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對個性的影響


青少年和年輕人目前是基於網際網路的社交媒體應用最主要的使用者。青少年還利用社交媒體網站和工具進行線上互動,改善人際關係動態。例如,Pokémon Go 是一款流行的增強現實遊戲,玩家可以在遊戲中與其他玩家面對面社交,或透過社交網路網站互動,組建團隊、社交、交流經驗或想法,並發展友誼。

當今世界的社交媒體

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新型社交媒體應運而生並被廣泛使用。社交媒體和多維平臺的使用者可以透過釋出帖子、評論、聊天和其他操作來交換資訊和討論想法。重要的是,這些平臺能夠快速獲取知識和交換資訊,實現經濟高效且簡單的溝通,並發展協作環境。社交媒體不僅促進學習、溝通和協作,還提供支援性的休閒和娛樂環境。

Terzi 等人 (2019) 指出,社交媒體是網際網路的一個廣泛領域,涵蓋社交網路網站(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協作網站(維基百科)、職業網路(LinkedIn)、遊戲網站和 YouTube。這些網站積累了龐大、全球性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使用者群。Csikszentmihalyi (1997) 指出,社交媒體消費者可能在各種活動中體驗到沉浸式的流程狀態。根據 Jennett 等人 (2008) 的說法,沉浸具有三個特徵:(1) 對時間的缺乏意識,(2) 對現實世界的缺乏意識,以及 (3) 參與和身處任務環境的感覺。

社交媒體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認識到社交媒體使用對青少年和年輕人發展的重要性,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確定社交媒體對個人特徵的影響。一些研究人員調查了“五大”人格特質對社交媒體使用情況的影響。著名的“五大”模型將人格特質分為五個類別:盡責性、宜人性、開放性、外向性和神經質。


早期調查研究了人們的人格與網際網路使用之間的聯絡,普遍發現外向性和神經質與線上活動相關。具體來說,網際網路使用量大的使用者外向性水平較低,神經質程度較高。

然而,最近進行的研究發現,人們的人格與某些型別的社交媒體應用之間的關係發生了逆轉。研究發現,外向性更強的人往往會被社交媒體吸引。研究還表明,不僅外向性,神經質和開放性體驗也受到社交網路的影響。外向型的人在“現實世界”和社交網路網站上與他人有更多聯絡。Quercia 及其同事 (2011)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外向性是現實世界朋友數量和 Facebook 聯絡人數量的積極預測因素。

研究發現,在情緒穩定性或神經質方面,神經質程度較高的人更喜歡即時通訊而不是面對面互動。學者們假設,這種偏好是由於即時通訊允許有更多時間思考回覆。因此,情緒不穩定的人更容易與他人溝通。

最後,證據還表明,社交媒體使用量大的使用者也樂於嘗試新事物。高度的開放性體驗體現在好奇心和尋求新奇事物上,而低水平則體現在更喜歡遵守慣例和既定模式上。

影響人格發展的社交媒體因素


影響個人個性的因素。

  • 促進尋求行為 - 應該注意的是,社交網路網站的主要目標通常是接觸社會和世界,而不是鼓勵匿名。渴望獲得大眾認可和尋求他人的認可,是社交網路廣泛使用和痴迷中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
  • 抑鬱和焦慮加劇 - 研究表明,更頻繁使用社交媒體的青少年更容易經歷壓力、焦慮和抑鬱。許多研究發現,情緒困擾與頻繁使用 Facebook、Twitter 和 Instagram 之間存在聯絡。
  • 不切實際的外貌標準 - 任何使用社交網路網站的人都很熟悉社交媒體流行的概念;因此,個人可能會竭盡全力贏得他人的讚賞以獲得人氣。人們在社交網路網站上越來越物質化和虛偽。例如,他們希望塑造自己美麗、體貼、富有等的形象,從而吸引公眾,並獲得公眾對他們試圖表現出的任何事物的認可。
  • 流行文化 - 社交網路網站嚴重依賴個人資料。為了維持一定的社會標準,人們花費大量時間建立“酷炫”的個人資料。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持續不斷的認可需求導致萌芽期的青少年產生自殺念頭。

結論

人們透過社交媒體,這種主要的溝通方式,始終與朋友保持聯絡。在當今世界,世界正處於全面數字化化的邊緣,我們不得不關注社交網路的優缺點及其對世界青年發展的影響。正如世界知名科學家所推測的那樣,這種數字化可以將我們帶到進化的新的高度,但只有在得到適當的指導和謹慎使用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更新時間: 2022年10月13日

8K+ 瀏覽量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