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神經行為發育


嬰兒的神經行為和發育包括由神經生理和心理過程產生的行為,這些過程調節著嬰兒的內部過程以及與外部環境的互動。神經行為理想情況下應該在每天挑戰嬰兒的環境中發展適應能力。我們首先對神經行為進行非常有限的描述,然後論證理解神經行為發育需要更廣泛的生物社會視角。

儘管這可能會讓一些讀者感到驚訝,但我們認為神經行為並非獨立的、預先確定的,也不是僅僅在遺傳成熟過程的監督下展開的。我們認為神經行為整合到嬰兒和看護者之間持續的、雙向的、動態的調節互動中。

嬰兒神經行為能力

過去,人們認為嬰兒是反射性的。嬰兒的神經行為表現模式模仿脊髓蛙的行為,其中對刺激的反應被認為是固定的、受刺激控制的和自動化的;然而,該模型嚴重錯誤。新生兒的腦和生理機制產生了四類複雜的神經行為——

  • 注意力——視覺和聽覺處理資訊的能力,例如監控物體和區分面孔;

  • 喚醒——從睡眠到警覺到痛苦的情緒表達和強度,以及透過自我安撫不適來調節情緒;

  • 行動——精細和粗大運動能力,用於在物和人的世界中行動,例如保護性“反射”和伸手去拿物品;

  • 情感,社會過程——交流,情緒表達,微笑

另一方面,理解嬰兒神經行為需要承認神經行為的質量是由狀態介導的——神經生理(心率、呼吸、腦電圖)和行為系統(肌張力、運動)隨時間的組織。已經確定了六種狀態,現在用於理解嬰兒的神經行為:兩種睡眠狀態(狀態 1 和 2,快速眼動睡眠),一種半清醒/過渡狀態(狀態 3),兩種清醒或警覺狀態(狀態 4 和 5,主動警覺),以及一種痛苦狀態(狀態 6)。

當發現嬰兒反射(例如,膝跳反射、吸吮)的強度、力量和質量取決於兒童的狀態時,認識到狀態的調節功能將脊髓蛙模型拋到了窗外;也就是說,它們幾乎不是單突觸脊髓反射。

每種狀態都會影響嬰兒神經行為的質量及其對反射的影響。狀態影響嬰兒複雜運動和感覺/知覺過程的範圍,甚至決定了各種嬰兒反應方式;例如,面部亮起和對視覺刺激的警覺僅在清醒狀態下發生;驚嚇發生在狀態 1、4、5、6,但在狀態 2 或 3 中很少發生;狀態 4 的運動平滑,但狀態 6 的運動抽搐且不協調,狀態 3 的運動不協調,狀態 2 的運動基本不存在。

此外,嬰兒在不同的狀態下獲取資訊並以不同的方式調整自己的行為。擁抱和頭部轉向聲音主要發生在狀態 4 和 5,可能發生在狀態 3,但不會發生在狀態 2,而習慣化可以在狀態 1、2 和 4 中發生。

相互調節模型

雖然我們將新生兒視為有能力的個體,他們具有非凡的自我調節能力並在環境中表現出來,但我們必須承認他們的技能有限且未發展。除非新生兒獲得外部幫助來支架他們的組織,否則他們神經行為的質量會下降。例如,嬰兒可以透過採取胎兒姿勢或增加活動來限制熱量損失。然而,他們可能需要看護者的腹部觸碰來建立熱穩態。同樣,新生兒在意識到時可能會解釋輸入,儘管這是一種能量密集且有時短暫的狀態。

他們可以透過姿勢支撐和來自職業的鎮定更好地維持神經行為警覺狀態。總的來說,新生兒積極控制自己的神經行為系統以維持穩態和神經行為連貫性,尤其是在職業的幫助下。有時會忽略這些外部支援,儘管它們對於新生兒神經行為的表達質量和發育至關重要。

提出了相互調節模型 (MRM) 來描述有助於組織新生兒神經行為的外在支援。已經證明,嬰兒和成人會在社互動動期間合作控制自己的行為、情緒和交流,並共享目標以實現組織良好的生理、行為和人際狀態。根據 MRM,這些過程由新生兒合作控制,他們利用內在的自我組織能力結合看護者的調節輸入。

因此,相互調節成功或失敗地維持嬰兒的神經行為連貫性和與他人的互動,取決於嬰兒和看護者的能力:嬰兒的生理和中樞神經系統完整性,嬰兒向看護者表達這些系統狀態的能力,以及看護者閱讀和根據嬰兒資訊採取行動的能力。這些過程是動態的,因為它們不斷地影響和改變彼此;它們是相互控制的。

文化與嬰兒神經行為發育

當兒童神經行為被認為與另一個人的行為高度相關時,需要對神經行為組織有更廣泛的理解。它必須被視為一個社會管理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生物過程。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大腦和驅動神經行為的生理機制都充滿了文化。需要這種觀點,因為看護者對嬰兒能力的隱性和顯性看法,以及他們對嬰兒的關注和行動,都受到文化的影響。這體現在看護者如何應對嬰兒當前的需求上。

因此,文化育兒實踐會影響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以及嬰兒對文化環境施加的特定限制的反應。然而,生物因素、成熟和生物擾動(例如,疾病、營養不良)的影響傳統上掩蓋了文化對神經行為發育的作用,部分原因是它們經常對生理和行為變化表現出因果和直接的影響;假設這些因素是神經行為發育的主要決定因素。

另一方面,MRM 認為產前和產後事件塑造了神經發育的功能和結構方面,將文化與神經行為發育聯絡得更加緊密。

儘管與可操縱的因素(例如,NICU 護理)或社群內已經存在的因素(例如,有毒物質暴露)相比,研究文化影響較為困難,但對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嬰兒發育的特徵描述,以及對基因-環境相互作用和表觀遺傳過程的研究,支援了生物學和文化的相互依存性。

例如,秘魯克丘亞不同的育兒實踐會影響支撐嬰兒神經行為發育的生物和行為過程。曼塔袋是秘魯克丘亞人(生活在海拔 4250 米的高海拔地區)使用的一種文化構建的育兒技術,用於“容納”他們的孩子——一層層的布和毯子,緊緊包裹並圍繞著嬰兒。

結論

僅考慮神經行為發育中的生物學因素是對神經行為發育的不完整描述。需要更廣泛地看待神經行為發育,以瞭解跨時間的過程中發生的複雜性。隨著它吸收外部輸入,嬰兒狀態識別新生兒生理和行為系統的一般組織。

透過 MRM 視角,看護者和新生兒共同努力維持嬰兒神經行為的連貫性和組織性。社會輸入會影響當前神經行為行為的組織。最重要的是,無法參與其文化中可接受的社會互動的嬰兒將無法正常成長。幸運的是,當看護者在自己的環境中表現出色時,優秀的育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幫助新生兒成長為文化上合適的存在。

更新於: 2023年5月10日

131 次瀏覽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