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發展的累積學習模型
由於認知發展具有漸進性,新的技能和能力得以發展。這是透過整合和擴充套件現有資訊來實現的。這透過累積過程進一步提高了學習效率。

什麼是認知發展的累積學習模型?
認知發展的累積學習模型認為,兒童透過逐步將材料同化和順應到他們現有的知識體系中來學習。根據這種模式,兒童始終在學習,他們的經驗和環境影響著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根據累積學習模式,為了更細緻地理解周圍環境,兒童必須經歷一系列階段。為了進入下一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特定的技能並在每個階段學習新的資訊。這種學習被認為是累積的,這意味著每個越來越高的理解水平都建立在之前的水平之上,並依賴於之前的水平。
讓·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是一個著名的累積學習模式。皮亞傑認為,兒童在獲得認知能力的過程中,會經歷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都代表著一種質的不同思維方式,每個新階段都建立在前一個階段的成就之上。
列夫·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的社會文化理論是另一種累積學習模型。維果茨基認為,社會互動和文化影響對認知發展有重大影響。他強調語言和社會交往對高階腦功能發展的重要性。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讓·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模型提供了一個框架,用於理解兒童的思維和推理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是如何發展的。皮亞傑認為,兒童會經歷一系列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一套認知優勢和侷限性。他還指出,兒童透過與環境的互動,主動發展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他們將新知識融入到他們現有的心理結構(圖式)中,並調整這些結構以適應新的經驗。隨著兒童的成長和發展,他們從更簡單、更有限的思維方式發展到更復雜、更抽象的思維方式。讓我們更仔細地看看皮亞傑模型的每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出生至2歲)
這個階段從出生開始,持續大約2年。在這個階段,嬰兒主要透過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和動作(如抓握和操縱物體)來探索和理解環境。這個階段的關鍵要素包括:
客體永久性發展:嬰兒逐漸瞭解到,即使物體不在視線範圍內,物體仍然存在。起初他們缺乏這種理解,但到8到12個月時,他們已經發展出客體永久性的概念。
感知運動協調:這是嬰兒將感覺經驗與運動行為協調起來的能力。例如,他們學會伸手去抓握物體。
在這個階段的後期,嬰兒開始進行象徵性遊戲,他們使用一個物體來象徵另一個物體。這表明象徵性推理的出現。
前運算階段(2至7歲)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象徵性思維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在這個階段,兒童可以用符號(如詞語、影像和假裝遊戲)來在心理上代表物體和事件。這個階段的關鍵要素包括:
自我中心主義:在這個年齡,兒童常常難以意識到其他人有不同的觀點,並且可能對事物的解釋與他們不同。他們傾向於關注自己的觀點。
集中性:兒童的思維集中在一個情境的一個突出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相關的方面。這種侷限性使他們難以保持數量、數字或體積的守恆。
賦予生命性:兒童賦予無生命物體以真實的特性和動機。
思維理論:在這個階段的後期,嬰兒已經發展出一種基本的理解,即他人的想法、觀點和願望可能與他們自己的不同。
具體運算階段(7至11歲)
在這個階段的兒童變得更具邏輯性,並且可以對具體的物體和事件進行心理運算。他們開始理解守恆(物質的數量儘管外觀發生變化而保持不變)、可逆性和基本的推理原則。這個階段的關鍵要素包括:
守恆:兒童能夠理解改變物體或物質的外觀(例如,將液體從高玻璃杯倒入低玻璃杯)不會改變其數量。
可逆性:他們能夠在認知上逆轉行動,並意識到轉換是可以逆轉的。
運算思維:兒童發展出能夠邏輯地思考具體事件並透過心理運算解決問題的能力。
形式運算階段(11歲及以上)
形式運算階段是皮亞傑模型的最後階段,持續到成年。在這個階段,個體發展出能夠進行抽象思維、參與假設性推理並運用演繹邏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階段的關鍵要素包括:
抽象思維:個體可以思考並非具體的、有形的物體的概念、想法和可能性。他們可以對抽象概念進行推理,並進行科學的、哲學的和假設性的思考。
邏輯推理:個體可以運用演繹推理從一組前提中得出邏輯結論。
元認知: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元認知能力的發展,如自我反省、計劃和監控自己的思維過程。
列夫·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的社會文化理論
根據維果茨基的理論,兒童的認知發展與他們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包括與父母、老師和同齡人的互動。
最近發展區 (ZPD):最近發展區 (ZPD) 是維果茨基模型中的一個重要概念。ZPD 指的是兒童當前自主活動水平與其在更有知識的個體的支援和指導下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
支架式教學:維果茨基認為,學習和認知發展是透過支架式教學的過程發生的。支架式教學是指向兒童提供臨時性的支援、指導和結構,以幫助他們在其 ZPD 內獲得新的資訊和能力的過程。
社會互動:維果茨基強調社會互動在認知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他認為,學習和認知最終是社會過程。兒童透過與更有技能的個體的互動,將與文化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策略內化。
文化工具:維果茨基強調文化工具在認知發展中的作用。文化工具包括語言、符號、人工製品以及其他具有文化特色的交流和思維方式。文化創造和塑造這些工具,這些工具被用來調節思維和解決問題。
私語和內化:維果茨基發現,年幼的嬰兒經常進行私語,在進行活動時自言自語。他認為,私語最初是一種自我指導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逐漸轉化為內化的概念。

結論
認知發展的累積學習模型認為,兒童透過逐步將材料同化和順應到他們現有的知識體系中來學習。透過皮亞傑的階段、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和支架式教學以及文化工具的使用等過程,兒童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他們的環境並發展他們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