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收入迴圈
導言:國民收入迴圈
資金和其他經濟資源在一個經濟體中以迴圈的方式在一個部門與另一個部門之間流動。例如,資金以工資的形式從生產者流向工人。這筆錢又作為支付已使用產品的款項流回生產者。事實上,當工人在經濟中購買商品和服務時,他們將錢還給了生產者。這樣,在最簡單的國民收入迴圈(兩個因素)模型中,資金和資源在生產者和工人之間無限地流動。
儘管雙因素模型最能理解國民收入迴圈,但實際上,收入流動過程並非如此簡單。事實上,大多數經濟體中都有兩個以上的因素參與收入流動。在最複雜的過程中,有五個因素,即:
- 家庭(公共部門)
- 企業
- 政府
- 國外部門,以及
- 金融部門。
國民收入迴圈的主要動機是檢測資金如何在經濟體中流動。它將經濟體的參與者分解為獲得和支出資金的主要因素。它展示了迴圈流動,展示了資金和經濟資源如何從一個因素流向另一個因素,並從另一個因素流回。
它是經濟體內資金和其他資源運動的最終迴圈表現形式。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迴圈流動,儘管該過程的性質只是像從一個部門到另一個部門的直接匯款一樣簡單。
除了提供國民收入資訊外,國民收入迴圈還可用於衡量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它表明各部門相互依賴,一個部門的存在離不開另一個部門的存在。它還描繪了經濟追求永無止境的性質,這意味著經濟中資源的流動永遠從一個部門流向另一個部門,反之亦然。
瞭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沒有迴圈流動,經濟中的資金和資源流動可能會中斷。通常存在支出和總收入的平衡,這使得經濟過程能夠永遠執行。
國民收入迴圈還有助於確定注入和洩漏是否過剩。當注入超過洩漏時,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將上升;而當洩漏高於注入時,該國的國民收入將下降。
國民收入迴圈模型的不同形式
雙部門模型
這是國民收入迴圈模型最簡單的形式。其中只有兩個部門,即企業和家庭。在這裡,經濟資源和資金在一個部門與另一個部門之間流動,反之亦然。
三部門模型
在三部門模型中,還有一個部門,即政府,它以稅收的形式從家庭和企業獲得資金和資源的流動。然後,政府以補貼、公共服務等形式返還。
四部門模型
在四部門模型中,除了三部門模型中的三個部門外,還包括另一個部門,即國外部門。第四部門或國外部門使經濟成為自由經濟。在四部門模型中,資金和資源的流動有兩種方式。
首先是國際貿易,其中包含進出口和外匯。
五部門模型
在五部門模型中,新增到四部門模型中的第五個部門是金融部門。金融部門由銀行和金融機構組成,提供貸款和其他金融服務。五部門模型假設儲蓄和投資的概念,它們以剩餘現金的形式從其他四個部門流出。
然後,積累在金融機構中的這筆現金被分配給需要資金的部門。為了實現國民收入迴圈的平衡,系統中的貸款或注入必須等於借貸或洩漏。
計算國民收入的方法
上述因素可以作為計算一個國家國民收入的組成部分。計算國民收入的主要方法有三種,如下所示:
產品法
在產品法中,使用一年內在一個國家生產的所有產品的最終貨幣價值來計算該國的國民收入。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最終產品應該是直接消費的產品,而不是用於生產任何新產品的產品。換句話說,最終產品必須用於消費,而不是作為原材料用於生產。
在這個過程中,用於生產商品的商品被稱為中間商品。由於中間商品的價值已包含在最終商品中,因此為了避免重複計算,中間商品的價值不予計算。
為了避免重複計算,採用增值法,即使用增值(最終商品價值-中間商品價值)代替商品價值。這種增值測量是在生產的每個階段進行的,以獲得GDP的價值。以此方式計算的GDP稱為市場價值GDP。
收入法
當國民收入計算為要素收入的流量時,它被稱為收入計算法。眾所周知,一般有四個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力和企業家精神。土地獲得地租,資本用於投資利息,勞動力用於工資,企業家精神獲得利潤作為報酬。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獲得混合收入,這是一個術語,用於指那些使用自己勞動力和資本的人,例如律師和醫生。所有提到的要素的總和稱為按要素成本計算的國民生產淨值(NDP)。
換句話說,在收入法中,國民收入是透過將所有生產要素(包括地租、利潤、工資和利息)以及自營職業者的混合收入相加來估計的。它是限制在一個國家邊境內的國內收入的一種形式。
支出法
在支出法中,國民收入表示為支出的流量。國內生產總值被認為是私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總資本形成和淨出口的總和。
結論
國民收入迴圈模型已被廣泛用於宏觀經濟學中,以檢查和驗證經濟的福祉。各國自然有興趣計算其收入,而國民收入迴圈有助於它們做到這一點。因此,這是一個備受推崇的概念。
常見問題
Q1.國民收入迴圈最簡單的形式是什麼?它有多少個部門?
答:雙部門形式的國民收入迴圈是國民收入迴圈最簡單的形式。它有兩個部門,家庭和企業。
Q2.國民收入迴圈也稱為什麼?
答:國民收入迴圈也稱為國民收入迴圈模型。
Q3.注入和洩漏是什麼意思?
答:貸款指的是注入,而借貸指的是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