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心理學:意義與重要性
人口心理學是心理學和人口統計學的交叉學科,關注家庭構成和結構、遷移、城市化、死亡率、人口教育、生育行為、人口密度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等問題。人口心理學領域擴充套件到制定用於分析人口的綜合理論和方法框架。
人口心理學及研究的意義
人口心理學領域分析高密度人口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一些人希望生育更少孩子的願望就是一個例子,快速增長對環境惡化的影響也是一個例子。建模區域的總人口數量。在統計分析中,從樣本中獲取經驗證據並可能推斷結果的理論上規定的完整事物集合。術語“總體”指的是這個廣闊的空間。“人口心理學”例如:“這個鎮上住著很多人,比我們預期的要多得多。”
精神疾病和同性戀:受歧視影響的群體
癱瘓性遺忘症的定量評估
工具評估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產科和父系殺嬰的比較
超憶症成就評估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每年呈幾何級數增長。因為我們經常用算術而不是幾何的術語來思考,所以指數增長會讓我們感到意外。百分比增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不同。可觀察到的增長還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一些觀察者認為,人口增長必須繼續下去,因為它可以作為一種激勵因素,提高每個人的生活水平。需要調整態度,因為人口增長會消耗發展。社會心理學對於改變心態和提高敏感性至關重要。
為了產生改變,心理學家必須為提高性教育的質量和數量做出貢獻,帶來改變,並減少情境限制,以修改性格變數或修改教育資訊和避孕措施的可用性,以考慮個體差異。
人口增長
人口增長指的是人類人口的擴張。人口增長率,以每年報告,顯示的是一個地區人口的百分比變化。它是利用人口五年和地籍普查的資料計算出來的。如果一個國家1991年的人口為100345,2001年為120619,那麼該國人口的十年增長率為(120619-100345)/100345*100,即20.20%。它可以定義為平均每年的增長率,即每年2.02%。在介紹複雜的科技主題時,指數增長率優於基本增長率。這是使用下面的公式計算的:
$$\mathrm{Pt=P\scriptsize 0}e^{rt}$$
在這個等式中,Pt是t時刻的人口,Po是0時刻的人口,r是增長率,t是時間。在短期內,指數增長率或十年增長率方法同樣有效。後者意味著人口規模的持續變化,而前者假設的是不連續的變化。
擁擠作為一種心理現象
關於擁擠的另一種觀點是,它是一個心理問題。根據這種觀點,它被描述為由他人存在引起的個人、負面感覺。當他人的存在違反了對空間使用的期望時,就會產生擁擠感。因此,可能會產生情緒上的痛苦,人們可能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以保持個人空間。換句話說,“擁擠”可以描述特定地點人口的密度。
根據克魯斯(1985年)的研究,這兩個概念似乎沒有聯絡,因為關於擁擠的原因、行為和影響的研究與對人群、民眾或集體行為的分析完全無關。這是因為在人群中,情緒反應受到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喊叫、噓聲和耳語等表達性行為的輔助,但擁擠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概念。
2000年國家人口政策:概念化
這種觀念、概念和理解上的轉變,在邏輯上要求方法和政策的轉變。許多國家都努力將人口問題納入其發展規劃。印度的國家人口政策(NPP)於2000年公佈,其基本原則源於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行動綱領,並強調提高生活質量以實現人口穩定。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促進了這樣一種觀念,即人口與發展方案認識到生殖健康保健不僅僅包括計劃生育服務。
此外,它還斷言,實現生殖健康和權利需要同時實現婦女的人權。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將這樣一種觀點納入主流:這兩套權利是相互關聯的,必須共同促進,以及婦女賦權對有效的人口與發展方案的重要性。
自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以來,關於人口與發展的討論包括對生殖健康和權利的提及,這突顯了這次會議對後續會議和國際協議的影響。2000年的千年發展宣言側重於強調具體的生殖健康問題,這與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對生殖健康的做法是一致的。儘管2000年國家人口政策(NPP)沒有具體提及生殖權利,但印度遵守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宣言和行動綱領表明,政府願意從個人獲得健康資訊和服務的權利以及做出知情決定的能力的角度來看待生殖健康。
儘管NPP中沒有提及生殖權利或人權,但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行動綱領概述了將這些權利轉化為關於計劃生育、產前護理、安全分娩、產後護理、不孕不育、墮胎、性傳播感染/性病(包括艾滋病)等問題的資料、教育、服務和諮詢的若干領域。
儘管2000年國家人口政策(NPP)沒有具體提及生殖權利,但印度遵守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宣言和行動綱領表明,政府願意從個人獲得健康資訊和服務的權利以及做出知情決定的能力的角度來看待生殖健康。
儘管NPP中沒有提及生殖權利或人權,但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行動綱領概述了將這些權利轉化為關於計劃生育、產前護理、安全分娩、產後護理、不孕不育、墮胎、性傳播感染/性病(包括艾滋病)等問題的資料、教育、服務和諮詢的若干領域。在討論各種人群未滿足的生殖健康需求時,行動綱領將婦女、女孩、青少年和老年人列為弱勢和邊緣化群體。
結論
人們在測試結果上的差異可以推斷出一般智力和心智慧力上的差異。自從心理學誕生以來,心理學家一直在努力量化智力。測試偏差是指由於測試設計而導致人口之間測試結果存在差異。人格評估。臨床、公共、社群和批判性健康心理學關注影響個人和人口的健康問題(社會正義)。公共衛生心理學家研究心理和社會因素如何影響人口健康。環境和遺傳智力調節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先天”和“後天”之間的聯絡在不同人群和不同時期是不同的。遺傳力衡量的是遺傳因素對群體中某種特徵的影響(而不是環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