西班牙)
- 安提瓜海軍船塢及相關考古遺址
- 戈勒姆洞穴群(英國和北愛爾蘭)
新聞6 - 印度的昌迪加爾和錫金的國家公園現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單

錫金的康坎欽瓊嘎國家公園和昌迪加爾的首都綜合體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一訊息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林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宣佈的。康坎欽瓊嘎國家公園是印度第一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單的“混合”類遺產地,因為它兼具自然和文化意義。
昌迪加爾的首都綜合體包括立法議會、秘書處和高等法院,由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於1950年設計,當時該城市正在被髮展為獨立、現代印度的象徵。印度目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中共有35處遺址,其中包括27處文化遺產、7處自然遺產和1處混合遺產。
新聞7 - 世界氣象組織警告稱,2016年將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

世界氣象組織(WMO)宣佈,2016年有望成為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此前2016年前六個月的全球氣溫打破了多項紀錄。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資料,2016年前六個月的平均氣溫比19世紀後期的前工業時代高出1.3°C(2.4°F)。導致全球變暖的二氧化碳水平已達到新高。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NASA GISS)的兩份獨立報告都強調了氣候狀況的戲劇性和廣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