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DLC 教程
- SDLC - 首頁
- SDLC - 概述
- SDLC - 瀑布模型
- SDLC - 迭代模型
- SDLC - 螺旋模型
- SDLC - V模型
- SDLC - 大爆炸模型
- SDLC - 敏捷模型
- SDLC - 快速應用開發模型
- SDLC - 軟體原型
- SDLC 有用資源
- SDLC - 快速指南
- SDLC - 有用資源
- SDLC - 討論
SDLC - V模型
V模型是一種SDLC模型,其中流程的執行以V形順序進行。它也被稱為**驗證和確認模型**。
V模型是瀑布模型的擴充套件,基於每個相應的開發階段關聯一個測試階段。這意味著對於開發週期中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直接相關的測試階段。這是一個高度規範的模型,下一個階段只有在上一個階段完成後才會開始。
V模型 - 設計
在V模型下,開發階段的相應測試階段是並行計劃的。因此,'V'的一側是驗證階段,另一側是確認階段。編碼階段連線了V模型的兩側。
下圖描繪了SDLC V模型中的不同階段。
V模型 - 驗證階段
V模型中有多個驗證階段,下面將詳細解釋每個階段。
業務需求分析
這是開發週期的第一個階段,在此階段從客戶的角度理解產品需求。此階段涉及與客戶進行詳細的溝通,以瞭解他們的期望和確切需求。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需要妥善管理,因為大多數客戶不確定他們真正需要什麼。**驗收測試設計規劃**在此階段完成,因為業務需求可以作為驗收測試的輸入。
系統設計
一旦您擁有清晰詳細的產品需求,就可以開始設計整個系統。系統設計將瞭解和詳細說明正在開發的產品的完整硬體和通訊設定。系統測試計劃是根據系統設計制定的。在早期階段進行此操作可以為以後的實際測試執行留下更多時間。
架構設計
在此階段理解和設計架構規範。通常會提出多種技術方案,並根據技術和財務可行性做出最終決定。系統設計進一步分解成承擔不同功能的模組。這也被稱為**高階設計 (HLD)**。
在此階段清楚地理解和定義內部模組之間以及與外部世界(其他系統)的資料傳輸和通訊。利用這些資訊,可以在此階段設計和記錄整合測試。
模組設計
在此階段,指定所有系統模組的詳細內部設計,稱為**低階設計 (LLD)**。重要的是,設計與系統架構中的其他模組以及其他外部系統相容。單元測試是任何開發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助於在非常早期的階段消除最大數量的故障和錯誤。這些單元測試可以根據內部模組設計在此階段設計。
編碼階段
在編碼階段,對設計階段設計的系統模組進行實際編碼。根據系統和架構要求確定最合適的程式語言。
編碼是根據編碼指南和標準執行的。程式碼經過多次程式碼審查,並在最終構建檢入儲存庫之前針對最佳效能進行了最佳化。
確認階段
下面將詳細解釋V模型中的不同確認階段。
單元測試
在此確認階段,在程式碼上執行模組設計階段設計的單元測試。單元測試是在程式碼級別進行的測試,有助於在早期階段消除錯誤,儘管並非所有缺陷都可以透過單元測試發現。
整合測試
整合測試與架構設計階段相關聯。執行整合測試以測試系統內內部模組的共存和通訊。
系統測試
系統測試與系統設計階段直接相關聯。系統測試檢查整個系統功能以及正在開發的系統與外部系統的通訊。大多數軟體和硬體相容性問題都可以在此係統測試執行期間發現。
驗收測試
驗收測試與業務需求分析階段相關聯,涉及在使用者環境中測試產品。驗收測試發現與使用者環境中其他系統存在的相容性問題。它還發現實際使用者環境中的負載和效能缺陷等非功能性問題。
V模型 - 應用
V模型的應用幾乎與瀑布模型相同,因為這兩種模型都是順序型別的。專案開始前,需求必須非常明確,因為通常回頭更改成本很高。該模型用於醫療開發領域,因為它是一個嚴格規範的領域。
以下要點是一些使用V模型應用程式的最合適場景。
需求定義明確,記錄完整且固定。
產品定義穩定。
技術不具有動態性,並且專案團隊對其有充分的瞭解。
沒有模稜兩可或未定義的需求。
專案時間較短。
V模型 - 優缺點
V模型方法的優點是易於理解和應用。該模型的簡單性也使其易於管理。缺點是該模型不靈活,無法適應更改,並且如果存在需求更改(在當今動態世界中非常常見),則進行更改的成本非常高。
V模型方法的優點如下:
這是一個高度規範的模型,並且階段是逐一完成的。
適用於需求非常明確的小型專案。
簡單易懂且易於使用。
由於模型的剛性,易於管理。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交付成果和審查流程。
V模型方法的缺點如下:
風險和不確定性高。
對於複雜的面向物件專案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模型。
對於長期和持續的專案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模型。
不適合需求存在中等至高風險發生變化的專案。
一旦應用程式進入測試階段,就很難回頭更改功能。
在生命週期後期之前不會生成可工作的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