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量刑規定
全世界範圍內,犯罪數量都在令人擔憂地增長,我國也不例外。鑑於此,建立一個公正的刑事司法體系勢在必行,而刑事法中最關鍵的方面之一就是施加適當、公正和相稱的懲罰。1872年的印度證據法、1860年的印度刑法典(以下簡稱“IPC”)和1973年的刑事訴訟法典(以下簡稱“CrPC”)是印度主要的管理刑事法和量刑及懲罰制度的法規。

什麼是判決?
當被告認罪或經審判被判有罪時,法院會對其進行判決。
因為法官必須先認定有罪才能判刑,所以判決不同於轉介和治安保釋。
法官判刑時,律師和法官經常使用“宣判”或“判處刑罰”等術語。
印度的量刑是什麼?
在印度,量刑是基於矯正理論。判處的刑罰不應過於嚴厲或過於輕微,以至於無法震懾未來的罪犯並對罪犯產生影響。其理念是,刑罰的施加方式應影響一個人的心態和思維。
1860年印度刑法典第53條規定了印度刑罰的定義。
該條款涵蓋了法院可能對特定罪行處以的各種處罰。
根據國家根本法——印度憲法,中央和州政府有權制定關於刑事司法、刑事訴訟和預防性拘留的法律。根據**印度憲法第72條和第161條**以及**1973年刑事訴訟法典第432條或第433條**,任何已由法院判決並維持的判決,包括死刑和無期徒刑,都可由政府減刑、赦免或特赦。即使是無期徒刑,也可能被減刑至最長14年監禁。
印度量刑的必要性
印度沒有固定的量刑方式。如果有一部法律或一套規則能夠平衡並具體說明對犯罪中加重情節和減輕情節的關注程度,那麼法律體系就能對被告人處以適當的懲罰。這在普通法國家也會提到;我們的大部分法律都源於這些國家。
歷史背景
這個詞語在羅馬法中首次具有此含義,它指法學家對特定問題的回應,無論這種回應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此外,它也可能指參議院的共識,如參議院決議中所表達的那樣。最後,它也可能指民事和刑事案件中法官庭作出的判決以及仲裁員在仲裁中的裁決。
在現代拉丁語體系中,判決主要是任何程式的最後行為,要求法官或法官小組傳達他們的判決。因此,它幾乎可以用於任何需要法官對任何事物發表意見的法律領域。
結論
毫無疑問,迫切需要降低社會不斷上升的犯罪率。每天,法律界人士,包括律師、辯護律師、法官和活動家,都在為實現同一個目標而努力。但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在量刑階段之前、期間還是之後,我們都不能忽視被告的基本權利。為了制定統一的政策,必須在被告的權利和公民在安全社會中生活的權利之間取得平衡。兩者都必須考慮,否則由此產生的差異將使系統容易受到無法彌補的缺陷的影響。
雖然不能完全消除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因為這樣做會削弱司法機構的權力,但有必要控制這種權力。判決之間的差異造成了不平衡,這是非常 undesirable 的。我們聽說過在印度發生的事件,一些囚犯被判處略低於無期徒刑的刑期,但卻在監獄裡度過了大部分人生。儘管批評法官的做法是不對的,但嚴格的量刑策略將確保此類情況減少。
常見問題
印度刑法中有哪些型別的量刑?
通常,在印度對罪犯判處的五種刑罰是死刑、無期徒刑、監禁、沒收財產和單獨監禁。
刑事法中的量刑政策是什麼?
量刑是指法院在司法過程中對罪犯判處的刑罰。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說,這不僅僅是懲罰犯罪者的一種策略,也是為了震懾未來的類似犯罪。
印度的最低監禁刑期是多少?
最低刑期是無限的,但實際上對特定罪行規定的最低刑期是24小時(IPC第510條,與CrPC第57條合讀)。CrPC的第28、29、30和31條也討論了處罰的嚴重程度以及法院處罰的權力。
印度量刑的目的何在?
量刑的主要目的是預防。我們確信,監禁的判決將使罪犯警醒,並且很可能他不會再次冒險犯下非法行為。威懾是懲罰需要達到的另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