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和種族在塑造人格中的作用


如今,我們每年都面臨著在一個更加多元化和多文化社會中生活的挑戰。電視、航空旅行和網際網路使世界公民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並使我們必須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我們的身份、我們感受到的順應社會群體的壓力以及我們對有意義的社會關係的追求。


什麼是人格?

人格一詞源於拉丁語“Persona”,意思是面具。根據面具的概念,人格被認為是戴著面具的個人給旁觀者留下的影響和影響。吉爾福德 (1959) 將人格定義為:“那麼,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獨特的特質模式。特質是任何可區分的、相對持久的個人與他人不同的方式。” 五因素人格模型,也稱為“大五人格”,是 20 世紀 80 年代在心理學特質理論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建議的分類法或分組。該模型僅使用幾個特質維度來捕捉儘可能多的人格差異。根據許多人格心理學家,其五個領域捕捉了人格特質中最關鍵、最基本的個體差異。


性別與人格

男、女、女孩和男孩的社會構建特徵被認為是性別。這包括人際關係以及作為女性、男性、女孩或男孩所伴隨的標準、舉止和角色。性別是一種社會建構,因文化而異,並且可以發展。為了調查性別之間的心理差異,人格研究特別有用。在描述人格特質的性別差異時,通常會檢視哪種性別在每種特質上的平均得分更高。因此,調查人格的性別差異的目的是闡明男性和女性平均行為的一般模式之間的差異,瞭解男性和女性都可以體驗到大多數特質的全部範圍。

根據 Buss (2008) 的說法,生物學和進化論方法認為,性別差異源於男性和女性在生殖方面存在二態性進化差異以及對後代的父母投資。根據這些理論,女性應該更關注成功的育兒,因此應該更加謹慎、隨和、有愛心和情感投入。相反,男性應該更關注尋找可行的交配機會,因此應該更自信、敢於冒險和具有攻擊性。在魏斯伯格 2011 年的研究中發現,女性在“大五人格”特質層面上衡量的精神質上得分高於男性。根據 Costa 等人 (2001) 的說法,憤怒或敵意是神經質的一個方面,女性並不總是表現出比男性更高的得分。

宜人性包括利他主義特質,如同理心和善良。女性在宜人性及其相關指標(如溫柔)方面始終優於男性。根據 Feingold (1994) 的說法,女性在盡責性的一些方面(如秩序、盡職和自律)上的得分略高於男性。然而,這些差異在不同文化中並不一致,並且通常在大五人格特質層面上沒有發現明顯的性別差異。

開放性或智力通常指關注和處理複雜刺激的能力和興趣。性別在領域層面上對開放性或智力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由於特質內容的不同。例如,女性在美學和情感方面得分高於男性,而男性則傾向於在理想方面得分更高。


上述文獻中提到的證據指出,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人格存在系統性差異。

種族與人格

種族是一種社會構建的人類分類系統,用於區分具有表型特徵的人群。研究種族差異對人格和情感的影響通常基於跨文化心理學領域,並且通常與在世界偏遠地區複製研究結果相關。就像人格領域已根據兩個維度(特質的高或低)來表徵一樣,情感領域也已根據兩個維度(積極和消極情感)來表徵。一些研究已經確定了五因素人格模型與積極和消極情感之間的關聯。Costa 和 McCrae 觀察到,神經質預測日常生活中消極情感,而外向性預測積極情感。當將這兩種心理測量結合起來時,它們可以解釋對壓力的氣質和類似特質的反應。

一些研究表明,基於種族的人格五因素模型特質沒有顯著差異。積極和消極情感是另外兩種可用於評估人格的心理測量,並且可能能夠揭示種族對特定人格特質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積極情感存在顯著差異,黑人非洲裔人群報告的興奮、專注、警覺、決心和靈感顯著高於白人歐洲裔美國人群。一些研究表明,非洲裔人群報告的積極情感大於白人。這些差異可能是由於黑人或西班牙裔人群擁有比白人對應人群更好的外部(社會支援)和內部(復原力)資源。這種支援可能包括比白人歐洲裔美國人群更大的社會(聯絡)和(積極)支援性網路的虛擬親屬(與家庭成員有類似情感親密關係的非親屬)。

由於傾向於關注內部性格,因此常常忽略了種族認同對人格發展的貢獻。庫爾特·勒溫 (1939) 斷言,種族和民族塑造了許多心理環境。

結論

性別和種族影響人格發展的程度取決於性別規範和種族群體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環境的顯著特徵。性別和種族在環境中越突出,這些社會建構對人格發展的中心地位就越重要。

更新於: 2022年10月13日

778 次瀏覽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